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临床意义研究
2021-11-29马可
马 可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辽宁 调兵山 112700)
下肢骨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只有少数患者具有下肢肿胀和触痛感等症状表现,极易被忽略,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严重者可致死。因此,必须采取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深静脉血栓进行检查和诊断[1]-[3]。本次研究超声检查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详细的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85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5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共有男性体检者54例,女性体检者共有31例,年龄最大的35岁,年龄最小的23岁,平均年龄为(29.72±4.25)岁。观察组中共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共有25例,年龄最大的68岁,年龄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为(48.58±4.38)岁;病程在6小时-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4.53±2.88)天。对照组体检者和观察组患者之间的各项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较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被临床确诊为下肢骨折;(2)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2 方法:对照组体检者与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采用SONOS4500型彩超仪,将探头的频率调节为8MHz-11MHz,根据所有检查对象的下肢骨折累及部位,合理选择正确的检查体位[4]。采取仰卧体位的检查者,引导其将大腿向外展开,使用彩超仪检查受检者的股浅静脉;采取俯卧体位的检查者,引导其将踝部抬高,使用彩超仪检查受检者的腘窝至肢体末端的所有静脉;如受检者的骨折情况严重,无法采取俯卧体位并抬高患肢进行超声检查,则选取仰卧体位,引导其将大腿微微向外展开并外旋,微屈曲膝部,沿着受检者的下肢内侧,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对其进行检查;如受检者的骨折情况严重,无法采取仰卧体位并做出大腿外展动作,则先引导受检者在仰卧体位下将其大腿外展之后,检查受检者的股总静脉及股浅静脉,再调整为侧卧体位,引导其屈曲膝部,检查受检者的腘窝至肢体末端的所有静脉[5]。在超声检查的整个过程中,受检者的肢体需要放松,将探头放置于受检者的受检部位,沿着静脉在下肢分布及走形,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对其进行连续检查,观察内容包括血液充盈及行走情况、下肢各静脉内径及回声情况[6-[7]。
3 观察指标:对所有受检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记录和整理,分析血栓检查结果、血栓发生与骨折受累部位的关系以及血栓形成部位的管腔比较[8-10]。
4 统计学分析:将得出的结果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计数数据均用%表示,采取x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8±4.38)岁,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29.72±4.25)岁,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85例下肢骨折患者中,55-7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0岁以下的患者所占比例较低。85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在骨折发生后的(14.28±1.74)小时,住院时间为(27.24±8.94)小时,其中24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骨折发生之后的12小时内,共有30例患者出现血脂异常。闭合性损伤患者在骨折发生后12小时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为12.4%;开放性损伤患者在骨折发生后12小时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为48.6%。
5.2 血栓检查结果:85例下肢骨折患者共检出26例下肢静脉血栓,其中4例患者为胫后及以上静脉血栓,其余22例患者为小腿至肢体末端血栓。
5.3 血栓形成与骨折受累部位的关系:85例下肢骨折患者中,骨折部位为骨盆及股骨上端共38例,血栓形成共13例(48.1%);骨折部位为膝部共10例,血栓形成共7例(25.9%);骨折部位为脊柱共13例,血栓形成共3例(11.1%);骨折部位为足踝共11例,血栓形成共1例(3.8%);骨折部位为胫腓骨共13例,血栓形成共3例(11.1%)。不同骨折部位的血栓发生率最高的是骨盆及股骨上端,其次就是膝部,血栓发生率最低的是足踝。
5.4 超声图像和血流特征: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时,可见患者血管腔内的等回声或低回声,对其进行局部加压检查后,可见患者血管腔内并未出现压陷或仅管腔出现压陷,声像图无法显示血流信号。85例下肢骨折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后,共10例显示为慢性血栓,部分无法显示血流信号或静脉结构,仅可见患者血栓形成部位周围的侧支循环。共有1例患者的血栓形成部位为胫后及以上静脉,可见静脉血栓的头端在患者血管内漂浮,且呈现出游离状态。共有5例患者出现血栓缩小或部分血栓出现溶解,其中1例患者血栓发生于小腿内静脉,可见血栓边缘或中央部位出现裂隙,经过超声检查后的声像图显示血栓发生部位的管腔呈现出迂曲的走行状态,内部血流呈现出条状且粗细不均,与正常管腔状态具有较大差异。
5.5 血栓形成部位的管腔比较:85例下肢骨折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后的结果显示,发生血栓的血管内直径均大于健侧的血管内直径,血栓厚径为0.28-1.28cm,小腿血栓厚径>1.0cm共有4例,最大厚径可达1.23cm。
讨 论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受到手术创伤常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行动不便,极易引起血管壁受损和血流速度减慢,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致死率极高。深静脉血栓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在深静脉中非正常凝结,病因复杂,可由静脉壁损伤、血流速度慢和高凝状态等引起,血栓一旦形成极易扩散,大多无法自行消融,若不能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极易并发肺栓塞,严重者可致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只有少数患者有明显症状,例如下肢肿胀、触痛感和足背屈性疼痛,因血栓形成早期并无症状表现,极易被忽略,而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间[11-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血管疾病,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预防,可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临床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全肢性深静脉血栓和局段型深静脉血栓,多发于老年人人群。临床认为下肢深静脉造影能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且准确率高,但是造影检查具有禁忌证和并发症,严重可造成患者死亡,具有一定风险[14]。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患者下肢深静脉管腔内的低等或中等回声,并且回声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不断增强。除此之外,超声检查还能够显示血流动力学情况,通过观察深静脉的反流情况,可了解其血流回流障碍,诊断准确率较高。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手术治疗时间和体质量均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本研究病例较少,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不全面,未能证实这一点。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时间过长和高龄均能诱发深静脉血栓,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本研究证实血栓形成因素还包括骨折部位、骨折分类和外伤时间。本研究中所有体检者和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结果显示85例患者共检出27例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部位最多的是小腿静脉,且血栓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影响下肢骨折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为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和外伤时间。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效果显著,可准确诊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