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培养思考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2021-11-29王文婧
王文婧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步伐,作为敏感度极高的行业类型,旅游业也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势必会推动整个旅游业重新洗牌。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民众的生活重心越来越偏向健康维护。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葛磊认为,中国旅游消费升级的步伐不会停下,但疫情会提振包括康养旅游在内的旅游类型。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康养旅游产品必将吸引到更多消费者的目光,成为旅游市场恢复的突破口。作为旅游活动六要素中重要一环的住宿业,把握好康养方向发展脉络,创新住宿产品和服务内容,需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专业教育应时刻把握行业发展最前沿,满足市场发展需要。而长期以来,酒店领域的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和酒店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着人才培养成效与行业发展要求错位的矛盾。目前,酒店业日益呈现出养生旅游发展方向,对于休闲养生旅游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自然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1]。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思考康养旅游发展背景下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等问题,为培养适应酒店市场新需求的人才努力。
一、酒店业态康养方向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在我国则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02年海南三亚开展保健康复旅游项目,同年广西南宁开展中药养生旅游活动,标志着现代养生旅游在我国的兴起。随后,养生旅游在川、鲁、徽、黑四省迅速发展。短短5年,到2007年,养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人气火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养生旅游项目,养生旅游正势如破竹般在中国快速发展[2]。
近年来,酒店业也出现了向养生旅游方向发展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抢占养生旅游市场,酒店养生产品应运而生。世界顶级酒店集团也纷纷出手,不断推出新举措,积极筹划康养领域发展策略。早在2011年,万豪旗下的威斯汀品牌就已经开始思考自身康养特质的构造——将品牌自身携带的健康生活体验元素与活力运动相融合。希尔顿和温德姆等则从酒店硬件设施角度切入,将康养概念融入客户住宿体验,提供有特别设施的健身客房,设计适应不同人群的养生菜单,组织专项身体训练。2018年以来,养生酒店走进了更多国际一线酒店连锁集团的视野中,国际大牌酒店纷纷推出定位于养生的酒店品牌:凯悦酒店集团收购了健康养生独家酒店Miraval,将其定位为旗下以健康乐活为主题的酒店品牌;洲际集团推出了健康时尚酒店新品牌EVEN Hotels 逸衡酒店,该品牌力争中高端精选精品康养酒店地位。2019年,洲际集团更是以3亿美元收购了著名养生度假酒店集团品牌六善。
与此同时,中国酒店行业也及时把握时机,探索“康养+酒店”的融合问题。2015年,中邦颐道养生酒店在上海开业,该酒店是我国第一家五星级养生养老酒店。2016年,全球最顶级养生酒店集团——禾零养生酒店集团进驻中国,在上海开设虹桥阿纳迪酒店。同年,隶属于绿地酒店集团旗下的奢华酒店,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的铂瑞养生体验酒店开业,标准着全国首家养生体验度假酒店的诞生。
综合市面运营的“康养+酒店”结合形式来看,目前康养酒店业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种是以精神健康和修养为核心的一类康养酒店,如酒店内提供专家指导冥想课程活动;第二种是融合传统医疗和现代诊疗技术的一类康养酒店,对客户在短期住宿期间提供全面身体检查、定制短期可量化身体健康指数的训练计划;第三种是将SPA、饮食调养、户外运动融合的三位一体的一类康养酒店,主要针对以身心放松、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客户群;第四种则是以美体美容为中心的一类康养酒店。
随着酒店业态养生方向的不断深化发展,康养酒店正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选择,将在酒店行业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康养+酒店”给酒店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康养型酒店不是短期风潮,而是一个具有长期价值的增长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搜索汇总,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尚未有明确为康养方向发展的酒店管理专业。在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设置中,仅在如茶艺基础课在内的部分拓展课程中表现出康养休闲的意味。由此可见,若要满足酒店康养化发展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势必要做出升级调整。
二、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相较于有形服务设施,酒店向客人提供的无形服务对住客最终体验感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一家成功的酒店离不开一批业务能力卓越的一线服务人员。养生旅游发展背景下,康养功能进入众多酒店,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养生住客的康养性、个性化、深层次的体验需求,既具备酒店基本服务技能又具有养生专业知识的人才必将是康养酒店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方向[3]。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需培养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休闲康养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康养方向培养的新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
酒店康养方向发展,实际上是养生旅游类型在酒店业的具体体现。养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活动为形式载体,在旅游的过程中,满足旅游者追求身心健康、增强精神愉悦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4]。较一般旅游者而言,养生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娱乐性需求稍弱,更为追求身体健康的维护以及精神压力的缓解,看重通过一次离开惯常环境的旅行,达到身体、心智和精神等多维状态的一体化和谐平衡。因此,酒店在朝康养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在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方面对其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膳食搭配、中医调养、运动康复、精神疗养等知识,在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中将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二)医护知识与技能
除养生旅游外,近年来健康旅游大类的另一细分类型——医疗旅游也逐渐走进国人视野。医疗旅游是指某些身体存在疾病的旅游者,以开展旅游活动为形式载体,通过包括药物、手术等在内的医疗手段对自身疾病进行必要形式的专门治疗,达到在旅游进行的过程中完成身体康复的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医疗旅游与养生旅游是健康旅游的两种细分类型,两类型间并无明确界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因此养生酒店也有极大可能需要向其住客提供医疗服务产品,提供保健疗养资源。因此,具备基础急救知识、中药足疗、推拿按摩、针灸、中医保健操、气功、太极拳等医护技术技能的跨界人才是未来养生酒店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之一,同时在一线服务人员中普及上述医疗保健技能也必将成为岗位需要。
(三)人文文化素养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者越来越追求品质游、深度游,对酒店住宿设施的关注点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传统的菜品、房间设施、酒店环境等硬件方面延伸到了酒店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等软件方面。客人可以通过酒店员工的文化素养感受到酒店的档次和服务水平。酒店从业人员的个人气质,特别是直接对客员工的个人素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住客的选择与消费行为。同时,相较于相对稳定的硬件设施,一线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软性服务也更具有调整的可能性。
有研究成果表明,相较传统观光旅游者而言,养生旅游者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修养,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相比传统旅游需求,此类旅游者对文化的内在需求相对更强烈,在旅游的过程中更为追求身心愉悦,更加重视养心养性,追求通过旅游提升自身心理品质与内在修为。因而,为了给养生旅游者带来更加有质量有质感的服务体验,未来各养生酒店必将越来越重视员工个人气质与修养的培养。
(四)专业服务技能
虽然康养酒店是以满足旅游者的养生保健需求为偏重和特色,但其本质上仍是旅游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住宿设施,为客人提供满意的住店体验仍是其基本服务供给,是其在运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营基础。同时,与观光旅游者相比,康养旅游者更为追求静心养性,寻归心源人本,对酒店软性服务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因此基本的专业服务技能对康养酒店服务人员来说同样重要,仍是不可忽视的基本要求。
(五)旅游安全知识
养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以追求身心放松、修养康复为目的,更强调旅游娱乐活动的参与性。因此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酒店应更加关注养生旅游者的安全问题,如户外运动设备设施的安全保障、自身身体与心理承受安全、蛇虫毒害的防治安全等。这就对养生酒店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旅游安全技能要求,需要酒店一线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程度旅游安全知识。
(六)数字化技术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许多行业都在寻求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作为传统行业一员的酒店也开始积极推进,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融合进步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网络技术对住宿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酒店提高智能化水平能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已是大势所趋。酒店管理软件等新型网络技术在酒店管理、控制和营销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也就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养生旅游视角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酒店康养方向发展过程中人才方面的新需求,对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在传统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培养方向调整与专业领域拓展,思考如何开展系统性的高技能养生酒店专业人才培育工程。
(一)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变化
作为更注重学生实操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精准把握市场发展动态脉络,准确、快速分析和判断人才需求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达到所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现实需要的目标。
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康养方向培养过程中,需深刻剖析养生旅游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时刻关注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追踪市场与行业需求。根据市场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培养目标符合现实性,在一边教育实践一边探索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具有本校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康养酒店人才。
(二)形成学校内部协同培养机制
在学科定位上,可以认为康养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是休闲养生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融合贯通,跨学科属性明显。因此,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考虑充分联合学校体育、外语、艺术等与康养旅游关系紧密的院系,通过校内院系合作,协同多专业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形成学校内部协同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开设茶艺、美术、舞蹈等人文素养拓展课程时,或聘请社会教师,或由本院系专业教师兼任。社会教师费用普遍较高,且由于部分社会教师路程、业务等原因,常常导致课时集中开设的情况发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降低了学习质量。
本院系专业教师由于并非相关专业出身,体育、外语、艺术等素养技能水平有限,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在此条件下,可尝试将课程交给本校相关专业教师,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专业质量方面都可以得到保障,同时,本校教师对本校学生质量有更深了解,在授课方式上也可以有更准确的把握。
(三)更新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均以传统酒店设施人才需求为基础,在课程设置环节,仅有如服务心理学等在内的极少数专业课涉及到康养方面。鉴于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康养方向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即是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养生旅游的新元素[5]。
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课程结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需要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模块结构。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指把所有的课程按照内容整合分类,组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模块教学体系,各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即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和目前康养旅游市场发展特性,本文将康养旅游方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为通用素质、知识和能力教学模块,包含通用文化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等,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正确政治方向,掌握语言、体魄、计算机等基本技能,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具体课程有思想政治类、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形势政策、军事理论等。
2.专业基础模块
该模块教学目标是构建本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形成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大旅游专业的一部分,在康养方向发展过程中,应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概论、休闲学基础、服务心理学、职场礼仪、服务沟通技巧等。
3.专业核心模块
专业核心模块是所有课程模块中的重点,也是康养方向酒店管理人才培育与传统酒店管理专业区别最大的部分。本模块在保留传统酒店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养生人才在养生保健知识、医护知识、新安全知识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同时具备传统酒店核心服务技能和养生保健专业知识,是保证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具体开设课程包括饭店管理、休闲旅游运营服务管理、度假型酒店运营服务管理、专项与特种旅游、运动养生与健康、旅游安全与户外急救技能、旅游电子商务等。
4.专业拓展模块
该课程模块为专业拓展模块,设置目的旨在提高学生人文休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素养水平,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更好地满足不同养生酒店住客的个性化需求。具体包括茶艺基础、咖啡品鉴与制作、老年服务管理与心理护理、声乐与舞蹈基础等课程。
(四)坚持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生完整学业阶段
传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实习项目,大多集中安排在第三学年4到6个月的时间内,此类集中实践实习方式的弊端之一即是理论知识与实操演练的脱节。学生在前两年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理论迁移能力不足。康养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操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类型,要求学生掌握充分的酒店服务技能和康养保健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务必坚持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生完整学业阶段。
首先,在一、二年级即设置相当数量的实践学时,提高理论+实践混合类课程比例,并真正落实实践学时的作用。其次,在第二、三、四学期,均设置一门课时为两周的行业认知课程,便于学生实时了解行业一线动态,在此过程中使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更好结合。具体而言,可考虑在第二学期的行业认知课程中,将学生带至标准传统酒店设施中去,了解饭店基本运作,熟悉饭店管理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重点了解前厅与客房部门、餐饮部门等主要对客部门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设置、岗位责任制度,了解饭店最新管理软件、管理思路。在第三学期的行业认知课程中,将学生带至发展成熟的康养酒店中去,让学生切身了解酒店硬件设施、软性服务与养生住客康养需求的融合实例,体会康养酒店与传统酒店设施的区别。第四学期,访问相关康养机构,通过针对性实践活动了解康养消费者需求特点,体会康养服务特点。最后,在第四学期开展集中专项实习活动,开展多月份一线实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