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政课程为引领让劳动教育进校园

2021-11-29孟雅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中职

孟雅杰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理想信念、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开好、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政课教学、培育新时代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德技双馨人才的前提,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

一、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终身学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中职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德育必修课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职业理想教育和社团活动为辅助手段,着力实施将“德、爱、美”的思想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班主任、校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缺憾

在深入各地市学校调研和听评课中,从2018年度、2019年度黑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报告分析中了解到:学校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扩大办学和招生规模,不断深入教学改革,专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升学率、就业率。但是,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德育工作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备、课时安排、校园活动等方面显示,思政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状态,民办学校思政课建设尤为薄弱,距离“三全育人”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下主要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实践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思政教育改进之策。

(一)学生层面

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可塑性,有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能客观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但是,由于学生起点不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家庭背景、个人修养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漠、底子薄、缺乏自信、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性不强;少数学生自暴自弃、处处讲究享乐实用,忽视精神上的追求。这些状况造成班级管理和教师授课的难度较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很大,仅仅依靠课堂思政教育、学校的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师层面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教师的年龄和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的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满足于上好学校设置的课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面对学生的不尽如人意的综合素质,缺乏因势利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大众化、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方法单一;有的专业课教师侧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德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培养,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育人与育才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将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三)学校层面

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提高学生专业课成绩和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忽视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为了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弱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目标定位上,有的学校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个别学生在比赛中技能操作水平突出,可因品行不端,阻碍其他选手的操作而被取消比赛成绩。在德育工作机制上,有些学校德育体系框架还处在粗线条的状态,开展德育工作思路和逻辑仍然不清晰;在队伍建设上,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缺少骨干班主任队伍,亟须加强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帮带机制。

(四)劳动教育缺失

在2019年度黑龙江省各地市学校中职教育质量报告评审中,我们梳理了13个地市、14所省属中专,共计175所学校提交的报告和数据,其中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学校10所。只有少数学校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文明宿舍评比,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打扫卫生,但并没有开设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系统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缺少劳动意识、劳动实践的培养。

三、中职学生思政教育改进的探索

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位教职员工都应履行育人职责,结合岗位工作,找准育人的结合点,以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措施为载体,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落实到育人的具体任务中。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和行业企业各个环节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一)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家、校、社、企多元协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理应担负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尊重师长、与人为善的责任,与学校共同承担培育学生优良品质的重任;中职学校除教学部门,学校的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的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担负育人责任,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做好育人工作,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能[1];社会和企业也要承担育人责任,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双方协商,把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积极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通过参观企业、听校友讲座、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向优秀的校友和社会各界精英学习;在企业实习实训中了解企业文化、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现家、校、企、社会协同育人。

(二)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

结合思政课程发挥课堂教育作用。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优秀行为品质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肩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应用心用情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并融入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与学中探讨典型案例,在学与思中引导学生识别真善美,厚植爱国情怀,激发道德情感,启迪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学科特点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每一门学科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只要用心用情就一定能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践行好,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全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结合专业建设发挥专业思政作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案、“三教改革”要以思政为统领,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专业思政作用。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课程思政的理念,将德育教育贯彻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职业技能讲授中传承职业道德品质、培育工匠精神,使教学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育人与育才并重同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劳动教育走进中职校园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意识、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禁烟禁毒等传统教育活动,使“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标准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手抄报及各班级黑板报,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等正面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礼仪、足球、语言、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精典诗歌诵读、高雅音乐进校园、校园技能节各级各类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型主题活动的展示,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逐步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岗位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准同步提升。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2]。中职学校应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如制定劳动实践周制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结合所学专业特长为敬老院打扫卫生、慰问演出,展示护理、茶艺、插花等技能;到公园江边义务劳动、参加植树、绿化校园等公益劳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崇尚劳动、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对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文件中指出,“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3]。学校应通过学生技能大赛和校园技能节活动,培植学生的职业理想、工匠精神,锻炼其意志品质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用先进人物事迹教育人、感染人,如: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英雄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冒着生命危险逆行,驰援武汉救死扶伤,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公安干警为保一方平安,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卡口执勤,为保证旅客安全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在寒冬中坚守岗位,为居民区把守、为封闭小区居民服务等。用身边生产、生活中涌现的爱岗敬业的真人、鲜活的事例进行教育和激励,引领思想、净化心灵、学会感恩。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智,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思政

第一,思政课程改革。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在育人内容、方法、途径、载体上有新探索和突破。学校倡导全体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触及心灵的教育,鼓励非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策略,大胆尝试课程思政。形成浓厚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氛围,吹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集结号。

第二,建立评价机制。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学年业务考核、评优、晋职称中向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突出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遴选典型,表彰先进,打造名师。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经验交流和评比活动,表彰奖励开展思政育人教学研究的教师,推广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思政专业、思政课程建设,形成浓厚的专业思政、学科思政氛围,必须定期选派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学习借鉴外省市学校成熟的经验做法。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

(五)建立德育教育基地,校内校外思政教育同行

校外德育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与烈士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消防队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把握新生入学、军训、毕业典礼、“七一”、国庆节、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组织参观和视频播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用生动的事实和案例,以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志、启迪和震撼心灵,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总之,中职学校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凝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行业企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将德育工作和劳动教育实践贯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融入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在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准得以提高,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实现成人与成才同步的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中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