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蒙古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研和启示
2021-11-29巴特尔
巴特尔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新冠肺炎疫情是极其罕见的重大公共卫生疫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担当强音。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疫情下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内蒙古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以期为研判疫情期间的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共有128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收回问卷 128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9份,有效率 99.92%。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 26.8%和 73.2%; 大一至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学生占比分别为 32.73%、20.94%、24.92%、19.84%和1.56%,基本涵盖了高校学生的人员构成,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学生对于疫情发展态势关注度较高,重视认知程度普遍较好
关于“是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每日即时信息”,选择“关注”的人数有1219个,占总人数的95.31%;选择“不关注”的人数有31个,占总人数的 2.42%;选择“无所谓”的人数有29个,占总人数的2.2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关注度比较高,极少部分表示不关注、无所谓。关于“为疫情做出了什么贡献”,其中选择“捐款捐物”的人数有273个,占总人数的21.34%;选择“网上宣传最新情况,不信谣不传谣”的人数有862个,占总人数的67.4%;选择“乖乖呆在家,劝家人呆在家”的人数有1166个,占总人数的91.16%;选择“在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志愿服务”的人数有309个,占总人数的24.16%;选择“其他贡献”的人数有217个,占总人数的16.97%。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传播科学的疫情相关信息,也有部分学生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生对于学校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表示认可和理解
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教学、班级活动”,其中选择“效果很好”的人数有749个,占总人数的58.56%;选择“效果一般”的人数有390个,占总人数的30.49%;选择“没必要”的人数有140个,占总人数的10.9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教学、班级活动的效果很好。少部分人认为效果一般或没必要,需要改进形式。关于“如何看待学校要求学生上报个人体温和行程信息”,其中选择“非常有必要”的人数有975个,占总人数的76.23%;选择“没什么用处”的人数有278个,占总人数的21.74%;选择“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的人数有26个,占总人数的2.03%。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理解学校所采取的措施,极少部分认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四)学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爱国热情高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反应。在及时有效的部署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疫情蔓延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提高了党和政府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与威望。关于“中国政府是否有效控制了疫情”“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疫情措施是否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的制度优势是否体现”等问题中,有96.2%的学生认为中国政府的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92.1%的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至上;94.6%的学生认为疫情防控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90.1%的学生认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93.2%的学生对控制疫情的各项举措表示支持和拥护,爱国热情高涨。以上数据说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二、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95.31%的学生“关注”疫情防控信息,但也有2.42%的学生“不关注”疫情防控的每日即时信息。对于疫情,只有24.14%的学生选择了“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为所在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21.33%的学生进行了捐款捐物。对于相关部门出台的防控措施和部署,3.0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1.48%的学生觉得“无所谓”,与自己无关。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这次公共卫生危机中对国家和社会的心理感知有着趋同性,从而对于疫情的关注度较高,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也比较认可和支持。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于疫情状况、志愿活动和防控措施等持消极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
调查显示,58.59%的学生认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教育、线上班级活动等的“效果很好”,30.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0.94%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网络教育“没必要”,83.67%的学生对网上教学表示支持,16.33%的学生持消极态度。对于学校要求的线上填报个人体温和行程信息,21.72%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处”,2.03%的学生认为“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些数据也折射出学生的自律性不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既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可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脑入心。高校应该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进一步加强自律性,将外在的规范内化成学生内在的意识和行为。
(三)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表明,25.14%的学生表示“有点焦虑和担心”,12.71%的学生对此次疫情情况表示“非常焦虑、担心”,这个比例还是值得引起注意的。61.82%的学生“希望疫情赶快结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使“象牙塔”中的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担忧和不安,以及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据相关研究分析,个体对同一危机的反应因人而异,甚至出现较大的差异。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这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及其他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社会支持、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高校要做好相关摸排调查工作,提供有效、实际、贴近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
三、相关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日趋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利益主体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多样化。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是经济繁荣发展的亲历者,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受到不同的社会关系、利益群体、网络信息等影响,而且极易把抽象的价值观物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总的看是积极健康的,“三观”也是正确的,但的确也存在着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这与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不无关系,“这需要我们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重新做出定位,以此来适应多元化社会思潮”[1]。因此,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是无法逃避,必须面对,迎难而上的重要现实。基于此次疫情影响,思政工作者要基于特殊视域去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对其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提升思想引领能力
新时代,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风险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风险挑战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它可以存在于日常教学、学生活动等显而易见的地方,还可以藏身于意识形态、思想动态的无形之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努力在思想研判方面有所作为,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是能够发现他们的思想中、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通过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预见性、警觉性和创见性[2],不断充实和丰富公共危机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所以,挑战也是机遇,疫情也是契机。思政工作者在进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时,要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不断增强思想研判能力,引领好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提升思想引领能力的前瞻性。
(三)公共危机事件影响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危机”概念的认识和感知,大多来自升学考试、求职就业、情感受挫、家庭变故等与个人有极大关系的事件。因此,当大学生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有其特殊性。一是此次疫情对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疫情事件。当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此次疫情的关注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尚属首次的全国性救援后,他们的思想动态中会有对危机事件本身的思考。二是此次疫情在持续时间上也是较长,目前仍不断有确诊病例。由于世界对新冠肺炎病毒研究不多,了解甚少,所以大学生很难依据自身经验对疫情的持续时间做出大致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生活规划也产生了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焦虑与恐慌,这种影响不仅在于当下所处的危机状态,而且对危机缓解乃至解除后的影响依旧存在。
四、疫情期间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对思政工作的启示
(一)分类分层施策,掌握学生思想生活动态
一是加强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针对学生因疫情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要帮助他们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抑郁、恐慌等问题,筑牢心理防线。发挥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网络作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3]。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宣传和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高校要做好开学前后以及途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学前,要全面跟踪核查学生假期行程和健康状况;返途以及开学后,要告知学生注意自身防护,建立学生晨午检制度、晚点名制度等。
三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学生生命观教育。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能让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让学生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保护自然,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4]。
(二)深化“云思政”理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一是这场疫情面前,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知行合一。学校要主动发声、主动议题设置、主动发挥作用。要在易班、微信等网络媒介收集、宣传各类媒体报道的生动战疫人物素材,特别是学校师生勇于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加强榜样精神育人,引导学生自觉担起社会责任。
二是通过“云班会”“云团课”“云党课”等形式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拉近与学生的网上距离。高校要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及时快捷传播的技术优势,让学生正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消除紧张情绪,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
三是高校要结合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帮助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和敢于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亮剑,自觉抵制谣言,不传谣、不信谣。高校要以“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的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三)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讲好中国防控疫情故事
一是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抗击疫情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抗疫斗争的生动实践,高校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思政“大课”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总结出打赢这场战“疫”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制度优势。最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5]。
二是讲好中国防控疫情故事。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涌现出大批抗击疫情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令人感动,有最美“逆行者”,有无数可敬可爱的志愿者。高校要引导学生向这些先进人物和事迹学习,挖掘素材、总结经验,彰显制度优势。将榜样人物、典型案例融入到课程中、生活中、工作中。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案例中,汲取精神营养、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成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