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工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以中北大学为例

2021-11-29张诗雨

关键词:军工育人历史

杜 刚, 张诗雨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1 军工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一项优良传统, 也是党领导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 走进新时代, 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 新问题、 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得到扩充和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因此, 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与法制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国防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等诸多方面, 涉及哲学、 历史学、 政治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 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为指导, 把握历史规律, 明晰历史趋势, 运用历史智慧审视社会发展进程, 从而提升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 史学研究是对历史的记忆和解读, 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总体性观照, 是对国家、 民族及其发展进程的整体性记录, 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鲜明特征。 因此, 对于历史记录和研究的水平与能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进步与否的直接体证。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知识、 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它能够提供人类价值理性的积累经验”[2]。 可见, 实现历史资源与高校育人功能相结合,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常识和人文素养,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自觉地做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 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承担起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 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3]人民军工史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成长、 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 它成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 是在长期的军工实践过程中, 不断积累和谱就的一段充满红色基因的历史, 并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人民军工发端于江西官田, 成长于山西太行, 壮大于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经过近90年的发展, 业已形成完整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其间, 太行山人民军事工业是在抗日烽火中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壮举, 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辉煌功勋。 人民军工史集中体现了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 记录了中国国防军事工业的发展历史, 进而形成了其所特有的行业文化——军工文化。 “史学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这是史学与文化的一种特殊关系, 也可以说是一种辩证关系。”[4]军工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而军工史则是军工实践的真实记录, 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事迹和文化精神。 人民军工史就与党史、 新中国史紧紧相扣, 一部可歌可泣的军工史就是一部形象生动、 原汁原味的奋斗史、 发展史。 事实上, 军工文化正是在深刻记忆军工史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它是军工史的凝练和集中反映。 军工史所承载的军工文化就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工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面, 国内军工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7所国防科工委直属高校为核心, 以中北大学、 苏州大学等8所共建地方院校以及86个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机构为重要力量的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新体系。”[5]事实上, 这些院校的办学历史就能集中反映人民军工的历史发展进程, 将军工史教育与校史教育进行有效地整合, 将有助于培育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军工史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历史是曾经的现实, 而现实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 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就是要在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 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征程中, 继承好、 发扬好光荣革命传统。 人民军工史就是一部展开的党领导人民军事工业建设和革命斗争的历史, 其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服膺后世。 因此, 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整理军工史资源, 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育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 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建构, 也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可以说, 是中国高等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为谁培养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军工史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 也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从根本上说, 这些要素就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它能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规范着高校学生的言行,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老一辈军工人能够在物资匮乏、 条件艰苦的岁月中, 组织开展军工生产, 得益于其坚定、 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军工人所秉持的国家利益之上的爱国奉献精神, 就是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生动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恶劣的斗争环境下, 起到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对于当前高校学生而言, 更应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信念、 塑造健全的人格精神、 培育正确的政治信仰、 激发深厚的爱国热情, 不仅可以从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得教育, 也应重视从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汲取营养, 而军工史中的鲜活素材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2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 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6]回顾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近90年的发展历程, 一代又一代的军工人传承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默默奉献、 不求回报, 实现了中国军事工业由弱到强、 由模仿、 修造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创建人民军工开始, 军工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即战争时期的形成期、 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的承转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稳步发展期。”[7]军工人不仅建造武器武装革命军队, 也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工业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 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伴随着人民军工发展的历史进程, 也逐步凝练和形成了人民军工所特有的行业精神。 人民军工由江西官田发端, 到抗日烽火中的“太行精神”,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精神”, 再到新时期的“航天精神”, 直到新时代军民融合助力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军工人面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 但是支撑军工人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根本精神却得以传承和发扬。

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铸魂育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精神的传承和教育, 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人格塑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会有不同, 但是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革命文化所共同铸就的优良作风不应被消解, 就是要培育学生节俭朴素、 吃苦耐劳的品格, 自觉抵制过度消费、 超前消费、 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自立自强的精神, 有效应对贪图安逸、 得多且过、 佛系人生的不良风气。 通过发挥军工史的协同育人功能, 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与社会建设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重要思想方法。 人民军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军工人求真务实、 精益求精的奋斗史。 军工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军工人严谨、 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长期的军工发展历史中, 人民军工形成了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独特的行业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 练就真本领的敬业精神, 它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兵器修造中, 更体现在新时期军工研制、 生产的各个环节; 不仅体现在技术精进的军工生产一线, 也体现在军工类高校、 科研院所的教学、 科研之中, 甚至体现在军工人的日常生活与思维之中。 这种特殊的行业文化塑造了军工人独特的“严、 慎、 细、 实”的人格品行, 也培养了军工人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它是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科学精神于一体的军工精神,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大力提倡并传承发扬好这种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立足本职、 埋头苦干,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用勤劳的双手、 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要不怕困难、 攻坚克难, 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 国家建设的一线、 项目攻关的前沿, 经受锻炼, 增长才干。”[8]新时代, 我们既要鼓励科技创新、 开拓进取, 更要培育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 培育高校学生秉持务实的科学态度, 老实做人、 扎实学习、 踏实做事、 诚实处世, 不断淬炼其道德品行, 提升其知识储备, 强化其实践能力, 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4 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军事工业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随着时代的跃迁, 当今的军工科技越来越成为具有高度科技创新要求的行业集群。 科学技术的核心动能就是推陈出新、 掌握并占领制高点, 因此, 军工行业将创新作为其核心竞争力。 人民军工的发展历史不仅反映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的时代变迁, 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科学技术的艰辛攀登的发展历程。 从简陋的兵工修造工厂到如今门类相对齐全、 布局较为合理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较为完善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 无不渗透着历代军工人开拓创新、 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最大的课题, 就是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地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 同时也要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创造性地建构新时代的话语系统,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 大众化和中国化水平。 此外, 高校人才培养要重视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 尤其是要培育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要敢于面对失败、 勇于迎接挑战, 不断锤炼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 人民军工的演进变迁的历史就是军工人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树立必胜信心、 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人民军工正是走过了筚路蓝缕、 饱经沧桑的来时路, 方铸就成一条走向胜利的通天大道。 因此,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 把握思想之舵, 方能书写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奋进之笔。

3 军工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之“中北经验”

中北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之中, 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兵工学校, 被称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其办学历程浸润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 学校奉为办学灵魂的“太行精神”就发轫于抗战岁月的军工创建时期。 可以说, 一部中北大学的校史映衬着人民军工事业的发展历史, 光荣的校史与军工史的有机融合正是“中北人”的红色基因的重要来源, 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更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发挥军工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的育人效用, 就成为中北大学在新时期传承革命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手段和举措。

3.1 军工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 新时代, 高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努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的同时, 应该实现历史资源、 传统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 先进文化资源等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丰富和充实教育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落实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教材使用、 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材施教。”[9]军工类院校将军工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之中, 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中北大学将军工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了整合, 将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事业在红军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历程与近现代史相关章节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将中北大学的办学史、 山西军工发展史、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巧妙地融入到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 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党、 爱国、 爱校的热情, 对“人民兵工第一校”美誉的得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也更加坚定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国防军工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军工史中的思政元素, 在其它思政课程中逐步推开, 实现军工史与思政课的有机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学校进一步开发“课程思政”建设新途径, 分类分层次有序推进军工史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学之中, 优先选取军工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面向全校打造《大国兵器》等通识教育课程, 通过口述历史、 专家讲解、 院士访谈等多种形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努力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山西故事、 中北故事, 实现校内各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同频共振, 促进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最优化。

3.2 推进军工史与校史协同研究, 系统整理革命文化育人资源

人民军工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在军工企业的技术演进和时代变迁之中, 也体现在军工类院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的变革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离不开军工类院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军工类院校的红色校史资源则蕴涵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育人资源。 因此, 统筹协调好军工史研究与红色校史研究, 实现二者协同并进的格局, 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北大学为例, 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之中军工院校, 从抗日军政大学特科大队到太行工业学校、 华北兵工职业学校、 华北兵工工业学校、 太原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再到太原机械学院、 华北工学院, 直到今天的中北大学, 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到山西省会太原市, 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合并、 调整、 重组, 甚至停办, 历史的沧桑镌刻在校史的丰碑上, 而近80年的办学历程, 学校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贡献着才智, 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与保障。 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 就是通过记录历史片段、 塑造典型人物、 整理文物资源、 提炼精神内涵, 再现老一辈军工人、 教育家和校友对信仰的坚持、 对初心的坚守、 对使命的担当, 从而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学校借助文献资料, 强化军工史与校史教育, 如《刘鼎传》《刘鼎纪念文集》《厉瑞康纪念文集》《红色记忆——建校七十周年老同志访谈录》等。 学校还利用《太行军工》《抗战人物坊枪炮为笔弹为墨——刘鼎》《兵工泰斗——刘鼎》等历史文献纪录片, 进一步丰富了军工史与校史教育的形式。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策划并拍摄的《师范》专题片, 则推出一批教研相长、 学高身正的新时期的师者典范。

为了更好地整合相关军工史研究资源, 凝聚军工史研究人才, 增强科研实力, 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团队, 组建了中国军工史(国防科技工业史)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成立必将有效提升学校军工史研究的整体水平, 形成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实现与省内、 国内及行业内高校、 科研院所、 企事业等单位相关研究的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 同时更有助于实现红色校史、 军工史资源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转化, 使广大师生足不出校, 就能接受深刻的革命文化教育。

3.3 传承保护军工资源,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学体系、 科研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设, 同时也应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建设。 因此,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开展形式多样、 健康向上、 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0]。 良性的校园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人文素养、 道德理想的培育,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益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取决于高校的自身校史资源与办学特色, 也受到其所处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正因如此, 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的途径, 就如同文化本身的多元性一样, 具有多样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实体器物、 制度规范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充分挖掘和整理军工史的文化资源, 实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不仅有益于对军工文化的传承保护, 更有益于开发军工史资源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当耳畔响起“巍巍太行山高、 涛涛汾河水长……中北大学烽火中诞生、 奋斗中成长……”这样一组动人旋律的时候, 不经让人心潮澎湃, 因为这是每一位“中北人”的心声和共同记忆。 而这朗朗上口的校歌, 则生动再现了从历史沧桑中走来的中北大学, 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英才的使命与担当。

首先, 实体器物层面。 中北大学通过有效整合军工史成果和文化资源, 结合校园规划设计, 合理配置相关实体资源, 如彭德怀塑像、 刘鼎塑像、 厉瑞康塑像、 军工产品、 枪炮陈列室等布局在校园景观之中, 以军工文化园的形式, 与校园氛围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行进在校园中就是一场军工文化之旅, 军工氛围十分浓厚。 多年来, 学校重视军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高举军工事业大旗, 以中国军工文化园、 军工文化示范单位、 中国军工文化中北艺术团等项目建设为抓手, 打造军工特色品牌, 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国家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三项认定的高校。 其次, 制度规范层面。 以校训“致知于行”为指引, 学校形成了严谨务实、 精益求精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则意识和行事作风, 不仅是源于科学本身的内在要求, 更是源于军工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一代又一代的“中北人”所具有的敢于吃苦、 善于奋斗、 勇于担当的品格特质, 正是得益于老一辈军工人踏实做人、 扎实做事、 务实工作、 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 这种红色军工文化的基因业已融入历代中北人的血液之中。 最后, 精神文化层面。 学校奉为办学灵魂的“太行精神”, 就是中北独特的军工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中北大学坚持以“太行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军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坚持铸魂与育人的结合, 践行着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人文互创的思想理念, 在继承传统军工精神文化的同时, 不断开拓创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 锐意进取, 面向国防、 服务地方, 书写新一代中北军工人的时代精神, 赋予“太行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4 结 语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 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1]一部军工史, 就是一部人民军工从无到有的发展壮大史, 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新中国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史, 更是一部中国国防军事工业的改革创新史。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669当前, 我们研究人民军工史, 就应该将其与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 以史论今, 担当新使命、 谱就新篇章。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学术之大, 更在于“事”关重大, 关乎成人成才、 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 因此, 新时代, 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开发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实现教学科研与化育英才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军工育人历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新历史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