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油工业发展史略
2021-11-29应添翼
应添翼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69)
0 引 言
巴林是一个位于波斯湾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多岛屿国家。早在发现石油之前,巴林就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商业贸易地位与军事价值。随着1932年石油的成功开采,巴林逐渐步入石油经济时代,石油工业得到发展,石油收入在政府财政中的比重逐步增长,成为巴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巴林本土的石油储量相比海湾其他国家非常少,是海合会成员国中最小的产油国。其国土面积也比较小,只有706.5 km2,是中东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2019年,巴林位列世界石油生产国第六十位,已探明石油储量1 700万吨,日产量为5.7万桶。[1]
根据巴林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特点,其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石油工业的萌芽与起步。这一时期巴林石油的开采与销售被西方垄断,发展潜力受限;第二阶段为石油工业国有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中东石油主权意识的强化,争取国有化为这一时期巴林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在1971年巴林独立以后,政府加快推进石油国有化政策,并于1976年成立巴林国家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第三阶段是石油工业的调整与改革期。由于8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下跌,石油资源有限的巴林收入锐减,石油工业受挫。但凭借着70年代中期黎巴嫩内战导致的中东金融中心转移以及自身对石油资源的危机意识,巴林进入产业改革期,对石油产业进行优化与变革,并大力发展金融业与服务业,力图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第四阶段为石油工业全面开放时期。在90年代海湾战争等中东乱局中,巴林石油工业缓步回升,金融业与服务业也在战乱动荡中曲折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巴林实行经济的全面开放与自由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持续进行石油勘探,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渐繁荣,在经济多元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第五阶段为石油工业的转型突破期。2008年以后巴林决定将经济发展重点由石油彻底转向金融、服务等部门,力图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1 石油工业的起步(1932年—20世纪40年代末)
1.1 西方石油公司在巴林的早期石油开发
由于巴林在海湾地区处于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商贸根源,因此早在发现石油之前便是波斯湾的重要中转站。巴林岛上泉水丰沛,绿洲葱茂,有着大片盛产珍珠蚌的浅海滩。与海湾其他国家一样,巴林依靠天然优越的海湾,在发现石油资源以前国民主要依靠出海采集珍珠等方式为生。
1783年,哈利法家族占领了全部巴林岛,该家族统治巴林一直到现在。19世纪以来,英国进入海湾并逐渐掌控这一地区,巴林群岛是英国最早开始涉足的区域。1839年,巴林酋长阿卜杜拉被迫签署条约,巴林开始沦为英国的“保护国”。20世纪20年代,由于日本人工珍珠的大量培育对巴林天然珍珠造成了极大冲击以及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巴林经济转型迫在眉睫。[2]9-10与此同时,英国也在海湾地区积极寻找石油,试图垄断海湾石油资源。1925年,英国东方综合辛迪加得到酋长同意,开始在巴林群岛勘探石油。但两年后由于资金与前景预期的差异,这家企业将石油租让权转让给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由后者投资成立的子公司巴林石油公司继续进行石油勘探,并最终于1932年5月31日在阿瓦利油田开采出石油。[3]36
1.2 巴林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
从1933年起,美孚控制的巴林石油公司开始对巴林油田进行商业性开采。巴林原油产量由1932年的4 500吨增长至1938年的113万吨,油井超过60口,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第五大产油国。[4]153-154步入石油经济时代的巴林,石油产量逐渐稳定在每年100万吨左右,石油收入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1940—1944年期间这一比例增加到60%~65%。[5]105
由于巴林产出的石油油质优良、价格低廉,引起了英、美等其他石油公司的争夺。1935年10月,美孚石油公司做出让步,将巴林石油公司的一半股份出让给德士古公司,后者则把自身经销网中一半的股份转售给巴林石油公司。此后,英美两国合作开发巴林石油公司。巴林石油的开采还激起英美石油垄断集团加速对海湾其他地区的石油开发,但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们的进程,而巴林石油工业由于起步时间较早,其地理位置更是关系到战时海湾石油的运输安全,因此战争期间石油工业的发展仍未中断。[3]37巴林石油公司下属的炼油厂于1936年建成投产,战争期间仍在扩大规模,海湾国家的大部分石油均在此加工,巴林成为中东石油工业中心。至战争结束,巴林政府的财政收入由1939年的370万卢比增长到560万卢比。[5]105在石油工业的带动下,商业贸易量也大幅度增长,巴林商人从卡塔尔等国进口物品,卖给在巴林的石油公司。巴林岛上出现了繁荣景象,以石油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推动着巴林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巴林石油的勘探、开采、提炼、运输、销售均被西方石油公司所垄断,真正惠及巴林经济的只是石油利润中的一小部分。根据1930年英巴双方关于租让权、勘探权的协定,巴林政府仅能从开采出来的每吨石油中获得3.5卢比(约1.05美元)的收入。[4]161尽管这仍称得上是“天赐”,但大量的石油资源与收入都已被运往国外。与此同时,随着石油工业经济的发展,巴林的石油主权意识开始萌芽,争取石油国有化成为下一阶段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 石油工业的国有化(20世纪50年代初—1976年)
2.1 独立前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平缓历程
伴随着战后50年代中东国家持续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海湾诸产油国的石油主权意识也在进一步觉醒。1951年,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成为巴林民族主义运动的信号和导火线。基于历史原因,伊朗一直想将巴林纳入其政治版图,伊朗“民族阵线”议员阿里·舒什特于1951年5月宣布:“巴林岛是伊朗的一部分,巴林各岛的石油企业应收归伊朗国有。”[6]56从1951年至1954年,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巴林石油工人多次举行罢工与游行,并组成历史上第一个请愿团,明确要求废止外国人对酋长国事务的干涉,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随后,1956年埃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与1961年英国入侵科威特的举动再次激发了巴林群众的民族情绪与反英浪潮,巴林石油公司的工人甚至拒绝给英法的船只与飞机加油,并接管了油田和油港的控制权。
尽管这一系列的工人罢工运动都被平息下去,但巴林的石油主权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进步。1952年,巴林统治者与石油公司确立了利润对半的原则,即巴林石油公司付给政府纯利的50%[4]169-170,这与此前每吨石油仅能获取约1美元的纯利形成天壤之别。随着石油财富的增长,巴林更是将石油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推手,不断增加对石油与石油工业的投入,而丰厚的石油财富也在支撑着巴林统治者与商业家族地位的稳固。于是,基于石油财富的“食利者契约”大体订立下来。[7]149进入60年代后,巴林石油产量逐渐进入稳定状态。1964年,巴林石油公司在阿瓦利地区开采出3.15亿桶原油。同年,巴林石油收入已达到政府年财政收入的75%,为第一大收入,而第二大收入关税仅占15%。但50—60年代的石油国有化历程总体来说是平缓的,直至1971年巴林独立后,这一进程才不断加快。
2.2 独立后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加速完成
英国在海湾地区的势力在战后不断减弱,最终于1968年决定撤离海湾,并在三年后结束其对海湾国家的保护国地位。1971年8月15日,巴林取得独立。国家的独立打破了对巴林彻底完成石油工业国有化的阻碍,同时,国际形势也为石油国有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973年至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主要采取了提高油价、实行国有化、减产以及全面禁运等手段对西方国家进行联合抵制。[8]65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将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0.65美元。[9]58在此期间,巴林也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身份,积极配合其他产油国的行动,为夺回石油原油标价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国际大潮下,巴林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随着油价的大幅提升,巴林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并利用巨额石油收入扩大工业发展。1974年,巴林石油公司投资1.2亿美元,扩大阿瓦利地区和锡特拉地区的石油生产、提炼和装载量。另一方面,政府仿效其他海湾产油国,加速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1976年2月,巴林成立国家石油公司,进行勘探、提炼、储存运输以及本地石油生产市场化等活动,并控制了60%的股权。[6]115巴林国家石油公司的成立,使得巴林石油工业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标志着其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本完成。此后,巴林继续推动石油国有化,巴林国家石油公司逐步掌握了国内石油的市场、经营权与股权,不断进行业务扩展,并将其置于巴林高级石油委员会的监管下,最终使得巴林的石油资源在总体上属于哈利法王室家族。[4]238
3 石油工业的调整与改革期(197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3.1 巴林石油产量下滑期的挑战与机遇
20世纪70年代既是巴林石油工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石油工业危机转型期的开始。尽管石油国有化与油价上涨带来了巨额石油收入,石油工业已成为巴林的经济支柱,然而巴林也已经显现出石油资源枯竭的征兆。巴林的石油储量极为有限,自50年代中期以来,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邻国相继开始大规模的石油开采,而巴林却没有发现新的石油。1970年,巴林的石油日产量已达到10 500吨的峰值。1971年独立后,石油储量与产量均开始下滑,4万桶左右的原油产量渐渐难以支撑巴林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需求。[4]239对比沙特1973年28 910万吨左右的产量,巴林同年的340万吨产量是微不足道的,而这一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较早发现石油的巴林,也成了最早面临石油资源枯竭问题的国家。早在1973年,时任埃米尔伊萨给议会成员写信时便强调了巴林的经济问题,表示政府不应该只依靠石油资源,实现巴林的经济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10]55在此前后,产生了石油资源忧患意识的巴林也已开始探索经济转型问题。如保护巴林传统工业,同时把投资重点扩展到铝业,成为海湾地区较早拥有重工业的国家,铝业逐渐成为巴林仅次于石油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尽管巴林较早开始了工业转型,但与石油相关的产业仍是其经济支柱。一方面,巴林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炼油业,代邻国炼油,以出口石油产品弥补日益下降的原油出口,1977年巴林的炼油能力达到1 250万吨,已经是炼油能力超过生产能力的国家。出口的石油提炼品,主要是由巴林石油公司的国有炼油厂提供。另一方面,巴林也得到了沙特一定的援助,不仅从沙特大量进口原油进行提炼与加工,而且与沙特共享阿布·萨法海上油田的收入。[2]23-24换而言之,巴林的第二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巩固与扩大,而石油工业在其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1975年爆发的黎巴嫩内战为巴林构建经济多元化提供了有利时机,成为巴林经济现代化历程当中的一个转折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湾产油国借助丰富的石油美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银行业迅速发展,与巴林邻近的沙特、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原先均将外汇放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银行中,使得贝鲁特一度成为中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11]46而1975年的黎巴嫩内战使得中东金融中心转移至海湾地区,巴林借此机会将首都麦纳麦建成金融中心,颁布了允许外国银行开设离岸分行的规定,并给予免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正是在这种外在机遇来临而自身的资源忧患意识不断强化的情况之下,巴林得以充分应对80年代的世界油价跌落期。
3.2 世界石油价格跌落期的应对措施
1981年初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暴跌结束了70年代以来油价大幅上涨的历史,各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发展随之受到打击。加之两伊战争的影响,巴林的石油产量从1970年的7.6万桶/日降到1983年的4.2万桶/日。这一时期巴林石油的价格、产量、储量三大重要指标均处于加速下降的阶段,也正是因为如此,巴林对经济多元化的愿望与动机也就更为强烈。
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压力下,巴林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石油工业的调整与改革。由于资金短缺,巴林政府被迫将原先的四年计划改为六年计划,并延期至1987年完成。计划的主要目标便是实现经济来源多样化,大力发展金融业,实行开放的经济交往战略。[6]115随后,为处理好石油工业与其它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将一些关键领域置于国有经济控制下,巴林在1980年成立高级石油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巴林石油及其有关工业的宏观管理,确保对石油工业的充分投资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回收。[4]238巴林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着其在巴林石油公司的政府股份,其余股份由德士古公司与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共同所有。双方在石油工业领域有着密切合作,巴林石油公司为巴林国家石油公司提供钻井和勘探的专业技术,并负责炼油与运输,出口的石油提炼品便主要是在巴林石油公司的炼油厂生产。而石油行业的具体经营事宜主要由巴林国家石油公司进行,包括油气的勘探、生产、石油加工与销售。巴林政府宣布,根据双方的协议,它将获得余下的石油、天然气的股份,其后的增产也百分百归巴林国家石油公司所有。1985年,巴林国家石油公司开始扩展航空燃料的销售业务,并于当年6月成立巴林航空燃料公司,股权60%属巴林国家石油公司,27%属德士古,13%属英国石油公司。此外,1979年成立的巴林天然气公司以及巴林与沙特、科威特的合资企业海湾石化工业公司也在80年代陆续投产。
经过这一时期对经济多元化的初步构建,巴林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世界产油国遭遇经济困难的大形势之下,巴林由于强烈的资源忧患意识以及对外在机遇的准确把握,逐步减少了对石油经济的依赖,不断优化单一的产业结构,从而得以相对平稳地度过了这一石油工业发展的危机时期。
4 石油工业的全面开放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8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石油价格仍旧低迷, 并随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浮动。1989年以后油价开始回升,90年代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的海湾战争使得油价再次波动。尽管油价的波动对巴林经济产生了影响, 但由于巴林石油产量较少,并且从70年代开始便将经济多元化政策一以贯之, 使得巴林经济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此同时,70年代以后私营部门开始成为巴林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 国有经济则收缩到了最关键的部门,将过多的生产与服务职能让位于私营部门, 或是允许私营部门参股以盘活资金和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从而推进巴林的私有化进程, 巴林GDP的增长率从1985年的-4.76%提升至1990年的4.4%, 1995年与2000年的数据分别为3.9%和5.6%。[7]102
石油工业方面,巴林仍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炼油业上。建于30年代的巴林石油精炼厂在80年代开始核算股权,并计划将40%的股权留以出售。厂内的旧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使其更为有效而环保。巴林还是海湾国家唯一进口原油的国家,由于石油储量的日益减少,炼油厂提炼的原油仅有15%源于阿瓦利地区,其余大量的原油均是购自沙特。而在陆地油气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下,巴林等国将视野转向海上,其中位于巴林与沙特海上边界的阿布·萨法油田具有重要意义,继1958年两国协议共享石油收益后,沙特又在1996年将油田的全部产量给予巴林,以满足巴林的锡特拉炼油工业的需要。[12]59-60而后,在1999年末巴林政府将巴林国家石油公司与巴林石油公司合并,继续开发阿瓦利油田。随着巴林对自由市场化经济的推动以及自身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全球能源运营商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府于2001年招标马来西亚和美国公司在巴林东南部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2002年末巴林石油公司计划花费15亿美元与外国公司建立新石化工厂,2004年末,科威特在巴林投资13亿美元开发石化等项目。[6]115-1162007年,巴林油气大臣米尔扎博士宣布政府该年的两项海陆油气开发和再利用政策。第一项政策通过招标对巴林海域内4个区块进行勘探,这是巴林首度进行海上石油勘探;第二项政策是通过招标对巴林的陆上油田进行开发和再利用。一是增加油井数量,在未来两年内,分别新增油井63口,其中竖井48口、水平井15口,使总量达到700口,天然气日增产量达到5亿立方英尺,以满足国内电力生产和其它项目所需,还计划在2015年前再增加700口开发井来维持和增加产量。二是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水平井开采技术提高已开发油井的产量。3月13日,巴林石油公司与科威特布尔甘钻井公司签订了3 300万美元的石油开采合同。[13]
据此,巴林利用自身开放的市场吸引国外投资,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与遗产基金会都将巴林列入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国家之一。尽管石油资源在进一步枯竭,截止2006年的已探明储量仅为2 200万吨左右(约1.48亿桶),为此巴林制订了限产政策和采用现代开采设备和技术措施,日产量从7.6万桶限制在4.2万桶以内,以期现有油田的开采期能延缓20~30年,[13]但2000年后巴林的经济多元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石油变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逐渐减弱。2003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而油气产业所占的生产总值已不足15%。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巴林王国与世界:2025设想》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30年,巴林利用其有限的油气资源所创造的财富,改变了以油气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多元化结构。[6]106需要指出的是,巴林经济转型的重点不仅在于多元化,更在于挖掘自身优势以追求经济的专业化。通过这一系列的开放性国际化市场政策,吸取西方公司所拥有的一些高端的勘探、开采和提炼技术,将经济转型的重点放在专业化和自由化上,拥有地缘优势的巴林正逐步确立自身在海湾乃至世界能源技术市场的相对优势。[14]113
5 石油工业的转型突破期(2008年至今)
在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的情况下,巴林的经济依旧对石油收入有着较大依赖。以2006年为例,该年的财政收入为47.88亿美元,其中油气收入高达37.24亿美元。[6]133虽然201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由于石油价格暴跌,石油收入占巴林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2.54%,但根据前一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结果,加上天然气部门的收入,巴林石化资源的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以及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三。[7]95-96而且,看似成功的经济多元化进程在全球经济趋势的影响下显得很脆弱。80年代中期以来,因油价下跌与战争的影响,巴林国内出现外国资金大批撤离的现象,离岸银行资金流失惨重。如1986年离岸银行总资产为511.86亿美元,海湾危机爆发后,巴林离岸银行总资产于1990年9月一度骤降108亿美元,到该年年底才逐渐恢复到599亿美元。[11]105
基于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经过各种组织机构与王室成员长达多年的讨论后,巴林在2008年发布了“2030经济愿景”,愿景可简要概括为“我们渴望从石油财富基础上的经济转变为生产性、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7]125并力图在2030年前实现家庭收入翻倍、建设知识型社会、保证巴林人就业等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将金融、旅游、商业等设立为未来的经济主导部门,即全面转向非石油工业部门,并着重强调私营部门的作用与市场导向型的经济。近年来巴林也正努力落实该愿景的目标,尽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巴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与金融行业相关的资产价值缩水,但在度过金融危机之后,巴林的经济便开始回暖并呈现连续发展势头。2011年巴林经济增长率触底,当年GDP实际增长率仅为 2%。但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经济体,2%的GDP增长率其实仍在正常增长范围内。2012年巴林由于油田技术问题导致当年石油产业收缩,在全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非石油产业推动的情况下,GDP增长率仍上升至3.5%。
对于本国的石油工业部门,则实施更为专业化与精细化的调整。2019年3月,巴林石油公司宣布对锡特拉炼油厂及其相关设施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造与更新,力图将其打造为全球顶级的炼油厂。这一项目旨在将锡特拉炼油厂的最大产能提升至38万桶/日,增长42%,升级其加氢裂化装置,可提炼高附加值的柴油与煤油,并持续面向国际提供精炼产品,大约92%的产品为出口。[15]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初,巴林在其西部海域发现了一个储量约800亿桶的巨大油田,这是巴林石油史上发现的最大油田,若能成功开发,由此带来的巨大产量不仅能推动巴林恢复早先的石油生产国地位,也将给其他相关的油气部门带来重大收益。然而,部分相关人士对巴林开发此油田的前景并不看好,这是因为该地区的地质情况较为特别,提取原油的过程复杂且成本很大。而巴林当局对油田的开发相对乐观,并积极寻求优化开发成本的方法,预计第一批石油的样品将会在2020年底提取。
预计在未来,巴林的这一“2030经济愿景”会在曲折中发展,对目标的步步落实将是一大难题。尽管巴林政府早已开始采取经济多元化举措,但巴林的国民经济仍然对海湾地区的石化经济体系有很大依赖。这是因为巴林的石油精炼、铝业制造、金融服务等产业均和海湾地区的石油贸易有密切联系。巴林为沙特等国精炼石油,利用地区较为廉价的油气资源发展冶炼业和金属制造业,面向国际市场将产品销往海湾邻国,同时为石油收入相关的剩余资本提供金融服务。[7]95总而言之,巴林仍然是地区石油资源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离开石油产业后它们的经济必将会受到重创。
6 结 语
最早进入石油经济时代的巴林,如今也是最快进入石油枯竭状态的国家。巴林只是一个面积706.5平方公里、人口仅150万左右的小国,石油资源在海合会国家中最少,产量不到邻国沙特的0.5%。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巴林石油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点,其间并未有过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巴林本身石油产量相对于其它海湾国家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巴林在这八十多年来对自身经济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林借助中东金融中心转移的机遇,开始了经济多元化转型的历程,旨在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针对石油工业,巴林凭借自身优越的投资环境与地理位置优势,发挥本国的相对优势,不断优化石油加工业,将精炼业打造为本国石油工业里的最重要一环,以及吸收石油美元资本发展金融业与服务业。因此,极少的石油储量,却为巴林创造了极大的财富,给巴林经济发展添注了重要动力。在经济多元化道路上已取得一定成就的巴林,未来的石油工业仍将进一步优化,走向高附加值的阶段。但是,巴林的经济状况依旧脆弱,财政与债务风险较大,金融行业与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仍对巴林经济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在“2030愿景”中巴林表现出改革经济及全力发展非石油部门的强烈决心,但由于石油财富唾手可得的直观性,实现目标的阻力很大。正如“中东产油国在高油价时期往往缺乏改革压力与动力,为此错失了多次改革机会;在低油价时期改革压力与动力增大,却丧失了有利的财政条件”[16]48-50这一矛盾所言,抓住机会窗口与仅存的“石油红利”,实现更深层次的多元化结构转型,是未来巴林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