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受观念的发展创新研究*

2021-11-29沈正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政党受众

■ 沈正赋

作为一个拥有煌煌百年历史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学说和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中,“人民报刊”理论又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传播者和接受者无疑是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两大实践主体和业务流程首末的两大终端,其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传播的正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来考量,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传受观念的发展创新进行阐释和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伴随着新闻媒介的更新迭代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根发展红线,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紧紧围绕从毛泽东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②这一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思想和新闻执政理念。

一、政党政治传播传受观念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缘起

近些年来,学界对政党政治传播传受观念的研究,可以分别从政党传播、政党政治传播和传受观念等三个维度进行逐层梳理和分析。

(一)政党传播研究

政党传播属于组织传播和政治传播的范畴,一般是指政党在履行基本职能、实现政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实现政党职能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政党形象传播和政党价值观传播。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把政党传播视为政党形象传播,其中又以政党形象的对外传播为主。张宁认为,政党形象是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先进性的精神品牌和价值传播载体。③段功伟、许正林、王卓轩认为,政党形象传播是指政党通过传播而建构起来的形象,包括呈现于传播介质中的形象、沉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进而经过公众舆论协商而确认的共识形象。④也有一些学者把政党传播理解为政党价值观传播。石国亮、单汝波认为,政党传播实际上是政党价值观传播,政党价值观传播就是对政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等价值观念的传播。⑤

(二)政党政治传播研究

政治传播通常被理解为“政治家、媒体和公众之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⑥。而政党政治传播一般是指政党通过自身组织体系或大众媒体,传播其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以形成政治舆论的过程。殷晓元认为,在当今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已形成立体化格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凝聚了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的同时,仍然存在信息渠道不畅、大众媒介异化、国际话语权不够等一些缺陷和不足。⑦彭永认为,思想理论只有广泛传播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文化必须依附于相应的传播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因为传播力产生注意力,造成影响力。政党是当前政治活动的主要载体,政治传播是政党的核心行为,加强政党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提升政党的政治认同,扩大政党的社会影响,价值不言而喻。⑧荆学民、赵洁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坚持实行社会主义“一党执政”政党政治的国家,建立在这一政党政治形态上的政治传播以“政治统摄传播”为特质,形成了以政治宣传为基础、轴心和边界的传播格局。以此为特质的中国政治传播在中国政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取得了维护政治政权稳定、缓释社会民众政治焦虑和减弱社会政治风险的效果。⑨

(三)传受观念研究

所谓传受观念,是指信息传播主体对信息传播者及其接受者行为的认知、态度和看法。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传受观念”的学术成果尚未出现学术论文,仅有一部学术专著,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的《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⑩。该书以“传受观念”及其行为的变迁为基本线索和主要脉络,将效果研究及其主要理论归结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论,到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都被纳入这一全新的框架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这一研究成果说明两点:一是“传受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得以成立;二是关于“传受观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无论是“传受观念”理论本身还是“传受观念”概念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点相对较多,亟待不断拓宽研究的疆界。

二、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传受观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包括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归国人士,纷纷兴办各种时政类进步报刊,通过这样的思想阵地和政治舞台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开启民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传受观念就在这类新闻理论生成与业务实践中逐渐建构起来。

(一)“以民生为念”,坚持读者利益至上原则

民生就是与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一切事情,主要包括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现状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认知和实践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关注民生,这一思想也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办报理念与实践中。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就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报刊文字的表述提出过质疑和建议:“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哪里能够看得懂呢?”他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就是“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让平民大众“可以长点见识”。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缔造者李大钊主编《民治》时,要求下笔立论“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他把主编的《民彝》的办刊宗旨定位为表达民意。他创办一系列无产阶级报刊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工农大众喉舌的传播,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农大众的头脑之中。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在受命创办并主编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时,主张以发扬“民气”“作被压迫民众的喉舌”为报纸的职志,要求深入了解读者的要求,反映读者的心声,依靠读者办报。1948年10月,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也曾经明确地提出:“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学者蔡慧福等认为,西方传播学受众观中有“使用与满足理论”,刘少奇所阐述的就是“中国化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评价显然已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的高度。

(二)倡导“全党办报”,依靠“群众办报”

谁是办报的真正主体,或者说谁才能承担起办报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政界还是业界都曾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作为党的卓越领导人和我国新闻事业奠基人的毛泽东,就曾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提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强调媒介如何为受众提供精准的服务,并多次就读者兴趣与宣传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增强办报效果的前提。在1941年5月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就号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用受众习惯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写文章也要善于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传播效果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就是毛泽东著名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和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三)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马克思在主编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新莱茵报》时就报纸的功能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著名的“耳目喉舌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媒体是耳目喉舌、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等观点,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1942年9月22日,经毛泽东亲自审定的《解放日报》社论“党与党报”提出:“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组织者,一方面做党的喉舌;另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党必须动员全党来参加报纸的工作。”“这样,党报才真正能成为党的喉舌,成为集体的宣传者与集体的组织者。”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西柏坡举办的新闻记者学习班上做题为《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长篇讲话中强调:“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思想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在新闻传播工作中,传者的使命、担当和职责一马当先,不可或缺,是建构传受观念的关键内容和重要一环。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传受观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所阐述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没有丢弃,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传受观念,更是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赓续并发扬光大。

(一)“宣传要看对象”,解决目标受众落地的问题

现实问题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问题意识是新闻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敏感力和新闻敏感力。新闻宣传不能简单地放空炮、对空言说,不能不切实际,做虚妄和噱头文章。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特别强调的一种精神品格和业务能力。针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性和目标性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宣传工作必须要看宣传对象,要了解和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心中要有受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毛泽东历来主张作者与读者之间应当处于完全平等的关系,这种意识也在他的相关论述中表现出来。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新中国解放初期,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工作态度和官僚作风,曾经是少数党报、党刊工作者一度患上的一种“职业病”,广为群众诟病。实践表明,如果本着“从群众中来”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善于与群众平起平坐,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周围群众的诉求,使用群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就可以避免和克服这种“老爷式”作风,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作品,自然会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无疑也会成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伴随性读物。

(二)“适合读者需要”,解决受众审美期待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包括新闻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广大读者服务”“适合读者需要”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具体要求。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强调:“今后写文章要通俗,使工农都能接受。整个报纸的文风要改进。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政治,写按语,写社论,都要这样。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显然,这是从文章阐释学和受众接受学的方法论角度对文章写作、新闻报道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学贯中西的一代伟人和学者,毛泽东还善于从心理学原理出发对文章写作和受众接受进行分析和阐释。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讲话中指出:“每一个问题都要交代清楚,要想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这里有一个实质的原因,就是对于那个事物自己并不甚了解,自己并没有作到认真的分析,没有落实,没有注意读者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中的“心理状态”和“注意”等专业术语,显示了毛泽东在心理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及其高超的运用能力。无论是从适合读者阅读需要还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把“为了谁”的目标受众的审美期待问题弄清楚,最终就能抵达新闻传受的理想彼岸。

(三)“让人民知情”,解决受众关心与关切的问题

知情权指的是公众享有通过传媒了解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赋予包括受众在内的公众的知情权,就是出于对受众基本权利给予尊重和保障的考量。解放初期,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分管新闻工作的领导人刘少奇,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提出过不少真知灼见,虽然有的观点未能得到执行,或者可能存有争议,但其间不免闪烁着辩证的思想光芒,满足人民知情权就是其中具有开创性的一项动议。1956年,鉴于新华社是为报纸提供新闻稿的机构,刘少奇提出了调查报纸及其读者需要的问题,他说:“要很好研究报纸的需要。……适合报纸,自然最后是要适合读者的需要。你们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究竟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刘少奇是最早提出调查报纸读者问题的党的高级领导人。他在谈到国际传播时指出,让人民知道世界上也有人在批评和指责我们。“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我们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我们应该让人民知道世界真实情况,让人民知道今天世界上有几派人,有骂我们的人。”毋庸置疑的是,这是在保证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替人民着想,体现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十分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的大局意识、科学态度和正确思想。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传受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在中国的正式确立,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界的解放运动,其中的思想解放就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一)从受众需要出发,增强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传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忽视受者的习得与感受,读者意识、受众意识严重缺失,这是我国新闻媒体存在的一大“顽症”,这种机制必然导致新闻宣传效果无法衡量和保证。面对这种明显失衡的传受情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作为一位特别务实的领导人,他要求地方党报从实际出发,“主要精力要放在地方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所强调的是新闻报道的针对性,认为针对性是确立新闻指导性的出发点,借助针对性达到新闻指导工作和生活的目的,不能不反映报道对象的特点。邓小平把针对性与指导性联系起来,要求重视并加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我们的报纸要登中央发的一般消息,但作为地方报纸,新华社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能不能看那么多,看了懂不懂。有的小报就比大报办得更结合实际,更切合群众需要,更通俗活泼。”同时,邓小平还要求增强新闻指导性取得的实际宣传效果。“在突出的方面要集中力量,有的时候用整版来登,用一个月时间,发表一连串的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这样人民就注意了。”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正是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报纸宣传要增强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

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了它既要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又要全面反映来自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发挥媒体“去塞求通”“上传下达”的中介和渠道作用,而绝不容许发生任何偏离或疏离中心工作的现象。党的新闻工作不仅要做到上情下达,而且要发挥下情上达的作用,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获得各方面信息的需求。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指出:“它(新闻媒介)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在这里,江泽民特别强调媒体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还要“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1996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他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尽量做到让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把“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作为媒体工作者的工作导向和价值追求,这体现了江泽民对受众利益的尊重与重视,彰显了他独特的新闻传受观念。

(三)深入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关系的建构。脱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如何把密切联系群众贯彻落实到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面临的一道崭新课题。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提出了“三贴近”的思想,要求新闻媒体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转作风改文风,更多地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克服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要求新闻媒体把“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作为研究对象,这在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中还是首次出现,陈力丹研究认为,这是继刘少奇在1956年提出研究读者的问题之后第二次由党的领导人明确提出研究受众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见,胡锦涛这一新闻传受观念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传受观念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亲自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多次深入新闻媒体开展实地调研,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指引航向、擘画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在新时代的创新。

(一)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加强对受众的舆论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普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体,因此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媒体的受众。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介的使用者和用户,个个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其实就是具体化为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完全一致的。当然,由于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介和信息的选择权都超越于以往任何时候,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主体的新闻媒体,就要真正把受众当作用户去对待,充分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合理诉求,甚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舆论由于本身具有混合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后真相时代,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现象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容易遮住和蒙蔽人们的视线,极易误导甚至左右大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再加上境外敌对势力舆论的潜入,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利用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精神和文化的渗透,大肆渲染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妄图扰乱人心。面对这些干扰因素和潜在的政治隐患,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就要适时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真正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传受目的。

(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和强化群众意识

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以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吸引力普遍大于传统媒体,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就由原来的传统媒体逐渐向这些新型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转移。面对这种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习近平在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也就是说,如果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改变了,那么主流媒体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被受众所抛弃。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近些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变局,从媒体融合发展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逐步实施与推进,力求在信息生产和传播上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具体手段就是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深入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在国际传播中实施分众化表达和精准化传播

长期以来,由于在传播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比较传统和滞后,我国的国际传播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国际传播效果和国家形象建构。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为了让国外受众全面地、客观地了解中国,习近平要求积极发挥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台等旗舰媒体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在有效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特殊功能和独特优势,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开辟新的渠道和空间。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显而易见,国外受众是我们国际传播的目标受众,为了适应国外受众的审美旨趣和阅读习惯,在国际传播的实施上,一要在思想上敢于跨越政治边界、文化差异,打破社会区隔;二要在实践上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的特点,实施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三是在方法上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跨时空、跨媒介、跨语言的信息传播,最终实现“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目标。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党不断与时俱进地根据时代和实践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内化为行动的历史。由于社会化新闻传播不可避免地涉及介入其中的社会主体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动性,即是否能够在物质的局限性中追求精神的超越。因此,在回顾和观照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事业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已经融入到党和人民的精神血脉之中,已经成为党指导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事业永恒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的力量”的伟大思想,并把它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而且还为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做出了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参照系,树立了中国标准新标杆。

注释:

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10月7日,第1版。

② 《习近平谈干部成长: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9-03-02/2021-06-08。

③ 张宁:《作为精神品牌的政党形象塑造与传播》,《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5期,第92页。

④ 段功伟:《中国梦与政党形象传播》,《新闻战线》,2013年第8期,第75页。许正林、王卓轩:《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第68页。

⑤ 石国亮:《试析政党价值观的内涵和特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0页。单汝波:《刍议政党价值观传播载体》,《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0期,第169页。

⑥ Pippa No rris,Political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March 12,2015.

⑦ 殷晓元:《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页。

⑧ 彭永:《政党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湖南日报》,2012年11月16日,第14版。

⑨ 荆学民、赵洁:《特质与效能:中国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治传播析论》,《学术界》,2019年第12期,第15页。

⑩ 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政党受众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