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2021-11-29白昊,张楠
白 昊,张 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区域内卫生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大卫生的观念,由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配置到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本文在此背景下梳理新医改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优化内蒙古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数情况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2513个增加到24613个,年平均增长率0.89%。其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0.77%和0.85%,其他卫生机构下降0.42%,医院增速最快。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院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2.09%上升至2018年的3.3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95.58%下降至2018年的94.4%;公共卫生机构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2%左右。
(二)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情况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87156张增加到159006张,年平均增长率6.2%。其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4%、2.76%和3.07%,其他卫生机构下降5.68%,医院增速最快。医院床位数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70.85%上升至2018年的79.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乡分布基本均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重从2009年的47.96%上升至2018年的49.12%,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重从2009年的52.04%下降至2018年的50.88%;内蒙古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09年的3.55张增加到2018年的6.27张。
(三)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数情况
2009-2018年,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数由45444台增加到147945台,年平均增长率12.53%。其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05%、9.43%、12.42%和7.04%,医院增速最快。医院万元以上设备台数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75.07%上升至2018年的78.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2009年的12.98%下降至2018年的9.82%,公共卫生机构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11%左右。
(四)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情况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由177062人增加到241309人,年平均增长率3.14%。其中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4%和0.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卫生机构分别下降0.68%和4.26%,医院增速最快。医院卫生人员数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45.02%上升至2018年的61.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44.16%下降至2018年的30.27%,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9.98%下降至2018年的7.88%。内蒙古自治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及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都在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末,内蒙古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9人,注册护士达到3.0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1.88人。
(五)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情况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总支出及人员经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从变化趋势来看,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院的总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总支出和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总收入、总支出及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变动幅度加大,从2009年到2018年都增加了27%左右。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总支出及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都减少了20%左右。
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量情况
门诊服务量是衡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和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0.58亿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1.05亿人次,年平均增长率6.11%。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服务量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其中医院提供的门诊服务量所占比重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46.05%上升到2018年的49.89%;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重则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49.64%下降到2018年的46.2%。
(二)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服务量情况
住院服务量是衡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服务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98.4万人上升到2018年的38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6.85%。医疗卫生机构中提供住院服务量最大的为医院,其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其中医院提供的住院服务量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70.46%上升到2018年的86.3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提供的住院服务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工作量情况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是衡量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5.7人次,其中医师日均担负门诊工作量最大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次是医院。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为1.4个床日,医师日均担负住院服务量最大的为医院,其次为其他卫生机构。
(四)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利用情况
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服务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为68.79%,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中病床利用率按照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住院日为9.17天,按照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其他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由此可见,住院服务主要由医院来完成。
(五)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次均医药费用情况
门急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是衡量居民就医成本的指标。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43.9元上升到2018年的250.9元,年平均增长率5.72%。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5115.2元上升到2018年的8528.8元,年平均增长率5.25%。
三、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服务利用存在问题
(一)政府卫生投入不足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内蒙古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增加1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分别减少5.23%和7.91%。政府卫生投入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严重不足,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应有功能的发挥[1]。
(二)卫生资源配置目标仍未实现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7-2020)》,到2020年,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15.5万张以内,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2张左右。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11人,注册护士达到3.89人,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截至2018年末,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9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27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人,注册护士3.0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88人。所以,内蒙古卫生资源配置目标仍未实现。
(三)卫生资源配置机构分布不合理
随着新医改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卫生资源总量及配置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医院集中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卫生资源分布机构失衡,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多年一直没有扭转,导致患者就医流向不合理,门急诊次均费用及住院人均费用居高不下,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及财政补助收入呈逐年下降趋势,依然存在“重医轻防”现象,无法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工作方针。
(四)卫生服务利用效率不高
截止2018年末,门诊服务量及住院服务量主要集中在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占比及年平均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及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远高于基层医疗机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主要集中在医院,基层卫生服务利用逐年下降。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及资源闲置浪费并存,使得卫生服务利用效率降低。
四、优化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服务利用对策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目标
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服务提供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国家拉动内需和新医改等投入政策影响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政府只承担了部分基本建设投入责任,由此造成了医疗机构负债较重,经济运行困难。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力度较低,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内蒙古各级政府应积极履行政府责任,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建立长效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财、物力建设[2],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目标。
(二)优化卫生资源机构布局,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要求,政府应根据区域内居民的需求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兼顾卫生资源总量、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及后续发展要求,制定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发展规划,避免行业无序发展,避免资源过剩或不能饱和利用而浪费卫生资源;应该形成与城乡人口比例相匹配、与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相适应、更好地体现“坚持预防为主”、“以农牧区为重点”原则的卫生资源配置格局,基本解决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3],引导群众就近就医、逐级就医,通过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的流动,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4]。
(三)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效率,增强卫生服务可及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服务量及住院服务量快速增加,但存在城乡不均衡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卫生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总体降低,从而最终导致医疗服务效率低下,卫生资源总量投入不足与资源闲置浪费并存的局面。所以,在卫生资源配置中一方面要将卫生资源渗透到基层,有利于缓解卫生资源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要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使用率,增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降低患者疾病经济负担[5]。
综上所述,应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合理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而实现卫生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