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军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贡献

2021-11-29

关键词:军工山西生产

张 博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国防科技工业历史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51)

0 引 言

山西军工是指驻地位于山西省行政区划内, 隶属于中央或地方的所有军工企业、 科研单位、 军工院校以及管理部门。 目前学界对于山西军工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线建设时期。

山西军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萌生、 创建、 发展都做出过突出贡献, 影响深远, 但长久以来, 出于保密需要, 军工行业的事迹得不到充分宣传推广。 学界长期对山西军工缺乏整体关照, 对山西军工的历史定位亦不甚清晰, 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军工文化自信的萌生和发展。 本文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论述山西军工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1 创建于民族危亡时刻, 肩负伟大使命前行

山西地理环境相对闭塞, 境内煤、 铁等军事工业所必须的物质资源十分丰厚, 历来是军事工业重镇。 山西军工发端于19世纪末期, 民族内忧外患交加之际, 肩负民族振兴使命前行。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 山西巡抚胡聘之向清政府提出报告获批准, 先期投入400余两白银, 购买庙产38亩, 于太原城北门外柏树园普济观旁创办了山西机器局, 厂房20间, 委托徐桂芬为总办、 王会彦为提调, 于是机器局宣告成立。[1]16随后历经山西陆军修械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太原修械所、 壬申制造厂等多个阶段, 最终成立了以军工生产为主体的西北实业公司。

全面抗战爆发前, 山西军事工业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时期和西北实业公司时期。 蒋、 冯、 阎中原混战爆发前, 太原军工企业发展到巅峰,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和山西火药厂共拥有机械设备3 800多部, 能够制造大量火药、 枪械甚至火炮, 与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汉阳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规模相当, 从业人数超过1.5万人, 占到当时太原城市人口总量的14%以上(1)据李玉文编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显示, 1929年, 太原城市人口规模为104 992人, 男性数量为79 161人, 女性数量为25 831人。, 规模不可谓不宏大。

当年太原城内男女比例为3∶1左右, 男性人口以压倒性规模超过女性人口, 这一方面与生育观念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军工发展带来的机器生产更适合男性从业的特点有很大关联, 军事工业对整个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 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 太原兵工厂各种武器的最高月产量为: 轻重炮35门, 迫击炮100门, 步枪3 000支, 冲锋枪900支, 机枪15挺, 炮弹24 000发, 枪弹420万发。[2]20这些武器除了供阎锡山30万晋绥军使用之外, 还出售给李宗仁、 马步芳等省外军阀, 赚取高额利润。

1931年, 阎锡山重新执掌山西政权, 不久西北实业公司便以公营事业董事会领导的民营企业性质出现在世人面前。 西北实业公司建成后, 其产品中绝大多数是军火,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 西北实业公司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分厂就多达18个。 这些分厂共有厂房6 000余间, 各类设备6 000余部, 职工人数过万。 产量最高时, 每月可以生产65式步枪800支, 79式步枪3 000支, 捷克式轻机枪600挺, 92式重机枪90挺, 迫击炮150门, 迫击炮弹8万发, 手榴弹30万枚。 阎锡山推动军火生产有其自保并扩大势力、 准备内战之缘由, 但同时这些军火装备了晋绥军, 提升了战斗力, 也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后, 为了鼓励民众保卫山西, 阎锡山又把几千支枪(步枪2500支, 冲锋枪500支)发给了全部由西北各厂职工成排、 成连组成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 随后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团兵力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3]119。 此后, 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纵队也进行了有效武装, 推动抗日力量稳步壮大。

1938年5月, 冀中军区的战士在饶阳、 安平一代的滹沱河发现了三条大船, 船上装满了货物, 据说是阎锡山部队留下的, 经初步观察判定, 是从天津经石家庄(当时称石门)再走陆路转运至太原的一批军事物资。 这三条船在运输过程中, 恰逢日军全面侵华, 战乱之中, 船工弃船逃走, 留下了三条大船。 经检查, 这三条船上装满了军工生产的原材料, 仅用来制造烈性炸药的氯酸钾原料, 就有两百多箱, 每箱几十公斤, 还有赤磷、 漆包线、 电线、 电缆和钢材。 钢材有圆钢、 管材、 锋钢、 合金钢和高速钢等, 还有锉刀、 锯条、 各种砂轮和钻头等工具。[4]80这几条船上的物资成为抗战初期冀中军区开创军事工业尤其是军用化学工业生产的关键材料, 为该地区的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军工在这个阶段, 不仅生产大量物资直接供应抗战, 还从华北沿海港口进口大量军工生产原料, 在满足本省生产需要的同时, 还以这种特殊形式推动了抗战初期艰难局势之下河北的军工生产, 难能可贵。 如果失去山西军工这面旗帜, 抗日武装力量将会受到巨大损伤。

山西军工在这一时期, 借助相对稳定的政治、 经济环境, 凭借丰厚的自然资源, 再加上阎锡山本人不遗余力的推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为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逐渐扭转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抗战时期, 散落在大后方的山西兵工力量以及在太行山上坚持抗争的兵工人, 其中不乏太原兵工厂职工的身影, 他们活跃在局促的历史舞台上, 为保国保种奋斗牺牲, 这一切都与山西军工的诞生息息相关。

2 保存革命力量, 生产支援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岁月, 是共和国的孕育时期。 这一阶段山西军工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保存了大量的革命技术力量, 锤炼了军工战士的革命精神。 第二是生产制造了大量武器弹药, 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前, 山西军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 阎锡山力保其西北实业公司供给充足, 生产平稳。 在太原会战中, 日军攻势并不顺利, 这与中央军、 川军、 晋绥军三大主力部队并肩作战、 八路军侧面配合有关, 也与太原雄厚的军工生产补给有密切关系。

太原陷落后, 多数兵工人不愿做亡国奴, 选择随厂内迁, 分别到达陕西、 四川等地。 这些企业以西北实业公司名义坚持生产, 供给抗日所需。 西北实业公司城固分厂鼎盛时期职工达800人之多, 最高月产步枪逾千支, 手榴弹5万枚。 广元分厂最高峰时期职工人数也达到了600人以上, 军火产量也颇具规模。 抗战胜利后, 这些企业并未全部迁返山西, 有的留在当地, 如上述两厂就移交至国民政府中央兵工署, 继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国共第二次全面合作开始后, 八路军火速东进, 在贫瘠的太行山、 吕梁山上安营扎寨, 做好与日军长期周旋的准备。 中共领导的军队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但事实上只能接收到来自国民政府极其有限的给养资助。 国民党生产武器装备的企业大多内迁至西南后方, 而八路军驻扎在离日军最近的作战区域, 供给运输距离遥远, 面对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的日军, 从战场上直接缴获武器更不可能。 在抗日根据地, 人民群众已经被广泛动员起来参与对敌斗争, 但最严峻的问题仍然是缺乏武器弹药, 几名战士配备一支步枪, 一支步枪仅发放5、 6发枪弹, 这成为全面抗战初期人民军队无法回避的窘境。

全面抗战爆发后, 八路军三支主力部队东进, 由115师、 120师、 129师等主力部队分批东渡黄河, 挺进山西, 先后开辟了晋察冀、 晋绥、 晋冀豫等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 为了与日军周旋, 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 自1937年至1939年各根据地依据自身条件, 创办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随军修械所, 拉开了我军大规模兵工生产的序幕。 1939年,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在太行山上的黎城县成立, 刘鹏任首任部长, 我党我军在山西的军工生产由此走向正轨。

抗日根据地时期, 敢于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坚持抵抗, 各部队创办的随军修械所在八路军军工部成立后逐步转变为兵工厂, 这些工厂像磁石一样, 吸引着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革命青年, 在生产战线上挥洒汗水和热血。 于1937年底开始筹建并稳步壮大的八路军总部随军修械所和炸弹厂, 就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抗日英雄, 主要包括: 不愿做亡国奴的太原兵工厂职工; 敢于抗争的铁路工人; 周边地区有决心血战到底的煤矿工人; 华北一带的流动造枪手工艺人; 当地召募的各类民间匠人。 此外, 还有河南巩县兵工厂、 山西晋城针织厂、 阳泉机械厂、 榆次纺织厂的上百名技术工人, 先后来到根据地参加军工生产。[5]3其他根据地如晋绥、 晋察冀根据地职工构成和来源情况也与总部相似, 山西军工行业成为有志青年的容身之所, 为他们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

百团大战结束后, 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职工人数达到高峰, 超过3 200人。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由于距离敌人较远, 经过多年建设, 到抗战胜利前夕, 各军工厂职工人数超过了5 000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也有比较充分的发展。 山西军工这面旗帜, 在抗战中聚拢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 他们或捐献物质财富, 或亲自前来根据地参加劳动生产, 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的史诗。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成立后, 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投奔根据地, 在人民兵工厂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当中有留学欧美和东洋后归国的科学技术专家, 也有从上海、 天津等大城市辗转抵达敌后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和工程师。 这其中有刘致中, 山西五台人, 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系, 长期担任太原炼钢厂工程师。 太原沦陷后, 投奔抗日根据地, 1942年, 在反“扫荡”中不幸牺牲。 还有刘贵福, 山东宁津县人, 太原沦陷前在西北实业公司机枪分厂工作。 太原沦陷后, 他带领十余名工友投奔延安。 1939年, 奉命调往总部军工部支援军工建设, 研制成功“八一式马步枪”, 被毛泽东誉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八路军总部柳沟铁厂建立伊始, 为了强化组织, 提高产量, 特地调派清华大学毕业的高原担任厂长, 从英国留学归来、 获得冶金博士学位的张华清担任技术顾问。 此外, 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纷纷补充到太行山上的军工生产建设中来, 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科学技术人才的吸纳, 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各兵工厂为了发展生产, 开始不遗余力地从各地购买、 搜集动力和加工机械, 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38年, 总部各修械所从周边河北磁县煤矿, 山西石圪节煤矿、 阳泉机械厂、 晋城针织工厂等征收到十余部机器, 其中包括蒸汽机、 锅炉、 车床、 刨床、 钻床等专用设备。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没有山西军工这支队伍的存在, 并对这些专用机械进行有效利用, 这些设备必然会落入敌寇之手, 或遭到破坏或被他们利用, 成为伤害自己的凶器。

山西军工在抗战时期生产的军火, 有力支援了对日作战。 于1937年才起步建立的总部各修械所, 在军工部的领导下逐步扩大生产, 到百团大战前, 军工部就向部队提供了步枪3 000支以上, 手榴弹7万多枚, 枪弹12万多发, 黑色炸药3万多公斤, 为我军夺取百团大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5年上半年, 对日作战的最后阶段, 山西军工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最高平均月产量达到火炮60多门, 炮弹近9 000发, 枪弹6万发以上, 各类火炸药超过1吨。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日本战败投降, 山西境内兵工厂共制造步枪1万多支, 复装子弹223万多发, 手榴弹86万枚, 50炮3 500门, 50弹31万发, 82迫击炮弹37 000发, 雷汞70多公斤, 发射药3 600公斤, 炸药11 600公斤,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2

1941年, 在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领导下, 于太行山上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 艰苦的岁月中, 学员坚持一边学习、 研究, 一边战斗、 生产。 1943年, 在根据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学校无奈停办, 但这批教员、 学生保持高昂斗志, 继续开展研究、 不间断进行生产。 该校于1946年在长治恢复办学, 几经辗转, 最终落脚于太原市北部汾河畔, 经过艰苦耕耘, 发展成为今日规模宏大、 学科门类齐全、 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北大学, 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也是山西军工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祖国和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 我党我军培养的军工技术人才数量众多, 新中国成立后, 他们大多被委以重任, 比如刘鼎、 劳动模范甄荣典等, 他们建立的功勋被广泛传颂。 在太行山上挥洒过血汗的兵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支撑起全国各重点生产领域。 如在根据地兵工行业中得到历练的郑汉涛,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 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务, 于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再如劳动模范齐萱葳, 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以国营247厂厂长重任。 在新中国成立后选举产生中共太原市第一届委员会时, 也有大量军工人被吸纳, 如刘舒侠(中共908厂工作委员会书记)、 苏平(中共763厂工作委员会书记)、 张步英(884厂厂长)、 刘模(中共新743厂工作委员会书记)、 张耀(中共245厂筹备处工作委员会书记)[6]311等一批军工从业人员当选为委员或候补委员。

人民军工在山西的奋斗, 凝聚了人心, 锻炼了队伍, 组织起一定规模的生产, 动员了群众, 保留了革命的技术和工业火种, 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中国共产党扛起这面旗帜, 使得散落各地的机械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 广大落后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 向高科技学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人民还未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便被迫卷入了内战漩涡。 在这种关键时刻, 山西军工又一次挺身而出, 作为我党我军坚固的战略后盾继续从事军工生产, 多次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此时, 长期培养的军工干部, 在接管国民政府工业企业的时候发挥了核心作用,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日本战败投降后, 华北地区的军工厂纷纷向附近的大中城市迁移, 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国共两党之间边谈边打, 摩擦不断, 晋东南尤其是长治地区, 作为矿产丰富、 革命根基牢固的区域成为我党我军核心的军事装备生产基地。 1945年9月, 河南焦作解放后, 出于安全考量, 中央决定将焦作新华煤矿公司所属的大量锅炉、 机床、 发电机组等数千吨器械物资搬运到长治地区, 用以装备新型军工厂和配套企业, 自此长治地区兵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工生产力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 华北、 华中等地。 东北地区长期由日军占据, 除个别地区外, 我军未能建立起大规模的军工生产基地。 华北北线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张家口、 宣化一带, 与国民党前线距离较近, 生产时断时续, 无法稳定供应军火。 华中根据地时刻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监视中, 无天险可凭, 生产斗争异常艰难。 军工生产规模最齐全、 产量最稳定、 装备最先进的地区首推位于八路军总部的晋东南区域。 上党战役结束后, 八路军进驻晋东南工业重镇长治, 先前散落在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大量军工企业纷纷迁往长治市内, 搬迁后, 这些兵工厂的配套协作能力迅速提升, 生产成本有效降低, 机械设备装备比例提高,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与供销模式。

华北解放区兵工企业为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的打响提供了可靠的军火保障。 仅1948年, 全区仅制造各种迫击炮弹195万多发, 山炮弹、 榴弹七万余发, 火炮800余门, 枪弹290万发, 手榴弹590万枚, 火炸药180余万公斤。[7]14而当时华北解放区内从事军工生产最主要的工厂如第一兵工厂、 第二兵工厂、 第六兵工厂、 第七药厂、 第八药厂、 第九药厂、 第一工具厂等生产单位几乎都布局在山西省境内。 原位于河北省境内的第三十三兵工厂随后也辗转迁入山西, 进入太原市内, 形成了今天国营 743厂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放华北的历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土坦克”就诞生自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当年的华北解放区兵工四厂附城二分厂。 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土坦克”是指在1947年经过艰苦研发, 成功制造的口径达到120毫米和15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 1947年, 该产品研发成功后, 半年时间内就生产出此类重炮近百门, 有力震慑了敌人, 推动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1947年晋南战役结束后, 徐向前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 此次运城外围战斗中, 我太行自制之十二公分重炮及十五公分重炮, 威力甚大。 在东关、 天神庙, 十二公分炮一弹伤敌60余人; 另一炮打坏汽车6辆。 其弹片爆炸杀伤面之直径在50公尺以上。 近俘称, 对我此炮, 极表恐惧, 且至今不知系何种炮。[7]268此外, 大口径重型迫击炮还在解放太原、 石家庄、 安阳、 临汾等城市的战役中立下了不朽战功。 刘、 邓大军南下挺进中原前, 长治附城分厂职工人人动手, 参加义务工作, 捐献120迫击重炮4门, 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

1947年末, 中央决定成立新的华北兵工局, 该局管辖的生产范围主要集中在山西境内。 随着三大战役以胜利告终, 华北最难攻克的太原城全面解放, 山西兵工干部与技术人员被派往全国各地新解放区, 相继接管了沈阳、 北平、 济南、 徐州、 南京等城市的军事及民用工厂。 晋绥地区的人民兵工, 随第一野战军西征, 分别进驻西安、 宝鸡、 兰州、 乌鲁木齐等地, 并抽选领导骨干进军西南。[8]15

人民军队解放全国, 接管工厂的进程, 是以山西军工为中心, 向全国东北、 西北、 华北、 西南等地区逐步扩散完成的, 除华东地区人民兵工接收了部分东部沿海工厂外, 绝大多数地区工厂的接管都有山西军工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 解放战争进程中, 共有近万名山西兵工职工奔赴祖国各个角落, 接管新解放工厂。 山西军工人对祖国各区域工厂的接管, 是山西南下干部的先遣队, 他们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 发扬革命精神, 以崇高的觉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其影响是宏大而深远的。

在解放战争中, 山西人民军工共复装子弹592万发, 生产手榴弹4 769万枚, 50炮4 300门, 各种炮弹4 402万发, 发射药34万公斤, 炸药430万公斤, 雷汞21 300公斤。[2]2总之, 山西军工以得天独厚的稳固优势, 聚拢了我军优势的产业门类, 努力发展生产, 贡献力量,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

4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奠定国防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上下百废待兴, 急需建设,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朝鲜战场的空前压力。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 作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的地区, 山西军工担负起了军工生产的重担, 为取得战争胜利贡献了力量。 一五时期,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 山西占到很大比重, 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山西工业的整体提升。

1950年10月,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的鸭绿江边, 出于保家卫国需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以志愿军形式进入朝鲜, 协助朝鲜人民抗击外敌。 战争开始后, 主要由东北和华北地区军工企业为志愿军生产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东北地区原集中于辽宁境内的兵工厂火速搬迁, 异地恢复生产, 而地理空间较为接近的华北地区, 则成为军事装备供应最重要、 最可靠的来源。

山西境内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年代逐渐形成了在太原、 长治、 阳泉等地较为集中的火炮、 炸药等优势行业, 抗美援朝期间, 在极端紧张的财政条件下, 以中央为主导, 对山西境内的国营247厂、 145厂、 743厂、 104厂、 342厂、 221厂等军工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建扩建,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提供军事装备保障。

位于太原地区的国营743厂, 从1950年10月开始试制57毫米破甲弹, 到1951年5月产品定型并转入批量生产阶段, 与之配套生产的榴弹、 破甲弹被大量生产并运往前线后, 有力打击了敌军装甲部队的嚣张气焰。 从1951年到1953年的三年内, 57毫米破甲弹共生产44万余发, 为打退美军装甲部队, 挽救志愿军战士生命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1952年, 为进一步提升对敌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 位于山西省境内的三大军工企业国营743厂、 763厂和753厂共同开展研制了75毫米无坐力炮破甲弹。 此新型弹种比57毫米破甲弹提升近九成破甲威力, 经三大军工厂协力合作, 仅1953年就生产91 319发75毫米破甲弹供志愿军战士使用, 在战场上使敌人装甲部队闻之胆寒。 位于长治地区的国营342厂, 由于技术力量、 生产能力雄厚, 在抗美援朝期间为志愿军生产了各类口径的迫击炮弹数百万发, 这些炮弹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保障军事斗争所需。 山西军工企业,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战役中, 如抗美援越、 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都为部队生产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 赢得全军好评。

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山西各军工厂投入紧张的战时生产, 至1952年底生产的军火主要有82迫击炮400门, 迫击炮弹 117.13万发, 引信25.655万个, 57破甲弹419.857万发, 手榴弹734.898万枚, 火炸药391.106吨, 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2]2总之, 这一时期的山西军工建设, 就是围绕调整、 改造、 恢复生产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而进行的。[9]25

1954年, 位于太原地区的国营247厂完成试制76.2毫米野炮并定型批量生产。 当年秋天, 该厂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嘉勉信, 信中指出“这对于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嘉勉信鼓舞了军工企业的从业人员, 也对山西军工给予了高度认可。 该厂先后成功研制了1963年式130毫米火箭炮、 1971年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1971年式180毫米火箭炮, 该系列产品射程远、 威力大、 精度高, 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喜爱, 增强了国防力量。

朝鲜战争结束后, 赢得安全与尊严的中国人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 我国选择了完全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系统地建设以苏联为首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 初步搭建起工业骨干框架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56项目”中, 最终落地150项, 在山西落地的共有15项, 其中国防工业相关的共有44项, 在山西落地8项, 占比高达18%, 这些项目的投产直接促进了以太原为首的国家新型重工业城市的建设。 军工生产的需求, 促进了配套产业落地, 加速把太原乃至山西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型重工业基地。

早在1950年, 我国自行设计、 自行建设的第一座重型机械生产企业太原重工, 就与人民兵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刘鼎率重工业部考察团在各地考察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依托华北兵工局骨干力量, 建设国内第一个重型机械厂的思路。 不久之后, 在全国各部门通力合作下, 太原重型机械厂诞生了, 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为我国军工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磅礴力量。 太原重工的诞生, 离不开人民军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坚守、 牺牲, 人民军工对我国基础重工业的诞生和起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五时期”,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渐趋缓和, 急需化解过剩军工产能。 1956年, 第二机械部部长赵尔陆深入太原国营247厂, 调研军事工业转型民用生产的可行性问题。 在对247厂生产工具、 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以及工作人员的观察中, 赵部长获得军工企业制造民品可行性的大量一手资料, 在“军民结合、 学会两套本领”问题上信心大增。[10]181返回北京后, 赵部长以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名义向中央做了《军民结合、 学会两套本领》的报告, 中央迅速批准了这个报告, 并指示全国军工企业要走“军民结合”道路, 学会生产军品和民品两套本领。 只可惜, 从太原兵工厂诞生的这一科学决策, 在不久之后历经多次政治运动, 竟被指责为“不务正业”而停止执行推广, 错失军民融合发展良机, 但太原兵工厂在全国范围内的样板意义仍然值得我们今日称道。

随着苏联援建山西军工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 填补了中型坦克、 大中型口径高射炮、 大口径炮弹、 特种引信和火工品、 航空火炮和弹药、 水中兵器、 防化器材, 军用光学仪器等装备的空白, 保证了军队装备的需要, 在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11]69-70在那个举国上下一片沸腾的年代, 山西军工勇立潮头, 为推动山西发展成为国防、 冶金、 机械、 化工等行业的新型重工业省区发挥了关键作用。

5 无私奉献建设三线, 有为军工谱写新篇

20世纪60年代初, 中苏关系交恶, 我国周边环境异常复杂,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党中央随即作出平衡战略力量布局的决策, 从60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初期,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运动。 山西军工由于基础雄厚, 在建设新厂的过程中, 向我国大西部出征, 无偿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援助, 谱写了我国西部开发的先行曲。

据不完全统计, 1965年至1975年, 仅616厂、 743厂、 884厂、 908厂、 785厂、 304厂等老厂, 就向新厂输送职工达1万余人。[9]146如地处大同地区的国营616厂, 在整个三线建设过程中, 由于自身机械加工技术实力雄厚, 不断向外 “输血”。 该厂在三线建设的十余年间, 为地处中原的548厂启动建设、 生产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累计对口输送干部和技术工人达502人。 此外, 616厂还向遥远的西南边陲5002厂以及省内541工程输送大批职工。

位于太原市内的国营743厂, 负责对口帮扶建设河北333厂、 四川地区(今属重庆)383厂、 河南南阳地区5143厂以及广西地区火箭弹厂的炮弹厂, 累计对外输送干部人才达到1 500人以上。 由于当时上述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老工业基地对新建工厂采取全面帮扶政策, 除对非标准生产设备、 生产技术图纸、 简易生产工具和材料等进行援助外, 老厂还要协助新厂开展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工作, 负责“手把手”教会。

中央重点三线工程541项目在建设过程中, 接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量援助, 尤其是来自省内兄弟单位的无私帮扶。 该工程从全面铺开, 到最后建成, 带动了晋南地区的发展, 推动侯马以及周边形成机械加工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带, 也带动了相关人流、 物流和配套第三产业的发展, 给相对落后的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晋南地区带去了大型先进的生产企业与生产方式。

国营247厂、 342厂、 304厂、 245厂等军工单位对整个华北、 西北、 西南地区的各兄弟单位给予无私帮助, 为推动当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西军工由于基础实力雄厚, 在三线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显得非常活跃。 这些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 从自己熟悉的岗位和城市离开, 不讲条件、 不计报酬, 融入到祖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他们给我国相对落后的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这些被对口帮扶的企业, 部分在此后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陷入困境, 但多数企业都逐步搬迁或转产民品, 进入了新的生命周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少三线工厂逐渐迁移到了附近的大中城市。 带着艰苦奋斗情怀再次回到城市, 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线建设时期, 山西军工继续在军品研发生产领域发力, 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生产, 就是由国营304厂、 763厂、 245厂、 104厂等企业共同配合完成的, 在全国范围内试制速度快, 质量优, 为山西争得了荣誉。 从1958年到1990年, 908厂研制生产了59型、 64型、 65型、 FMJ06型及防一氧化碳等多个品种的防毒面具, 大幅提升了我军战士在战场上的存活几率。 改革开放后, 908厂生产的军品远销海外, 创造了可观收益。

6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 积极谋划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后, 山西军工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山西军工和全国各兄弟单位面临相同的困境, 但他们还是凭借军工人坚毅、 执着、 勇于开拓的精神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今天, 山西军工已经成为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转型的急先锋。

全省规模最大的保军单位晋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其下属子公司晋西车轴已经上市多年, 该公司生产的火车车轴质量精、 成本低、 耐用性强, 销售范围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造大量外汇收益。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下, 山西军工的另一张名片——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迅速组织员工上马口罩生产线, 大量生产达到军用标准的防护口罩等相关产品, 为抗疫防护提供了战斗武器, 再次彰显了军工人的实力和担当。

近年来, 山西全省上下谋划转型发展, 趟出一条新路, 山西军工人又一次敢为人先, 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新型厂房生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 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长城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企业入驻太原中北高新技术开发区, 为电脑国产化提速, 为国家信息安全命脉保驾护航。 无论是货车、 火车车轴生产, 还是半导体材料和电脑国产化, 山西军工都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可能。

7 结 语

山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丰硕, 山西境内还有大量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的科研院所驻扎, 他们长期奋斗在科技研发第一线, 为我国国防力量的稳步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与国营908厂联合打造我军生化防护的钢铁长城。 中北大学、 北方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 对于我国载人航天、 装甲车辆等重型装备的技术改进与提升, 功不可没。 国营743厂等企业在研制新型反坦克导弹等武器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坦克发动机研究领域, 电子化工工艺等技术领域、 山西军工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山西军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这不仅因为山西是人民兵工历史上极端重要的发源地, 而且还是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历次潮起潮落的变革中, 山西军工勇气与担当的一种认可。 山西军工的过去是无比辉煌的, 而在今日, 山西军工又带着新的使命踏上辉煌的征程。

猜你喜欢

军工山西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我在山西等你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山西叹五更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