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功能定位、学术担当、体系重塑

2021-11-29王政武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期刊

王政武

(《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广西南宁530022)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回信中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提出明确要求,重点是要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行业标准,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防止简单“以刊评文”、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评价学术期刊及论文质量。[2]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回信中的内容和《意见》,指出了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努力的方向,为高品质学术期刊发展把舵定向,充分彰显了学术功能在高品质学术期刊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学术功能是学术期刊(1)由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笔者的从业实践方向,本文的学术期刊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包括自然科学类的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及其改革的方向和使命担当。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是学术期刊的两大功能,这应该是学术界和期刊界比较普遍认可的。随着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术期刊本应更好地发挥传播学术、引领学术创新的作用,令人疑惑的是,由于是市场因素引入的增强,学术界、教育界和期刊界等对包括核心期刊评价在内的学术评价的理解与运用不当,一些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导向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或称之为学术本位、学术使命,以致学术期刊功能成为当下中国学术场域高度关注、深度争议甚至备受批判的重要问题,出现了“学术期刊怎么了?学术发展怎么办?”等社会拷问与隐忧。为此,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不再纯粹是学术界、期刊界的行业性问题,而是中国文化事业改革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重要且紧迫。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原因是多元的,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拿出新办法、实行新举措,最根本和关键的是要回归到学术期刊的本位,按照明确功能定位、强化使命担当、重塑发展体系的逻辑理路推进,这是学术和期刊发展本质规律的内在使然,也是学术期刊的实践总结。

一、功能定位:学术期刊改革的方向和基础性问题

学术期刊功能是与学术期刊相伴而生。学术期刊功能即学术期刊的存在意义,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具有传播文化科技成果、引导学术方向、弘扬学术道德、匡正学术评价的历史使命;[3]有的学者认为,学术期刊承担着服务科学研究、社会治理和国家创新的社会责任;[4]有的学者认为,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播、引领学术思想,推动学术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任务。[5]124尽管上述关于学术期刊功能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其可以归纳为两大功能: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问题是这两种功能中,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到底哪种更为重要,学术界对此分歧比较大,并引发了学术期刊到底是“做最好的传播”还是“引领学术”的争论办刊模式的差异化。在支持学术传播应为学术期刊最根本的功能的学者看来,“做最好的传播”是当今学术期刊的使命所在,办刊人的职责就是要“做最好的传播”,《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朱剑等人与中国知网合作建立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极大地推进了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6]83持学术评价是学术期刊的根本功能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强化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术期刊历来都是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对于引领学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办刊人的职责就要是通过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学术期刊阵地来“引领学术”。[6]83

从学术期刊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术传播、学术评价两种不同功能,代表的不仅是学术界两种不同的声音和立场,更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术传播——“做最好的传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术期刊的读者,这有利于他们通过学术期刊可以获得更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该功能主要代表的是这类群体对学术期刊的期望;学术评价——“引领学术”则更多彰显的是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期望——通过学术期刊来引导思想文化领域,促进社会进步。[6]83

回到现实,学术界、期刊界和有关管理部门关于学术期刊的改革问题热度未减,也提出过不少主张和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依然不可忽视,甚至出现了很不乐观的现象,有些学术期刊不同程度出现了功利性倾向,偏离了其原有的学术功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乃至“诘责”。纵观学术期刊的改革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一些学术期刊之所以陷入“闭环困境”,没有摆脱学术界的“批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导向出现了问题:主要是过度地以所谓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改革的“指挥棒”,以向核心期刊靠拢和聚集等为主要目标。这是一个应该且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必须警醒:核心期刊只是学术期刊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或者是具有一定标签式的学术期刊分类,其并不能真正代表学术期刊的功能和本质,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即学术期刊的功能和本质不应其入选核心期刊目录而被改变。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的重要载体,这是学术期刊与生俱来的功能,也是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赋予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这就决定了,学术期刊改革必然也必须以其学术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立在该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改革才符合和体现学术期刊本质,也才能真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这才是学术期刊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时代主流。

二、功能异化:学术期刊发展的现实困顿与现象呈现

学术期刊功能异化主要是指由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学术期刊内在功能被削弱或者被“歪曲”的畸形发展现象,甚至出现学术生态被破坏、学术道德丧失、学术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从现实来看,学术期刊功能异化的原因之一是由对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认知与运用不当,用期刊评价代替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通过不正当方式“挤进”核心期刊的行为引起的。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期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期刊等,其中以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两类核心期刊最具有“权威性”。但是,不管是哪种核心期刊,其基本都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量评价以影响因子、四大文摘转载量和转载率、基金项目比例等为主要指标。客观地说,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一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其缘由主要在于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四大文摘转载量和转载率、基金项目比例等主要指标并不能客观、真实地体现期刊所刊发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而且这些指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以此作为主要指标对学术文章进行评价难以做到客观和公正,即文章的质量高低与上述指标的大小并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换言之,评判学术文章质量更重要的是其思想性、创新性、学术性以及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这些并不能以上述指标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问题的关键是,由于政府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方式,并据此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影响被考核对象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核心期刊评价代替学术评价的做法,如把在核心期刊发文作为人才招聘与选拔、职称评定、聘期考核、评奖评优、课题结项甚至申请学位等的硬性指标,[7]并且根据核心期刊的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由此对学术期刊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把进入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发展的目标导向,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实行针对性极强的措施。

现实中不少学术期刊坚持的是核心期刊至上的目标发展导向,即使知道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弊端而且宁可承受因此而被批判的压力,也依然把进入核心期刊序列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当然,这可能不是期刊编辑部或者杂志社最真实的追求,而是主管主办单位办刊意志,高校、科研机构职称评价体系、科研成果考核体系,项目结题规定和学生毕业规定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正是上述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相关因素的诱导,一些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负责人被核心期刊的理念所禁锢,把“进核心”“保核心”“返核心”等作为单位的重要工程,把核心期刊作为本单位对外推介的重要品牌。在这种目标导向的影响下,一些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办刊流程等始终围绕核心期刊来展开。其一,想方设法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1)实行偏向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的选稿用稿标准。一些学术期刊把引用自身期刊规定时间范围内的文献、基金项目等作为选稿、用稿的衡量标准之一,倾向于刊发已引用或承诺引用本期刊文献和具有基金项目的文章。(2)组建文献互引期刊联盟。即具有共同引用文献需求且愿意相互引用的学术期刊形成内部合作关系,相互承诺一定时期内引用联盟内其他学术期刊的有关文献,由此形成闭环式的相互引用文献模式。(3)实行引用文献的激励措施。即对按照有关规定引用自身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章的群体根据所刊发文章的期刊等级等予以一定奖励。(4)减少每期期刊发文数量,侧重刊发长篇幅文章,设定发文作者及其单位层级标准。其二,提高期刊发文转载量和转载率。主要是对被四大文摘转载文章的作者予以奖励,或者是侧重于刊发比较容易被四大文摘转载的文章。

三、学术担当: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这一指示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文明传承、学术繁荣中的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蕴含着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能和使命——传播先进学术思想、引领学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推动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在国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背景下,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主要阵地的学术期刊更要发挥好其功能和承担起应有使命,这就对学术期刊提出了一个时代命题:学术期刊必须尽快找回和更好肩负起学术担当。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其功能的发挥和学术担当的践行等层面上。

相比较于稿件质量较差、编校质量有待提升、印刷出版不够规范等问题,功能异化、学术担当缺位才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更深刻、更关键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稿件质量不高反映的是来稿作者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期期刊人员组稿能力等问题的不足,编校质量和印刷出版短板体现的是学术期刊相关人员的能力和态度问题。然而,学术期刊一旦放弃学术担当,不愿意担当、不敢担当,这则是学术期刊功能异化、改变办刊方向和放弃学术期刊阵地的关键问题。理由很简单,学术期刊功能的发挥、使命的践行是评判学术期刊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学术担当的缺位就相当于违背了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忘记甚至是背离了办刊的“初心和使命”。比如,在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科研学术成果考核机制的影响下,一些学术期刊为追求“核心”、巩固“核心”或者“返回核心”所采取的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转载量和转载率,重点或者只刊发“大家”“名家”“名校”等高影响力、高倍引作者的稿件,尽管有时候上述群体作者稿件质量逊色于其他一般作者也依然偏向于“名人效应”。因为如此,学术期刊的作者更显得“高大上”,学术期刊的指标数据也更加“靓丽”,所取得的效果与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也更加趋近。这才是一些学术期刊最关心、最需要也是最期待得到的“价值”。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名家”“大家”的学术水平,而且事实上整体而言此类作者的学术水平也确实高于一般作者。笔者想强调的是,能够征集到高水平的专家级的作者的稿件是诸多学术期刊的共同诉求,但如果过分或纯粹是“唯专家论”,甚至为实现该目标不顾一切地剥夺了一般作者的应有权利,这就会形成学术的误导,破坏学术生态,干扰学术秩序,摧毁普通研究人员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这种破坏的后果不可估量,由此造成的影响难以挽回。因此,有没有学术担当、敢不敢学术担当、能不能学术担当、怎么样学术担当,这是一个深刻影响学术期刊发展走向和发展层次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问题,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并尽量解决好。

四、体系重塑: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进路

(一)明确定位:正确认知和运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构建引导学术期刊回归本位的联动支持网络力量

学术期刊功能异化和学术担当弱化等问题的产生与持续存在,不少学者将其归结为现有不同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诟病及其影响的扩大化,这其中所遵循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问题产生和影响恶化的根源并不是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非合理性,而是教育界、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功能认知的偏差特别是功能的运用不当。以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例,检索、分析文献和为学术评价提供帮助是CSSCI的主要功能,其中以检索为其最基本的功能。正因为如此,CSSCI均无法代表对学术期刊过去质量的评价和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水平的定性。我们不能把对期刊过去的定量分析即“以文评刊”颠倒为对期刊未来发展状况的定性评价,更不能以“以刊评文”的简单做法对论文的水平进行直接评价。[8]129对此,历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会议纪要中都明确提出科学对待、谨慎使用CSSCI评价功能的意见。2009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更是向全国高校直接发出了《关于科学对待、合理使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倡议》,呼吁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正确认识CSSCI的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力戒简单以CSSCI数据作为评价指标。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意见》,要求各大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正确认识SCI、SSCI、A&HCI以及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期刊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片面做法,要求各单位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8]130

遗憾的是,教育界、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中的相当部分群体都错误地把CSSCI的评价功能绝对化甚至是唯一化,把是否进入CSSCI来源期刊当作办刊质量的核心指标,把CSSCI收录与否和量化指标当作论文质量评定的首要尺度,甚至把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直接与CSSCI来源期刊挂钩。[8]129也就是说,包括CSSCI在内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本身尽管仍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教育界、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等对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认知的片面性以及基于这一认知为基础制定、实施的以发文数量和发文期刊等级为主要导向的职称评审,学生毕业、奖学金评定,课题结题等政策带来的扩大化影响,是必须反思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鉴于上述因素,推动学术期刊真正回归本位,必须形成系统思维的理念和多方合作的联动力量,从顶层设计层面,通过改革与调整制度的方式构建起推动学术期刊正确定位的系统联动支持体系。学术期刊和主管主办单位,必须进一步认清学术期刊本质、明确学术期刊发展定位,到底是为引领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而办刊,还是为追求的进入核心期刊序列,为少数“高端”专家学者服务而办刊。这个定位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其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张力。教育界、学术界、科研管理部门等要明确自身职能,敢于担当,不能简单地用核心期刊作为评判研究人员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主要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以刊评文,以文定级,而是要联合其他力量,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同行评价机制,实行学术评价标准多元化融合,提高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标准:构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当今中国各项改革和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目标导向。学术期刊也不例外。从笔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目前学术期刊或出版主管部门和单位尚未制定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与之相关的主要是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通过法律或者条例、规章等方式对期刊管理进行约束和监督等,这与指标体系有着较大区别。现实中,由于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与学术评价指标比较趋同,大部分学术期刊或者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把核心期刊与高水平学术期刊进行高度关联,即把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视同为评价学术期刊的指标。这种行为并不科学,更不可取。因为,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十分注重影响因子、转载量等数据指标而对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性予以“回避”,这与学术期刊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是不匹配的。[5]124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是格调健康、政治导向正确、坚守好意识形态底线思维基础上的发展,而且能够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聚焦中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作出有思想穿透力和理论说服力的科学解答,[9]进而起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服务大局的作用,这是前提和基础。学术性再强、思想性再好、引用或转载率再高,一旦出现了政治导向问题,都将“一票否决”。

新时代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由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推动和制定,掌握主动权、裁量权和评判权,而不应“附属于”所谓的“核心期刊”。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元和可持续的概念,是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质量和印刷质量等的统一体,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1)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这是衡量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指标,或称之为“一票否决性”指标。即学术期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牢牢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上,敢于、勇于、善于批判与国家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点和言论等,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发好声音。(2)始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学术交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10]这既是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又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指标。(3)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实行科学的办刊模式。学术期刊高质量必须是在遵循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体系的基础上并采用正确的办刊模式,而并非通过互引同盟、强制引用、诱导性引用等方式提高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数据。(4)出版质量和印刷质量必须符合期刊出版有关规定和要求。当然,上述指标体系只是大方向的,更详细的指标标准应由新闻出版部门联合期刊界、学术界、教育界等部门进行多方全面论证予以确定。

(三)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引导、保障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定位是方向、标准是规范、机制是保障。按照内因决定质变的规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编校队伍的完善和综合水平的提升、学术期刊特色的培育与强化、办刊模式的创新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契合等才是真正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保障力。但是现实中,对于大部分学术期刊而言,经费不足、编校队伍素质与学术期刊发展不匹配、编校队伍不稳定、薪酬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困扰其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这些都削弱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动力、张力和韧力。学术期刊改革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学术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制定《出版物(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和计算方法》和修订《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学术期刊意识形态、编校质量、编辑人员专业能力,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和编校人员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诚然,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思想、推进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意识形态和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等的监管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在强化期刊社会效益考核、加大出版物编校质量审查力度和提高编辑人员专业能力要求的同时,必须同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制度和政策。目前来看,这是一个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和需要尽快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对此,建议从以下方面来推进:其一,进一步完善主管主办单位责任的制度体系。对于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提供场地、办刊经费、人员支持等责任,必须严格落实,而不是停留在文件的层面上。特别是对于人员的配备,应该按照《出版管理规定》的要求配备完善。其二,建立体现编辑行业特点并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薪酬体系。编辑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具有高知识性的特点,不但要掌握编辑、校对、选题策划、审稿、排版等专业业务知识,还要了解期刊所涉及领域,党的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与发展趋势等知识,具有业务知识专、涉及知识面广、敏感度高等特点。为此,编辑从业人员的薪酬结构不宜按照一般行业的模式进行设定,要体现出知识价值导向性的特点,以此形成对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的强大激励,并引导其转化为增强岗位忠诚度、提高工作执行力和业务综合技能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而形成提高学术期刊水平的智力支持和内在保障。其三,建立健全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成长发展提供多元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视野决定了学术期刊发展的高度、理念决定了发展的方向、知识的广度决定了发展的张力。同时,编辑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磨炼、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应在业务知识的扩展与提升、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增强、学历层次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方式等方面也要予以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四)规范评价:建立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主体的同行评议制度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学术期刊的功能异化都事实地与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存在无法割裂的关系,而其中的缘由很大程度在于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得到了有关行政权力部门的采信和学术界对学术评价的缺位或“无能为力”,导致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中地位的“不可替代”。鉴于此,推进学术期刊突破核心期刊的评价机制束缚,建立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主体的同行评议制度并推动其在学术评价中良性运行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其至少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评价主体——学术共同体。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演进实践及其结果证明,行政权力部门、评价机构和学术界是存在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担任学术评价主体的能力和条件,即以任何一方为评价主体的学术评价体系都难以保证学术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国,学术评价主体只能是具有专业性和自律性强的学术共同体,以此来平衡各部分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力量与行政、市场等之间的关系,维护学术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学术价值标准的客观性、学术评价程序的公平正义性和学术评价的权威性。[11](2)评价方法。重点是要根据不同学科门类,实行分类评价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框架,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增强同行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制定严格的回避制度和同行评价专家公示制度;保证同行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加强对评价专家的约束,逐步推行开放同行评议,防止同行评价专家滥用权力;完善评价专家学术诚信制度、问责制度和退出制度,规范评价专家的评价行为。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