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纷飞的执刀人 时代使命的担当者
——记中国整复外科之父张涤生院士

2021-11-29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8期
关键词:外科共产党员院士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他们用实干彰写初心梦想,于日常点滴彰显共产党员先进性,希望通过讲述身边共产党员的故事,呈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全体党员、全体医务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

一、战火淬炼出的白衣战士

张涤生院士给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始终把他个人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挂在一起。1941年他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之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他毅然决然赶赴前线救助战场中的伤病者。早年先参加的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英国军队共同在缅甸开辟的中缅战场,他在战场上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战伤的修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新出现的战伤的修复。那时除了原来的贯通伤之外,还有大量的烧伤伤员。那么如何治疗这些伤呢?他首要解决的是皮瓣的来源问题,并运用临时皮瓣进行救治和康复。前线的经历让年轻的张涤生院士临床技能快速提升,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祖国强盛才能抵御外敌,中华民族才能自强。1946年,二战结束后,我们国家是没有整复外科学这个专业的,张涤生院士作为首批赴美学习整复外科的临床医师,到美国费城宾州大学进行深造学习。留洋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技术,他也明白任何领域,包括医学领域,我们只有自强,才有希望。等留学回国后,张涤生院士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创立整复外科。1948年归国后任国防医学院(今第二军医大学)颌面外科主任。1950年,抗美援朝战事再起,张院士再次积极参与进去。当时,大量的战伤都是由汽油弹,或是冻伤造成的,这种情况就正好需要整复外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所以他留学归来之后就担此重任,在吉林长春建立了第一个战伤、烧伤和冻伤治疗中心来救治伤员。后来,在吉林属于前线的战伤中心又转移到了成都作为后方阵地。1955年,担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颅颌面外科主任;1961年在广慈医院建立整形外科,并于1966年将科室迁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更名为“整复外科”。

二、点滴工作中的白衣天使

张院士不仅是战争磨砺出的白衣战士,在和平年代的生活中,也是兢兢业业的白衣天使。张涤生院士始终如一做到“视病人为亲人”,关心病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位无锡的患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淋巴水肿,张院士从患儿4岁起开始追踪治疗,直至去年(2020年)该患者和我们医院也保持联系。张院士从接诊该患儿起就把他的情况放在心上,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水平提高后及时给予适宜的治疗措施,即显微淋巴外科吻合方式使淋巴管得到再通。

三、未来青年医师的学习楷模

张涤生院士作为一代医学大家,他不仅为九院整复外科的创立以及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中国乃至世界整复外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是所有青年医师的学习楷模。张涤生院士经常和学生们说,“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做到三会,第一个是会做,第二个是会写,第三个是会讲。”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会做是我们最重要临床技能,只有会做才能更好为病患服务;会写,才能把临床宝贵的经验,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成果发表出来,为更多医生开展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会讲,才能把自己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包括临床经验和人生经验能够传递给后来人,让更多人受益。“三会”看起来简单,但实践的好需要充分的时间积累。

另外,张涤生教授在学科发展方面强调“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的学术交流,这是青年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九院整复外科的科训“宽容、创新、卓越、奉献”所言,这8字是以张涤生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整外医生对自己的要求凝练,也是对青年整外医生的期望。

张涤生院士作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整复外科学之父,中国当代美容外科学之父,同时,还是中国现代显微外科、烧伤外科、颅面外科、手外科、淋巴外科的先驱,他是我国现(当)代的一位医学巨人。张涤生院士同样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赤胆忠心,大医精诚,勇于创新,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深受人民爱戴,是我们青年党员学习的楷模。

猜你喜欢

外科共产党员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走近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江代春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外科急腹症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