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中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1-11-29鲁进恒张中州李天奇刘晓东

园艺与种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薯块蚜虫病斑

鲁进恒,张中州,李天奇,袁 谦,刘晓东

(1.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 462000;(2.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农技推广中心,河南漯河 46200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全面[1],产品开发链长[2],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且该作物有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3]。豫中为传统的农耕区,一直保有相当面积的马铃薯种植,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产品以菜用为主。由于常年种植、重茬及病害积累,各种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基于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保障蔬菜供应源头绿色安全的角度出发,笔者对豫中地区的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展开了相关调查,并探索出了一套绿色防控体系,以供生产参考。

1 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

1.1 早疫病

早疫病是马铃薯生长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该病既能危害植株的叶片、茎秆,又能侵染薯块。通常情况下底部老叶先感病,后逐渐向整株蔓延,初侵染的叶片上会出现褐色小斑点,后逐渐发展为3~4 mm 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处呈同心轮纹状。当空气湿润时,病斑背面有黑色霉层。茎秆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茎块受侵染时,会造成轻微下陷的暗褐色圆形斑块,其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病原物为茄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olani[4],在25℃~28℃下,环境湿度80%以上时,最易发病,病害严重时可减产达30%以上[5]。该病害在豫中种植区累年发生,从幼苗期到成熟期皆有发生症状,严重地块可致整片焦枯,在雨后及阴雨天气条件下发生扩散。

1.2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真菌性病害,也是一种既能侵染植株叶片也可危害地下茎块的病害。当其初侵染叶片时,会在叶的边缘形成水渍状斑点,病叶被面有霉层,潮湿环境下病状蔓延速度会加快,最后致整个植株呈焦黑状;当其侵染薯块时,会在薯块表面形成灰紫或褐色不规则凹陷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直至整块腐烂,并伴有恶臭味。病原物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6],易在18℃~22℃、环境湿度80%以上时发生。该病害在豫中地区的发生频次不及早疫病,但若发生则危害严重,尤其是进入5月份以后,在阴雨连绵的气象条件下,较易发生。

1.3 疮痂病

疮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地下块茎。侵染初期,薯块表皮会产生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或不定型大斑,病斑开裂后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病斑呈锈色、暗褐色或黑色疮痂状硬斑块,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性。病原物为多种链霉菌,在豫中地区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种薯传播带菌。

1.4 蚜虫

蚜虫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通过吸食叶片养分,造成叶片卷皱发黄,进而影响产量,同时也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可传播多种马铃薯病毒,给马铃薯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植株幼苗期,蚜虫常聚集嫩叶背面吸取叶片汁液,使叶片变形皱缩,抑制顶芽和分枝生长。蚜虫繁殖力极强,在气温15℃~25℃、相对湿度低于70%时,易流行发生。在豫中地区的虫源主要为小麦田的迁飞蚜,5月中旬后,小麦的茎叶木栓化后,蚜虫开始迁飞至马铃薯田,取食其幼嫩茎叶。

1.5 地下害虫

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咬食或钻蛀马铃薯的地下根、茎和块茎,致地上部分营养水分供应不足而枯死,造成缺棵、断垄。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变劣或引起腐烂,使薯块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种植收益。地下害虫是该地区马铃薯病害较重的一种,其发生原因首先是种植户不够重视,其次是施药不科学。由于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一般在播种时施入,到成熟期药力已经不足,导致后期的虫害猖獗。

1.6 草害

该地区的马铃薯生长季和小麦生长季重合,其田地杂草类型和小麦田杂草基本相同,主要有荠菜、播娘蒿、猪殃殃、泽漆、野燕麦等。由于马铃薯在生长后期植株会萎缩,但此时正是豫中地区雨热最丰沛的时间段,杂草生长迅速,所以中后期的草害防治最为关键。

2 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创造有利于马铃薯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协调应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少施或不施高残留农药,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1 农业防治

2.1.1 选择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这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一定要选购脱毒种薯,挑选具有品种特征、薯型规则、表皮色泽新鲜的薯块做种薯,剔除有龟裂、机械损伤、病斑的薯块。购入的种薯要有严格的检验检疫证明。种薯切块应不小于30 g,切好的薯块应及时进行药剂拌种。提倡用小整薯播种。

2.1.2 合理轮作倒茬。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3年以上未种植茄科作物或块根作物的地块种植。合理轮作倒茬是防治真菌类病害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消灭土壤中的晚疫病、早疫病和青枯病等病原菌。

2.1.3 加强田间管理。播种前深翻耕土地,耕深要达到30 cm。这样既有利于蓄水保墒,又可消灭一部分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降低田间害虫的基数。采用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为原则施肥。依据马铃薯早疫病及晚疫病在高湿度条件下易发病的特点,要严密关注气象条件,在降水或阴雨天气到来之前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萌发侵染的环境条件。生长期间及早拔除中心病株,并集中销毁,防止病原菌传播蔓延。及时中耕,中耕不仅能疏松土壤,而且能清除大部分杂草,是剪除马铃薯草害的重要手段。

2.2 物理防治

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及粉虱等叶部害虫。悬挂支撑物直径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粘虫。悬挂高度高于植株顶端15~30 cm,布置大型粘虫板(≈1000 cm2)225~300 片/hm2,或中型粘虫板(≈500 cm2)450~600 片/hm2,也可根据虫情调整布置密度。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夜间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针虫、成虫、叩头虫、蝼蛄等。

2.3 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天敌和生物农药对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如通过保护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来防治蚜虫;用新植毒素、苦参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蚜虫;用农用链霉素处理病穴,可防治黑胫病、青枯病的发生[7]。

2.4 化学防治

2.4.1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防治各种病害及促苗壮苗的重要手段,可用70%甲基托布津0.1 kg+ 农用链霉素30 g+滑石粉1 kg,充分混合后拌匀100 kg 种薯,或用2.2%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6%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进行拌种。

2.4.2 早疫病。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防治;发病中期可用250 g/L 嘧菌酯悬浮液800 倍液[4]或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1200 倍[8]防治。每隔7~10 d 喷1次,连续2~3 次。

2.4.3 晚疫病。发病初期,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300 倍液[9],或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1000 倍液[10]防治。每隔7~10 d 喷1 次,连续2~3 次。

2.4.4 疮痂病。播种前用40%五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用药9~15 kg/hm2,也可用疮痂净、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处理。马铃薯发病初期,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000 倍进行叶面喷雾[11]。每隔7~10 d 喷1 次,连续2~3 次。

2.4.5 蚜虫。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 倍液[12],或1.5%苦参碱可溶液1000~1200 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 次,连续2~3 次。

2.4.6 地下害虫。防治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或机播时,用10%吡虫啉湿拌剂3000 mL/hm2+ 水1125 kg/hm2,或70%噻虫嗪湿拌剂3000 mL/hm2+ 水1125 kg/hm2, 或3% 辛 硫 磷 颗 粒 剂75 kg/hm2+ 细 土225 kg/hm2,或2.5%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0 mL/hm2+ 水1125 kg/hm2,进行毒土撒施或药液喷施[14]。中后期虫害猖獗危害时,可用40%辛硫磷乳油500 倍液灌根。

2.4.7 草害。 播种时可在膜下喷施50%乙草胺乳油300倍液或72%异丙甲草胺乳油600 倍液[14],土壤封闭后再覆膜。在出苗前可用同样剂量的乙草胺乳油或异丙甲草胺乳油再次对土壤封闭处理。出苗后,在植株封垄前可用10%精喹禾灵乳油700 倍液或25%砜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00 倍液定向喷雾除草[15]。

猜你喜欢

薯块蚜虫病斑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