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探究
2021-11-29张艳梅孟芳萁
张艳梅 孟芳萁
(沈阳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中华民族厚重的血脉传承,也有其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本文将红色文化教育置于新媒体视阈下,探寻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一、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革命信仰和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标识;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努力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辉煌历史。“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等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革命信仰和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厚,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奋进的宝贵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旧址、红色器物、红色文献、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文艺、红色建筑、红色精神等[2],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仅辽宁就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关向应纪念馆、雷锋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赵尚志纪念馆、塔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全省至少有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100余所、纪念碑200余座、烈士陵园近100处、红色历史遗迹300余处[3]。全国著名的西柏坡、沂蒙山、红船精神、瑞金、古田会议、井冈山、韶山、百色起义、遵义精神、延安精神等十大红色教育基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和教育资源,更是激励当代大学生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从红船精神到长征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探月精神……一系列伟大精神化作红色灯塔,点亮历史的浩瀚星空,照亮我们的远大征途。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多种形式,采用科技手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追溯红色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从中汲取红色精神滋养和奋进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新媒体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创造了新机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在网民教育结构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4]。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为高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创造了新机遇。
(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
新媒体是新时代的特色符号,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兼具数字化、互动性、即时性、丰富性、碎片化、虚拟性等传播特点和传播优势的新媒体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创造了全新的模式。特别是其交互传播、即时传播、自由传播等独特的传播特征,使传播由传统的“由点到面”“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去中心化”、突破时空限制的双向传播,突破了传播的时间和地域束缚,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产生了即时生成、即时传播、即时反馈信息的特点,更使受众群体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互动性的实时交流。互联网不仅使传播渠道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而且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当信息获取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的选择,追求新理念、向往新知识、热衷于新发现的当代大学生理所当然地选择互联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互联网使用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
(二)大学校园WIFI全覆盖、校园自媒体兴起给高校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使用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大学生可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学习交流、表达观点,各种微平台、微媒体、微内容具有即时化、海量化、多样化、个性化传播优势,使得新媒体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这种新媒介传播方式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创造了新平台,学校团委、学生会以及“青马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正在利用“微传播”扩大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利用腾讯会议举办红色文化网络专题讲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进行红色征文比赛,介绍红色人物、红色故事;通过抖音等平台组织唱红歌比赛等。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类App,以及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知乎、贴吧等问答平台,抖音、快手、西瓜等视频直播平台等,实现了双向交流的传播,使反馈更加便捷迅速。多元媒介的融合、多维的感官冲击也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也更好地培育了大学生的红色精神。结合新媒体科技的红色文化经典正在绽放时代光彩,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新媒体为高校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搭建了新路径
(一)课上教育:以课程思政内容的新媒体化强化红色文化学习
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即时性、覆盖面广等传播优势,彻底改变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方式,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由原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向师生多元互动方向转化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和载体。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化不仅是教育形式的更新,更是教育内容的升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你说我听”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关注新媒体中的红色文化,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互动式教育,就是要思想上的“在一起”,通过新媒体让更多的大学生“在一起”畅所欲言、探讨交流。课上时间交流有限,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在一起”却是无限的,无论是QQ、微博、微信,还是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都成为拓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空间。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化要特别重视对党史内容的新媒体化,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强化对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和塑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言:“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体悟道德风范,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红色文化育人,用新媒体形式融入“红色能量”的内容,使大学生吸收正能量,继承革命前辈永不懈怠、勇于奋斗的革命传统。
(二)线上教育:以OBE教学成果的新媒体化夯实红色文化记忆
在高校教育的线上教育体系中,将OBE教学成果新媒体化,实现了线上教育和课上教育的充分融合,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将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以学生作业的形式转化为教育成果,在作业的过程中完成教育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形式展示过程中,强化了教育效果,扩大了教育范围,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教与学的双方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与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媒体平台直接对接,也是线上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网络共享,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感悟红色文化颂扬的舍生取义价值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这种以OBE教学成果亲身参与的红色教育和自我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源泉。新媒体时代,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利用新机遇,开拓新路径,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优势,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塑人功能,使大学生在红色精神感召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品质,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