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特色及当代启示

2021-11-29杜春斌

关键词:延安时期体育

高 源,杜春斌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是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探索的时期,也是新中国体育教育的前身,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所具有的精神与内核在当代依然是高校体育的指引,延安时期的体育教育以特有的文化、精神、意志在当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延安时期高校体育开展的背景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经长征到达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时期是指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这一段时期,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此的十三年间与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创办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开展军体活动团结人民,形成了特有的延安精神,这段时期称为延安时期[1]。延安时期正值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时期的体育教育与活动为战争中被封锁的边区带来活力。延安时期的体育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中国体育历史,它不仅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开创、推广、施行,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启蒙运动的开端。延安时期的高校由党中央颁布文件建立,为了补充在长征时人员的牺牲,汇集当时需要的人才、选拔干部,创办了直接由中央领导的高干学校二十余所,学生数万名,并开展了“国难教育”,恢复和兴办了近三百余所小学、中学[2]。其中较为著名的大学有: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3]。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开始是为了战时需要,当时提出了“锻炼好体魄好打日本”的口号,国防教育部也对边区的课程有明确规定,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教材,由教育厅统一编制发给,以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体育为主。随着1937年党中央成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又于1940年成了“延安体育会”、1942年成立“延安新体育会”,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体育教育。

2 延安时期高校体育的特色

2.1 体育与军事结合

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均带有军事体育的性质[4]。

朱德在当时号召开展边区体育运动,进行的主要内容是武装爬山、掷手榴弹、打靶等军事体育内容[5]。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健康的身体,为当时民族抗战打下结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时局认识与需求所得出的总结,实事求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实行符合需求的教育。当时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就军事与教育相结:“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不光掌握知识,还拥有战时必备的技能,体育与军事化相结合让陕北公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了大批战时所需的后备人才。抗日军政大学在日常生活中就按照正规部队要求,经常会要求紧急集合,每天早上出操,组织武装越野爬山,每周会操等,将军事化体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6]。中国女子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妇女干部和吸收敌占区爱国女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所创办的学校。毛泽东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全中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了,这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女子大学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当时的妇女有更多机会接触军事技术,在中国女子大学的军事课训练中同样有投弹、刺杀、射击等技术训练,体育的单杠、双杠、木马等在训练学习中交叉进行,使学习军事技能与体育锻炼相辅相成[7]。

2.2 包容与创新并进

延安时期的高校出现许多新的体育项目,例如交际舞是由来延安采访的《法兰克福日报》的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带来的;冰球是李彦表、林舒同志在苏联带回来的;更有一些特殊的运动项目,如棒球、垒球是创立日本工农学校改造战俘时接触到的,这些新的体育项目给延安时期的高校注入活力。冬季在延河上进行冰球比赛,在运动会上也会进行垒球比赛,中国女子大学有专门的棒球队,还有丹麦体操等课程。延安时期高校体育包容度高,学生接受能力强,对适合身体健康的体育运动都进行学习参与,使得当时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学生们接触了丰富的运动,也收获了更多的技能。传统项目的秧歌更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创新,当时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号召,将秧歌进行改编创新让秧歌走近群众生活,许多单位、组织都成立了自己的秧歌队。1940年,中国女子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的500多名女学生为了庆祝妇女节进行了徒手体操的编排创新,进行了队形变换、组成汉字等形式的表演,受到广泛好评。当时的文体活动创新编排不仅反映战争生活也是前方的任务,起到凝结力量开展工作的作用,同时提高广大群众文化水平和鼓舞胜利的自信[8]。

2.3 常运动深入人心

1942年2月5号的解放日报曾提出“每天拿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对时间做点运动,坚持下来有益身体健康。同年九月朱德为“九一”运动会题词“运动要经常”。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不仅在课内进行,即便是在课余时间大家也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深入人心。几乎每个大学都常设篮球队和排球队,如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其中中国女子大学还有专门的垒球队。当时的延安大学的体育系成立后,除了原有体育系的专业课程外,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国术、花枪、游泳、滑冰、棒球等。中国女子大学设有专门的体育培训班,学校通过比赛形式选拔队员组建了女大的篮球队、排球队、垒球队。抗日军政大学的篮球队在当时就是一只很有名的球队,在课外时间参加篮球比赛,不仅技术令人赞叹,学生们的作风和精神更是让人尊敬。延安时期每逢节日,如妇女节、青年节、劳动节等都会进行运动会,平日里各个高校还会进行联谊赛、友谊赛等,除此之外跳集体舞,夏季在延河游泳,冬季在延河滑冰也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活动。

2.4 巧用资源解决问题

延安境内多是丘陵与黄土沟壑,加上当时处在紧张斗争之中正值缺乏物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都十分简陋。在当时一块运动场地十分难得,因为体育课和大家运动的基础需要,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自然科学院、中央党校都分别修建了体育场地。延安大学的教员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修出了一块体育场地;自然科学院花了很大力气推平了校址处的一块山坡在那里修了操场,并安装了球架和单双杠供教学使用;中央党校在修建校花园时将菜地重新规划扩建成体育场地。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并不影响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没有运动器材就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改良制作。到了夏天延河有许多高校的学生都会去游泳、打水球,延安大学的的学生把排球打蜡之后当做水球用,在延河进行水球比赛。延河旁边山上有一块天然石头平台,大家就当作跳水台进行跳水运动[9]。到了冬天延河结冰后又会有许多学生去滑冰,延安大学的学生们收集了旧的刀片、铁片打磨之后自制冰鞋滑冰,还上山找合适的枯木拿回来进行修理打磨自制冰球杆,把不平整的冰面清理干净来进行冰球运动,利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使用收集的材料自制运动器材、运动场地[10]。延安大学在当时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体育系,但是由于缺少任课教师,不仅本校教师任全职,还聘请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前来兼职,还让擅长单个运动的项目的同志进行教学,调动可用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抗日军政大学的篮球场也是专门规划出来的,篮球器材托人在西安等地购买后带回延安,没有篮球架就专门请了木工制作,不仅如此,因为延安的地理位置有许多山,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学在常规体育课程外还会去爬山,四周的山都被学生们爬了个遍。当时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总是要爬山,毛泽东回应:“我军在华北作战的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山地是我们的依托。指战员都应该练习爬山,成为能手,要求动作迅速而敏捷。侵华日军穿着大皮鞋,爬山相当快,都是平时练出来的;我们爬山的动作慢就会吃亏。经常练习爬山,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战斗力,这是作战的需要,不能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利用当时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锻炼身体。

3 延安时期高校体育对当代的启示

3.1 开放与创新的结合

费孝通先生曾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宝贵的艺术与体育项目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其在新时代能够继续发扬发展;同时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学习其优点,博采众长。延安时期高校体育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办学,遵循规律,坚持包容创新,吸收先进办学经验。要弘扬延安时期的精神与体育特点,利用好留下的资源与经验,把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发展好。时至今日创新仍是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进取跟上高速发展的世界。

3.2 终身体育意识

在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首要问题,延安时期的体育就已经号召大家每天进行体育运动,为今日我们的终身体育培养打下基础。高校体育中培养终身体育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近年来学生体育活动的意识不足,对体育活动兴趣不高,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想要培养一流人才首先要打好身体基础,健康的身体是生活的地基,地基打好才能盖起高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未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如今国家更加重视体育课程,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的加强与管理刻不容缓,终身体育意识能够带来的效益不仅是对于个人,更是对于祖国体育需求发展的潜力。延安时期的先进思想也是今日的方向。

3.3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扎根本土办教育

今日,我们高校的硬件条件都非常先进,可以说与国外的一流大学硬件没有很大差别,但关键的是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建设可以借鉴国外,但扎根本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回顾历史,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基于延安本土,选择适合的项目与黄土高原上的地形地势结合,因地制宜,在艰苦环境下凭借勤劳的双手开垦出场地,变废为宝;选择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环境下能把体育与身体素质结合,为上前线保卫祖国打下基础,循环利用器材,甚至“一球两用”;在缺少师资力量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当时可用的师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在仅有的条件下发挥出了最大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在极其偏远的山区仍有资源不完善的学校开垦土地建一小块体育场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在高校组织的活动中每年仍有无数学校开展爬山、越野等活动,外出采风锻炼身心;在和平年代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不再是为了上战场,但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仍是另一种对祖国的奉献。今日校园内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开展体育活动时会需要专业项目的详细指导,各学校内的优秀教师开展联课学习活动时体育也能够是其中之一。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习,让教师能够外出指导,让体育项目发展通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延安时期本土教育的形式与精神仍在各个方面不断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最大程度开发与利用好本土资源仍是今日我们需要办的。

4 结论

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在战时特殊需求加强了军事素质,是国防与体育的结合,既锻炼体魄又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红色基因至今扎根在体育活动中。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在体育教材与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勤俭节约,利用地理优势与智慧开展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如今物质充裕,依然要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爱护教材、器材,懂得感恩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延安时期的体育教育更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艰苦朴素、顽强拼搏、乐观向上、创新进取。延安时期高校体育培养了吃苦耐劳、包容创新的人,解放了当时穷苦压迫的力量,让人民拥有了先进思想,让百姓有了强健体魄,为解放中国培养了中坚力量,更是新中国的后备力量。延安时期有着多种多样体育活动,也尝试了许多国内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延安时期体育教育“兼容并蓄”,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借鉴中扬弃,在选择则中发展,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我所用。学习延安时期体育教育在包容中创新与实践,提高体育文化的包容性,扩大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大力传承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和精神,将体育作为一个文化的窗口加大对外宣传,输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

当前高校体育要结合文化与历史,让学生体会红色体育和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延安时期的高校体育传授体育运动技能,传播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这些也是当代中国高校体育的精神与动力。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园内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习惯的培养,都对培养终身体育起到关键作用。延安时期高校先进体育思想、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体育带来的优势与影响在今日仍然是现代高校体育中需要重视的部分,无论是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体育理念的培养都依然值得学习。延安时期高校体育汲取先进的体育文化,学习经验,创新现有的体育活动,善于利用地方优势与特色,秉承勤俭节约的精神,它所具有的鲜明的特点使体育教育更加科学,是我国体育向未来发展需要铭记的历史。在历史中学习经验,传承红色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之路,对现代的高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体育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我们的“体育梦”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