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转型与深度融合:2020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
2021-11-29黄楚新
■ 黄楚新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与热点聚焦
(一)国家政策系统布局,制度创新成为重要特征
2020年,有关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不断发布,从中央到行业,从现状到规划,媒体融合的制度创新持续推进。2020年9月2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成为年度最为重要的政策文件。从六年前的“推动”变为“加快推进”,从“融合发展”到“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的媒体融合进程在国家战略层面实现了新的跨越;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①。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中国的媒体融合政策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从指导到深入,再到未来规划,制度创新成为本年度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特征。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传媒领域各行业也开始加强顶层设计,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衔接国家政策布局。2020年11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目标任务、新型主流媒体、用户需求、内容供给、技术引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创新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更为具体细化的指导意见。针对广播电视行业,“智慧广电”成为媒体融合战略的实现路径,2020年1月全国广电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智慧广电”工程,推动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这为当下及未来智慧媒体奠定了发展基调。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中国媒体融合更进一步突出了“党对媒体的领导”作用。2020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标志着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这区别于传统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媒体领导力的不断提高。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20年开设“地市平台”“县级融媒”等多种频道,央媒、行业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地方媒体和社会机构均开通强国号或平台,商城、视频会议、云盘、应用、运动等服务广泛拓展,“学习强国”不仅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重要媒体阵地,更成为社会思想文化与多元服务广泛聚合的平台。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全媒体时代趋势,加强制度、平台和机制的多方面创新,从媒体领导力转变为新媒体领导力,党对媒体的领导愈发规范化和系统化。②
在政策布局、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媒体融合的理念创新成为众多媒体谋求发展的思路先导。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③。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强势力量。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下媒体深度融合进程提供了思维先导。
(二)县级融媒提质增效,业务拓展助力社会治理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政策驱动的基层融合实践,成为近两年的热点话题。2020年是中宣部提出的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国全覆盖目标的收官之年,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省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基本实现挂牌,近三十个省份的省级云平台也纷纷建成,机构覆盖和平台支撑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逐渐从机构整合、平台搭建的基础建设阶段转向了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和社会治理的提质增效发展阶段,可以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从1.0版过渡到2.0版。
在机构覆盖的基础上,技术平台支撑仍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典型趋势。在各省级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中央级媒体的平台支撑与服务模式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支持。2020年7月学习强国平台上线县级融媒专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了新华社“县级融媒体专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和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及学习强国平台“县级融媒专区”等多维度的中央级媒体服务支撑体系,中央级主流媒体从内容生产、技术维护、平台供应、传播分发等为全国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2020年各省开始组织县级融媒体中心验收工作。据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四川、广西、云南、海南、黑龙江、湖南等多个省份均开展了验收工作,大部分以2019年国家发布的建设标准作为考核衡量指标,这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后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为确保有序规范开展工作,2020年内蒙古、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河北、贵州等省份陆续开展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县级融媒体中心将发展成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平台。
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发挥主流舆论阵地作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积极主动作为,及时传递疫情信息、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导服务群众。湖北广电长江云作为省级云平台,统筹整合全省媒体资源,实现信息同步转发;开通义诊户主系统,为市民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开辟网上辟谣平台等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此外,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截至2020年7月3日,500余个区县融媒体抖音号共发布7000余条“战疫”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900亿次。④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疫情防控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信息传播、引导舆论、提供服务,其承担起了基层信息枢纽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责任。
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延伸,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中心融合成为2020年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三)人工智能逐步落地,技术动能驱动传媒变革
2020年3月,国家工信部向五家运营商印发了《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快5G网络建设、丰富技术应用场景等。在媒体融合领域,广播电视与5G技术应用更为紧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传统技术布局升级为“5G+4K/8K+AI”战略布局,2020年春晚以“5G+8K/4K/VR”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场景拓展,2020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5G+8K”超高清内容制作与传输,真正开始在5G带动下进行视频内容的迭代升级。同时,继“央视频”之后,“云听”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0年推出的又一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两大自主可控平台的搭建巩固了视听资源优势。此外,新华社在两会期间推出5G全息异地系列访谈,人民日报推出“5G+AR”采访眼镜、“5G+AI”模式打造智慧平台,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以5G共建共享打造“网络+内容”生态,湖北广电长江云在新冠疫情中首次运用中国广电5G信号直播新闻发布会,湖南广电5G智慧电台运用AI技术实现一键生成。
人工智能成为推进媒体智能化的重要技术,不断提高媒体内容生产效率、创新内容表达形式。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智能云剪辑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AI云剪辑”功能,提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新华社则推出全球首位3D版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微”、央视网也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AI主播产品“小智”,创新了新闻播报与分发的场景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两会凭借媒介技术实现了“云”上互动,人民日报《两会5G云连线》、人民网《两会云客厅》、新华社《两会云问答》以及新华报业的《代表委员Vlog》等都是通过视频连线、云访谈、云直播的形式实现了新闻创新,这种“云”相见是5G通信技术以及智能高清传输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各类媒介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技术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推进融合进程。5G、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合作与叠加成为媒体融合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四)直播形式不断创新,助力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
新冠疫情影响下,物理空间的隔绝催生了在线“非接触经济”兴起,“直播+”模式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商、旅游、教育、培训、商务、扶贫等直播场景不断拓展,直播经济也成为扩大内需、助推内循环的新引擎。
从市场环境看,我国直播用户规模迅速增长,直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直播经济成为新业态。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62.4%”⑤,商务部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直播+电商”的直播经济传统模式也出现了新形式。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直播+媒体”成为媒体创新内容表达、聚合资源、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2020年初,以“央视频”启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过程“慢直播”为开端,到24小时不间断直播标志性景点见证武汉的重启,“直播”逐渐成为媒体融合创新的常规动作。2020年1月,人民视频开设了全国第一档疫情网络直播节目《人民战“疫”》,“联动直播平台251家,近7亿观看量,单期最高播放量2000万,疫情期间总计直播386场”⑥。此外,光明网利用“5G+直播”开展“紫禁之巅”北京中轴线申遗活动直播、护航高考云直播,新华社推出VR高清直播“丈量”珠峰全过程。各大主流媒体通过5G、VR等新技术创新直播形式,增强用户观看体验,以“直播+”创新表达方式,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传播主流社会价值。
(五)组织结构集约发展,全媒体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2020年,媒体之间及媒体内部的组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各类媒体积极适应深度融合环境,不断优化内部结构,集约发展提高资源整合力度。
地市级媒体中的“广电+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机构融合方式。2020年,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和汕头广播电视台组建了汕头融媒体集团,整合各自系统内的各类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上海报业集团与东方网联合重组,也是利用内容、技术等优势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东南卫视与海峡卫视合并成立卫视中心、广东《时代周报》与广东《新周刊》杂志合并组建广东时代传媒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与陕西广播电视集团合并组建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此外,媒体内部的结构调整也是重要动向:浙江广电集团整合内部资源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新京报》于2021年起改为“周五刊”,报纸内部只剩7人,其余全部转型新媒体。这些案例都是媒体在战略结构调整中坚持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和协同高效原则的体现,可以避免媒体资源浪费、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组织结构。
在优化组织结构的基础上,2020年媒体融合发展中人才队伍及职业构成逐步规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上海报业集团研究制订了《上报集团关于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全媒体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路径。2020年人社部发布新职业目录,其中“全媒体运营师”纳入其中,“互联网营销师”中增设“直播销售员”。“全媒体运营师”的职业定义是“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工作的人员”⑦。由此,传媒从业者有了准入门槛、从业规范和职业称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媒体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更激发了传媒行业的内生动力,推进传媒变革。
2020年直播经济兴起以来,短视频、直播、互联网等成为媒体职业拓展的重要平台,“直播销售员”的职业定位及时而准确。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2020年6月,浙江发布了《直播电商人才培训和评价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播领域中关于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内容包括对职业技能水平进行划分,并提出评价体系。国家职业体系的认可和地方行业规范的约束,有助于规避直播行业乱象、提高从业者职业水平。
(六)跨界融合持续推进,资源聚合形成规模效应
深度融合中,媒体边界逐渐模糊,产业形态更加多元,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跨介质融合、不同媒体组织间的跨机构融合、不同产业形态间的跨产业融合,都属于媒体跨界融合的主要模式。2020年,媒体跨界融合在新冠疫情、国家战略及媒介技术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新特征。
首先是体制机制创新下的跨平台合作。2020年,传统媒体与商业平台呈现出合作、共建、共享的趋势。北京广电与京东合作利用数字化优势开展视听直播生态产业,浙江、云南、黑龙江等广电机构均与字节跳动合作成立新媒体产业孵化园,湖南广电与百度地图共同打造5G智慧电台,四川广电与百度合作以“四川观察”为依托开展合作。在跨平台合作中,布局MCN机构成为媒体市场化运营的尝试,山西广电与字节跳动合作成立广电MCN机构,江苏广电与快手合作推进MCN建设,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与科技公司共建广东广电MCN,内蒙古网信办支持成立“爱上内蒙古”正能量网红孵化基地。媒体的内容资源、平台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网红经济的带动效应实现了三方互补,有利于传统媒体输出优质内容、创新变现能力,实现媒体融合的运营模式创新。
其次是疫情影响与战略驱动下的跨地域拓展。湖北广电在新冠疫情期间充分探索跨地域之间的媒体融合:2020年1月,联合全国24个省份的多家媒体机构推出《战“疫”集结号》充分共享疫情信息;2020年5月,又联合12个省市的媒体机构组成了全国首家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媒体跨地域拓展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特征,实现了信息内容的高效聚合和转型升级中的报团取暖。在跨地域拓展中,传统的一家媒体为主体联合多家媒体的形式被突破,新趋势是区域内的多家媒体机构开始共同合作建立融合模式。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广电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长三角网络视听一体化发展;中国(京津冀)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获批成立,《京津冀新视听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标志着京津冀三地广电机构将以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形式布局区域特色视听格局,借力国家战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此外,县级融媒体也在迭代升级中尝试“媒体+”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浙江安吉新闻集团以“新闻+应用”为主要方向,开发多元化的热门应用“爱安吉”App,通过公共服务和产业经营,总收入突破2.6亿元。“媒体+”模式通过聚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盈利。
二、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挑战
(一)体制束缚:改革创新乏力,关停并转渐成常态
媒体深度融合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改革,没有适应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媒体就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2020年7月,浙江卫视全面推广工作室制,并利用项目制调整内部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人才活力,推进改革创新。尽管媒体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却很少触及核心领域,大部分都是从内容生产或经营管理的具体维度。改革的难点在于事业与企业长期并存,行政壁垒阻碍创新步伐,绩效考核方式与人才晋升体系都存在着问题。此外,传统媒体及从业者的发展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改革进程,互联网发展中的用户、数据、产品、技术、平台、垂直等多维思考方式并未科学地运用到媒体融合实践中。
缺少科学创新的体制机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发展思维,影响的是媒体战略调整和结构布局,这必将导致媒体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报业、广电等关停并转现象近年来成为常态,2020年广电的频道停播、报纸的停刊休刊依然持续。据公开资料显示,包括《本溪晚报》《北方时报》《城市快报》《武汉晨报》《成都晚报》《遵义晚报》等在内的三十余家报纸休刊或停刊;在广电领域,包括湖南广电时尚频道、浙江广电影视娱乐频道、厦门广电少儿生活频道、广东广电珠江电影频道、西藏广电经济生活服务频道等在内的十余家频道停播。许多传统媒体未能抓住媒体融合的契机实现转型升级,而是以关停并转收场,在传媒下行压力下这种现象将会继续存在。
(二)融合差距:纵向联动不畅,横向对比差距明显
从纵向维度看,中央提出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并未真正形成,媒体融合的纵向联动、统筹协调水平较低。一是中央级主流媒体领先,虽然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旗舰的“三大央媒”代表了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但其凭借的是顶级内容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支持,其发展模式很难成为省、市、县级媒体效仿的模板,协同带动作用发挥依然不明显。二是省级媒体平台建设的同质化,各省份纷纷建立了区域内的省级云平台,统筹省内媒体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但其技术来源大部分依靠第三方技术公司。三是地市级媒体融合空心化,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湖州、绍兴、嘉兴、鄂州、珠海等发展较为典型的地市级融合案例,但受到省、县两级媒体融合的空间压缩,又缺少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大部分地市级媒体融合仍处在自我摸索阶段,亟需顶层设计支持和技术资金扶持。四是县级融媒建设盲目化,虽然当前已经形成了安吉、项城、分宜、玉门等典型模式,且在探索“媒体+”的模式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并未形成贴近本土实际、用户策略下沉及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6个”⑧,如何在如此庞大的县级区域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从横向维度看,地区差距逐步拉大。不同区域间发展程度不同,从多年的媒体融合实践看,当前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水平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优于珠三角地区。区域内协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但媒体融合一体化进程较为滞后。较天津、河北而言,北京地区媒体融合水平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优势效能在媒体融合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
(三)平台博弈:平台优势明显,传统媒体依然被动
媒体平台化和平台媒体化成为新趋势,媒体希望通过传统优势的内容资源打造吸引用户和辐射带动的平台。中央级媒体中的“央视频”“云听”以自主可控平台为目标,但省、市、县级媒体在平台发展中由于技术、资金甚至体制等原因缺乏自主权,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采编平台或服务平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部分仍然依靠技术引进、购买服务或平台合作的形式。而在相互发展中,主流媒体入驻商业平台却成为常态,比如各类媒体入驻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百家号等等。原本属于媒体自身的独家内容生产依靠商业平台去传播信息和吸引用户,自建的客户端等平台却无人问津,用户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流失。
2020年短视频平台广泛布局电商直播。抖音在2020年9月推出“主播带货总动员”等系列活动,话题总播放量突破了11亿次;据快手发布的《2020快手年度内容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快手共开展直播近14亿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说明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下商业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依然具有明显优势。抖音、快手等商业平台在运营机制、互联网思维、用户策略、算法智能推荐技术以及互动机制等方面具有广泛优势,能够充分将社会最广泛的用户迅速吸纳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传统媒体强势的内容优势却并未在平台博弈中充分发挥并转化为生产力要素。传统媒体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与商业平台共存博弈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
(四)治理困境:行业乱象频出,网络治理亟待加强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对内容生产者、内容服务平台、内容服务使用者、行业组织等网络信息内容传播的主体进行具体规范。但是,与传统媒体严格把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在内容把关上缺乏专业的团队与必要的审核,内容乱象依然存在。凤凰网因刊发非规范来源的新闻被约谈,百度因为App中存在过多内容“标题党”等违规内容被约谈,新浪也因为热搜榜和热门话题榜被约谈并被要求整改。
伴随直播经济兴起,2020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也出现了许多违规问题,国家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但行业负面新闻依然频发。2020年11月20日,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334083条⑨,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等直播带货“翻车”被点名。这背后是行业主体良莠不齐、内容把关不严、制造噱头、虚假宣传、数据造假、伦理缺失等负面现象。
为推进直播行业健康发展,2020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但当下及未来的直播电商监管制度规范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健全,治理力度也需要不断加大。在网络治理中,网络直播只是其中一个方向,当前的网络空间需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水平,为媒体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媒体融合的对策建议与趋势展望
(一)利用政策规划,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未来媒体深度融合的规划布局之年。全国31个省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其文本均涉及到媒体深度融合的内容。在中央规划建议的基础上,各省市均结合本区域特点和媒体融合现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媒体深度融合的具体规划。“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工程”等热词出现频率最高,在融合进程上许多省份将其纳入未来发展方向,在融合力度上则多为强调“推进”“建强用好”“做大做强”。
在政策规划的基础上,我国媒体融合主管部门也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部署相关工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平台与支持。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成立了湖北、陕西、京津冀、江苏、湖南等五家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在内容、技术、平台、终端、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充分借力、参与、融入这类规划举措,有助于实现媒体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传媒行业未来五年及长远目标将助力国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⑩中国的媒体融合发展是政策逻辑强力驱动下的媒体转型,媒体融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最终构建起全媒体传播体系。
(二)坚持内容为本,建设和规范双管齐下
媒体深度融合中,内容建设应该是最为本质的部分,虽然内容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拓展,但政策、机制、技术甚至经营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内容。在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中,技术愈发重要。信息技术在不断推进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传媒格局甚至舆论生态。互联网内容建设在科技驱动下出现了许多新应用、新模式。人民网在2020年3月发布《〈2019,内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书》,列举了新浪新闻智媒体平台、人民网大数据监控、人民在线区块链版权保护、人民网“媒体云平台”、媒体“5G+”等技术应用的具体案例。
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推进了内容生产向海量化、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虚假信息、内容把关、谣言传播等负面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互联网内容的裂变式、扩张式增长,一时间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网络谣言治理成为2020年传媒业的重点工作。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开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各省市网信办纷纷开设辟谣平台、百度App设置“疫情辟谣”专题、今日头条设置鉴真辟谣专区、微博设置“全国辟谣平台”……网络谣言治理形成了政府、媒体、平台、组织、用户多维共治的基本格局。辟谣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推进网络辟谣机制逐步完善,未来的网络谣言治理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提高工作效率。未来的互联网内容发展应从“建”和“管”两方面入手,从内容生产、审核、传播、反馈、监管等全方位布局,积极构建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
(三)推进数字转型,提高媒体智能传播水平
新基建、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嵌入媒体融合进程,由此将带动媒体融合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推进。
“新基建”从总体布局和基础设施的角度为传媒业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互联网企业首先开始布局“新基建”,推动产业创新。2020年,人民网与中国联通合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5G新应用等“新基建”领域开发智能应用,共建“智媒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移动合作成立5G超高清视音频传播中心,提高广电内容数字化转型。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也进一步规划落地。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区块链技术应用白皮书(2020)》,从总体应用、内容审核、县级融媒体、智慧广电应用场景、内容审核、内容版权管理、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将技术应用细化到基础层、核心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探索“区块链+融媒体”应用落地,为区块链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媒体智能化是微观层面的技术支撑,而数字媒体是中观层面的机构建设,智能传播则是宏观层面的生态体系。未来,媒体融合的主体将逐渐从融媒体向智媒体拓展,传媒业也将形成以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智能传播生态格局。
(四)调整供需结构,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升级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传媒业中,内容生产与服务属于供给侧,而社会用户则处于需求侧。媒体融合发展中重视内容生产流程重构、内容产品爆款打造以及传播渠道多元拓展,但最终决定传播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则是用户需求是否被满足,媒体是否真正引导舆论。《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注质量、扩大产能,提升传播效果。从未来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出发,传媒业仍然要积极发力内容生产,但应该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做好用户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将传播效果评估前置。
供需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媒体融合盈利模式转型,2020年“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成为各级媒体融合实践的选择。四川日报推出“四川云”2.0打造数据共享平台、智能融媒平台和社会治理平台;宁波甬派传媒与其他公司联合组建了宁波大数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宁波城市大脑,以多元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数据支撑与服务打造“宁波数投”模式。媒体利用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内容生产拓展非多元化的跨界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将成为媒体融合拓展盈利模式的目标。
2020年11月,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由中宣部和财政部发起设立,目标规模500亿元,首期已募集317亿元。基金主要投向新闻信息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数字化文化新业态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用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优秀文化产业供给。这对于媒体融合来说是重大利好,在供需结构调整中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不断提升传媒产业的数字化水平。
(五)提高服务水平,健全助力社会治理功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作为多元主体的媒体而言,应该以全方位视角和多元化服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布局中的细化和延伸。媒体应逐步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信息服务拓展到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乃至智库服务等多维度。广播电视领域推动的“智慧广电乡村工程”从服务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乡村振兴的角度,开展村务公开、应急广播、网络视听、媒体平台等建设,将媒体服务社会功能下沉到“最后一公里”。未来的媒体融合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和社会参与。我国社会的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未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将逐步形成,而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也是媒体的责任所在。社会多元协同是网络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媒体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在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来强化融合深度,通过服务提高融合广度。
注释:
①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03/c_1126693575.htm,2020年11月3日。
② 黄楚新:《论中国共产党的媒体领导力》,《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8页。
③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9月19日,第1版。
④ 张志安、姚尧:《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与传播视觉化探索——2020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新闻界》,2021年第1期,第8页。
⑤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2021年2月3日。
⑥ 曹为鹏:《人民战“疫”:5G融媒共享直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3月17日,第6版。
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rcrs_4225/jnrc/zyyjnpj/202011/t20201102_394526.html,2020年2月25日。
⑧ 《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2009/20200900029333.shtml,2020年9月8日。
⑨ 《“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http://www.cca.org.cn/zxsd/detail/29854.html,2020年11月20日。
⑩ 《(两会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13/c_1127205564.htm,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