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现状与前瞻

2021-11-29刘性峰

关键词:典籍术语英译

刘性峰

(1. 南京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2.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

一、引言

历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曾经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科技,在许多领域皆有重大贡献。Robert Temple 在《中国天才:3000年的科学、发明与创造》(TheGeniusofChina:3000yearsofScience,DiscoveryandInvention)(2007)一书中,以“西方亏欠中国”作为该书序言的标题并指出,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是中西方元素的独特结合体,这依然是历史未解之谜。当今世界赖以生存的创造发明,可能约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1]然而,许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西方人没有意识到,今天所谓的现代农业、造船、石油、天文台、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独轮手推车、水下采矿、毒气、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甚至蒸汽机设计,等等,无一不来自中国。其实,在当代以前,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同域外文明的交往之中,处于“走进去”“带回来”与“走进来”的态势,有时可能会时断时续。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典籍翻译及其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术语对于每一个学科而言都十分重要,它是最小的知识单位,是构建一个学科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要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走出去”和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同时,在科学范式、语言特征等方面,中国古代科技术语都与当代科技术语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些中国古代科技术语与当代科技术语存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因此,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及相关研究成为当下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现状,重点研究以下问题:现有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与学术语境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有效“走进去”提供有益借鉴。

二、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成绩回顾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较早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专家,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The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堪称中国古代科技在国外译介和传播的典范,其涉及领域之丰富、参编学者所涉专业之广泛都堪称史无前例。李博士曾多次论及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翻译问题,例如,他与鲁桂珍(1975)撰写的《中国古代技术术语翻译与现代化问题》(Problems of 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ical terms),专门探讨了中国古代技术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及与现代技术术语的对接问题。该文主要分析了曼福瑞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翻译中国古代技术术语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他认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1)采用不译的方法,读者不知所云;(2)采用术语的字典义解释,读者很难领会译作的深度;(3)采用现代技术术语翻译中国古代技术术语,容易误解古人的思想。李氏建议,应该用西方读者所理解的词语的词根创建新词,以表达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精微,即创造以希腊和拉丁词根为基础的新术语,但是,这些词必须以前未使用过,或者使用过,但现在已经废弃不用。并且,第一次使用时,需要对其确切含义加以说明。[2]

此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有研究多以中医药术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并且,多以术语翻译策略为主,如张海红,施蕴中[3]、魏迺杰[4]、曾俊敏[5]、赵丽梅,杨雪松[6]、孙虹[7]、甘胜男[8]、唐韧[9]、李成华[10]、孙凤兰[11]、李照国[12]、潘大为[13]、Ye Xiao,Zhang Hongxia[14]、李成华,孙慧明[15]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他领域术语翻译研究较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翻译、中国古代礼俗术语翻译、中国古代兵学术语、中国航海典籍术语翻译、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翻译、中国古代瓷器术语翻译、中国古代历法术语和地理术语翻译等。陆朝霞[16]与黄灿[17]分别探讨了《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中的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翻译;李秀英、李娇考察了《史记》《汉书》中礼俗术语英译策略[18];郑侠研究了《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的翻译,重点分析了译文中地形类和兵制类术语的翻译策略[19];刘迎春、刘天昊借用现代术语学理论,将中国航海典籍中的专有名词分为五大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20];时曼丽借用顺应论审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术语翻译策略:音译、意译、音译+意译,及这些策略与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21];肖娴考察了中国建筑典籍作品《园冶》Alison Hardie 英译本中术语的翻译问题,分析了《园冶》的术语特征,并从概念准确、消除歧义、音意结合和图文互释四方面探讨了《园冶》术语英译的得失[22];卢军羽从术语学的角度考察了中国陶瓷典籍中“青”的翻译,它构成了陶瓷行业术语表达特定的涵义,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陶瓷专业知识辨别“青”的内涵和用法,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23],并分析了《景德镇陶录》中术语的翻译策略[24];袁鹏丽探讨了《史记》中历法术语和地理术语的翻译问题,发现译者采取了“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翻译历法术语,采取直译、音译、加注,以及描述性翻译方法翻译地理术语。[25]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学者开始探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理论建构问题。郭尚兴(2008)考察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历史性、文化性与功能性,主张采用融合多重视域的翻译策略翻译中国古代科技术语。[26]魏迺杰的博士论文《中医术语翻译:以原作为中心的方法》(TranslationofChineseMedicalTerms:ASource-OrientedApproach)(2000)借助翻译学与术语学理论,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提出以“原作为核心”翻译中医术语是理想的策略,并且是可行的,作者还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27]李成华的博士论文《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及其英译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研究中医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问题。作者认为,藏象术语隐喻英译应该遵循两条原则:语义对等是藏象术语隐喻英译遵循的阐释医理原则;基于隐喻价值的隐喻意象取舍判断是藏象术语隐喻英译遵循的保持民族特色原则。此外,藏象术语隐喻英译可以采用四种翻译策略:约定俗成是首要策略;具有隐喻价值的藏象术语在翻译时以音译、对等映射、转换隐喻意象等方式保留隐喻;医理与隐喻意象不可兼得时,以医理为要,舍弃隐喻;多元对等是翻译多义术语的方法[10]。

另外,有一些学者并非专门论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而是在相关典籍译本的前言或附录中提及此类术语翻译[4][28-32]。例如,魏迺杰(Nigel Wiseman)在《英汉·汉英中医辞典》(DictionaryofChineseMedicine)(2007)的“前言”中论及他本人在翻译中医术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4]

三、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问题梳理

当下,虽说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研究视域不断拓展,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研究领域有待拓宽

已有研究以中医药术语翻译为主,尤其以《黄帝内经》中的术语英译为主,缺乏更加多元的文本为语料。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探讨,较难揭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领域的术语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研究的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越多,就越有可能揭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属性和规律。现有研究多以中医药术语翻译为主[3-15][26][33-35],其他领域的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较少。

2. 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现有研究多考察具体的翻译策略,主要从术语的语言层面切入,如合仲[36]、张海红,施蕴中[3]、陆朝霞[16]、郑侠[19]、袁鹏丽[25]、黄灿[17]、李秀英,李娇[18]都有过相关论述,即费尔伯所谓的“术语问题主要是语言问题”[37], 较少考虑与术语相关的其它维度的因素,例如术语与概念、以及对象客体的关系,术语与术语使用者关系,等等。

3. 鲜有研究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

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的研究相对较少。历史研究及梳理可以让我们知晓一个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当下及今后的相关研究借鉴。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正是当下研究需要跟进与改进之处。目前,国内鲜有学者爬梳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国内做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的不多,起步也晚,[38-49]付明明虽探讨过中国古代科技外译历史状况,[50]但并未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

4. 以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研究方法多以规定性方法为主,较少采用描述法。现有从术语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科技英译的研究多为规定性研究,探究此类术语的“语言性”,而非其“言语性”,以标准化、规定性、理想化的术语为评判标准,忽视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活动的真实交际语境,隔离了与这些翻译事件相关的语言外因素,较难反映此类术语英译过程的真实情形,不易揭示和解释其本质与规律。

5. 未重视中国古代科技的术语性

以往研究多从翻译学的视角探讨此类术语的翻译问题,未从术语学的视角展开探讨。因此,较难从术语学自身的规律探究此类术语的翻译问题,较难按照其本身属性和规律研究这类术语的翻译。有的研究甚至将术语与文化专有项混为一谈,从术语学角度与文化专有项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翻译,其分析重点和研究路径大为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存在很大差别。探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如果不从术语学视角展开分析,其研究结果极有可能背离此类术语英译的实际情形,无法揭示其真实的属性与规律。

中国科技典籍翻译未重视术语的翻译,也体现在典籍翻译教材与典籍翻译研究会议论文集。首先,目前国内出版的几本典籍翻译教材的选文不少属于科技类文体,却较少讨论科技典籍翻译中的术语翻译问题。其次,已出版的典籍翻译研究会议论文集共计收录300余篇论文,然而,涉及术语翻译的文章极少。

四、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拓展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语料

除了中医术语之外,需要从研究语料方面,增加其他领域的研究语料,例如,中国古代农业术语、中国古代算学术语、中国古代地理术语、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等等。这当然不是单个,或几个学者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比如,中国科技典籍翻译、中国古代科技史、术语学等领域的学者可以开展合作。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即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典籍翻译研究。其实,中国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科技史,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古代科技术语,在这些民族同汉族密切的科技交流过程中,许多科技作品被相互翻译,其中不乏大量的科技术语。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同国外科技交流频繁,自然翻译了不少科技术语,这也应成为今后研究关注的话题。前面的文献综述表明,现有研究在这方面鲜有涉及。

2. 丰富研究视角

重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理论的系统建构。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有其自身的规律,应该以此为根据,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现象。以前的研究,随感式的较多,以经验感悟为主,较少上升到理论层面,尤其是系统的理论建构更少。因此,既要根据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及其翻译的实际情形,又要借鉴术语学、翻译学、典籍翻译、传播学、符号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更加科学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并系统构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理论。

3. 重视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的梳理

这种梳理工作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过去,并能促进当下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概念对外传播的轨迹,发掘它们与域外科技术语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流变,影响这些流变的因素,以及对中国当代科技术语乃至当代中国科技的影响。这些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课题。洪梅讨论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30年的发展历程,很有借鉴意义。[32]但是,相关的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的书籍和文章相对较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的相关研究比较分散,多是在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的前言、附录中提及,或是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论述中探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问题。

4. 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策略,以语言比对为主(原作与译作、不同译作之间)。今后的研究视角可以向多维度延展,例如,从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语言”角度过渡到“言语”角度,即不只关注其微观层面的语言比较,还要考察此类术语翻译事件中涉及的其他“语言外因素”(出版社、译文读者、翻译策略制定者、翻译过程、译语接受状况,等等)。如前文所述,现有研究以规定性研究为主,即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应该如何,而描述性研究较少,即如其所是。前者较难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事件中的真实情景,忽视了许多重要环节。

5. 充分重视中国古代科技的术语性

关注中国古代科技的术语性,即依循术语自身的规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如上文所示,有的研究从文化专有项的角度探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有可能违背了术语研究的属性和规律。传统的术语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规范性与约定俗成性,当代术语学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现象的真实情景,比如,从认知术语学的视角可以解释此类术语二次命名过程中发生的内在变化。

五、 结语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在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外传播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对于准确传达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构建中国科技话语体系有着重大影响。笔者梳理已有研究后发现,虽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研究领域、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重视中国古代科技的术语性、加强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的关注、重视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史的梳理、拓宽研究视野并采取更加多元的研究方法、重视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理论的系统建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古代科技翻译的术语性,解释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翻译现象,揭示此类术语的翻译规律。

猜你喜欢

典籍术语英译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