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2021-11-29严晨曦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榜样

严晨曦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意见》强调,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但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还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1]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做出调整,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实现全学科育人的局面。

德育要从小抓起,学校德育更应如此。小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个体接受思政教育、培养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以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黄金期。只有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才能有后续的、更高层次的道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其德育思想主要针对小学生,不仅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直至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在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试验田”中,其德育思想得到了创造性地实践。这再次证明他的思想并非是书面上的一纸空谈,而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观

(一)注重教师榜样的德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师的榜样作用时提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要拥有“信念的力量,对科学的热爱,以及道德面貌”[2]。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教师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时,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中的教育力量首先是教师力量,“教育者的道德纯洁和道德完美,在塑造人这种称之为教育的最微妙的范围内,实质上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唯一前提[4]”。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亚于他们的父母长辈。教师是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并且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言行的年长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换言之,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他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要想培养出精神世界丰富的学生,必然要先充实教师自身的精神世界;要想培养出品德优良的学生,必然要先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升教师内在的精神境界要靠读书,教师应该有自己丰富的藏书,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来完善自我。有了充实的内在精神,才能够有更好的外在体现。教师内在的修养要通过外在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是胜过一切精心安排的课程和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格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身教”是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发挥榜样作用,感染、熏陶学生,浸润学生的内心。注重“身教”亦不能忽视“言传”。教师精神世界的传递除了行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影响少年心灵最细腻的方法,“不掌握语言教育的高度素养,就无法培养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关系[5]”。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信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特别强调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6]教师不但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所有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与影响,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任务,也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各个学科的教师要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价值,通过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如何发现课堂中存在的德育内容、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并将德育巧妙自然地渗透到智育当中,是所有学科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的。

(三)注重自我教育的德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注自我教育的作用,他坚信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真正有意义的教育不是教师永远伴随在学生身侧,一味地靠外界力量约束学生行为,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要使少年的良知和意志成为推动他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不能把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教师下命令和学生盲目的服从”。[7]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和充实学生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来进行自控、自省、自查,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成功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外界力量的约束时,靠自身的心灵力量规范自己,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

(四)注重集体教育的德育价值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正在发展中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在个体活动时进行自我教育,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设条件,还要注意到集体的教育作用。集体教育能够使学生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正确的认知,个人利益是依附于集体利益的,抛开集体利益谈个人利益是毫无意义的。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学生受到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而不自觉地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集体的感召下修正自己的行为。集体教育一般是通过学生活动和同伴相互影响这两种途径展开的。在活动中,学生们形成一个共同体,建立一种纽带联系,会自然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同伴影响发生在年龄相仿的学生形成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大家必须相互协作、互相支持,能够取长补短、沟通交流,达到1+1>2的效果。

二、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德育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德育内容更贴近实际,德育形式更灵活多变,但仍存在着智育化倾向,部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全学科育人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一)学科教师德育意识有待提升

受考试评价体系、全科育人氛围尚未形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智育目标,忽略了其德育价值,错失良好、恰当的德育机会。教师没有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素材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书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因此,小学的全体教师都应该逐步树立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有意识地挖掘课堂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小学德育通常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师给出特定的“戏剧”场合和事件,通过向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来实现德育。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出于礼貌”地配合,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信服和认同,那么,生成相应的道德情感也就成为一纸空文。这表明,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没有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即没有找到合适的、有创意的、可以吸引大部分人眼球的良好教育方法。

(三)学生自控力薄弱

信息化时代,学生身处信息的洪流之中,每天都会面对许多或好或坏的信息。在教师不可能时刻为学生筛选出有利信息、过滤掉不良信息的情况下,加之小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和处理能力尚不成熟,自我教育能力和抵制外界诱惑能力较差,十分容易被不良信息蒙蔽、诱惑,亟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苏霍姆林斯基德育观的启示

(一)切实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发挥榜样作用

首先,教师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第一精神需要”[8]。教师应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断在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与时俱进。教师阅读的书籍不能只与所教学科相关,还要涉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相关领域,这样才能够从不同方面完善、充实教师的内心和头脑,使其精神世界更加饱满。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大部分教师能做到严谨治学,但有时教师过于注重“言传”而忽略“身教”,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建设,忘却了自己对学生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培养学生,就要率先垂范。教师要做到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学习钻研,具有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热爱生活,具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要充满爱心,用丰富的情感去关爱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言传”和“身教”之间保持平衡,不能只倾向一端。适当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教师语言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清楚地传达意思、是否适宜得当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尽量使用简洁准确、清晰明了的语句,拒绝使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

(二)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促进德育发展

首先,教师要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价值。教师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努力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但能使学生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见解,也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包容。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合作意识、学会了小组分工。其次,教师要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德育价值。在学科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和意识的渗透。这种渗透并非刻意地去向学生传授、灌输道德,而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育人意识。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什么课程,其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德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德育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发现,就能通过教材很好地进行德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德育内容回归生活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缩短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需要扮演桥梁的角色,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道德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例如,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教师要让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碰撞、形成连接,使这些精神得以传承发扬,而不是囿于时代变换,使其失去意义。要让学生感知到这种精神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久远的历史年代之中,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真正的优良道德品质是不会过时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还原书本上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扮演角色、演绎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的心理、情感。学生身临其境,更能直观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人物的道德品质,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

(四)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自我教育创设有利条件。部分教师用一些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严加约束,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有独立选择的机会。只有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班纪班规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按规范调节自己的言行,锻炼自我教育的意志,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书籍和影视资料中找到榜样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当下,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能够为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的榜样。为此,教师要让学生用榜样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从而引发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的深入思考,进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精神指引。

(五)充分发挥集体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他们愿意模仿同龄人的行为、得到同龄人的认可,也更愿意将自身行为与身边的同龄人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成员在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真正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学生在助人中获得成就感,更愿意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帮助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产生助人的想法,传递这种温暖,由此促成良性循环。教师也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科学知识竞赛等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之处,促进自我成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会使一个集体更加积极向上,同样地,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也会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更好的自我教育。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榜样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