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辨析与疏解

2021-11-29陈波先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封禅许慎周礼

陈波先

(豫章师范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引文是《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慎于《说文》中引用文献或证被训字字义,或明被训字读音。《说文》引文之研究,清代《说文》四大家在疏解字义时有所提及,但是专书研究《说文》引文,则有清代承培元的《说文引经证例》,近代马宗霍的《说文解字引经考》等。然而传世文献今可考者最早对《说文》引文进行多角度论述的著作却始自《通雅》。

《通雅》[1],明末方以智(1611-1671)著。方以智撰述《通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古今聚讼的训诂问题,故方氏在《通雅•自序》中说:“涵雅故,通古今……今以经史为概,遍览所及,辄为要删,古今聚讼为征,考而决之,期于通达,免徇拘鄙之误,又免为奇僻所惑。不揣愚琐,名曰《通雅》。”方氏对古今聚讼的训诂进行了辨析,其中就论及到《说文》的引文。方氏在《通雅》中对《说文》引文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辨析《说文》引文之误;二是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三是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四是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可以说,《通雅》开启了《说文》引文之研究。然而,在《说文》引文研究史上,却没有人提及方氏《通雅》,这是令人惋惜的。下文将揭示《通雅》对《说文》引文研究的先启之功。

一、《通雅》辨析《说文》引文之误

(一)辨析《说文》引文文字之误

方氏在《通雅》中辨析《说文》引文文字之误共有四例,其分析均可从,它们是:

(2)总曰朱……翘红曰缙。〇缙,亦赤,《说文》引《礼》有“缙缘”。按《礼》止有“縓缘”,二音相近,或即一字,未可知也[1]1141。(《通雅》卷三十七《衣服·采色》)

按:《说文·糸部》:“缙,帛赤色也。《春秋传》‘缙云氏’,《礼》有‘缙缘’。”[2]273方氏以为《说文》引文《礼》“缙缘”之“缙”为“縓”。马宗霍亦认为此引文《礼》为“縓缘”,他说:“‘縓缘’见于《仪礼·丧服传》《礼记·檀弓上》《礼记·间传》。”[4]758-759

(3)乌翅,干脯也;煦煅,即腵修也。〇《天官·庖人》注:“腒,干雉;䐹,干鱼;刑膴,䐑肉大脔。”而《腊人》“膴胖”注则曰:“鱼之反复。”可谓无定解矣。《说文》:“膴,无骨腊也。杨雄说:‘乌腊也。’《周礼》有膴、判。”①中华书局1963年大徐本《说文》:“杨雄说:‘鸟腊也。’”据此条的上下文分析,作“乌”为是,“乌”指干肉的色黑,李学勤主编的《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亦作“乌”。但查找其他文献时,无一例外作“鸟腊”,故著之。判即胖误也[1]1198。(《通雅》卷三十九《饮食》)

按:《说文》引的“《周礼》有膴、判”应出自《周礼·天官·腊人》。其文曰:“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膴胖之事。凡祭祀,共豆脯,荐脯、膴、胖,凡腊物。”郑玄注:“膴者,鱼之反复。”[5]105-106据此可知,《说文》“《周礼》有膴、判”之“判”本应作“胖”。

(4)马二百一十六匹为廏。〇徐锴曰:“《周礼》:‘为匹为乘,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一趣马。二皂为系,一驭夫。六系为廏,一仆夫。’凡二百一十六,应《乾》之策。《说文》一十四,误也。”《艺文类聚》曰:“马光景一匹长,故曰匹。”廏,俗作厩[1]1230。(《通雅》卷四十《算数》)

按:《说文·广部》:“廏,马舍也。《周礼》曰:‘马有二百十四匹为廏,廏有仆夫。’”[2]192《说文》之引文是许慎意引《周礼·夏官·校人》,其文为:“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三皂为系,系一驭夫。六系为厩,厩一仆夫。”郑玄注:“玄谓二耦为乘……自乘至廏,其数二百一十六匹。《易》‘《乾》为马’,此应《乾》之策也。”[5]859-860据此知“马二百一十六匹为厩”,方氏引徐锴之说指出《说文》引文“四”字讹,当为“六”字。

(二)辨析《说文》引文句读之误

《通雅》中仅一例,例为:

(5)以䆃为瑞禾者,误也。〇汉少府有䆃官,主䆃择米谷,唐因之。《志》作“䆃官”,从禾。《说文》:“䆃,瑞禾也。”引《封禅书》“䆃,一茎六穗”,故《字林》因之,误久矣。按相如《封禅书》“䆃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牺犹言牺牲之也,与䆃皆虚字,若以䆃为瑞禾,则何以对牺字乎?[1]1318(《通雅》卷四十四《植物·谷疏》)

按:《说文·禾部》:“䆃,禾也。从禾道声。司马相如曰:‘䆃,一茎六穗。’”[2]146此例方氏以为《说文》引文误,究其原因是许慎误读《封禅书》之句读。段玉裁亦认为《说文》“䆃”的引文有句读之误,《说文》“䆃”下段注曰:“《史》、《汉》《司马相如传·封禅文》曰:‘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䆃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获周余珍放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吕忱乃云:‘禾一茎六穗谓之䆃。’盖不读《封禅文》,而误断许书之句度矣。”[6]326-327段氏不认为是许慎误读《封禅书》之句读,而是吕忱误,与方氏之论相反。但是王念孙疏证《广雅·释草》“䆃,也”条却认为《字林》承《说文》之误[7],是也。

(三)辨析《说文》引文歧用之误

《说文》引文歧用之误是指《说文》引文没有证义或明音的作用。其例有:

(6)《说文》迭字。〇若“秩秩”三借,尚属疑词。“桃之夭夭”,作枖枖,又作。“赤舃几几”,作掔掔,又作己己,必有一误。“愉,薄也”,引“私觌,愉愉如也”,则已误以偷薄之偷作愉矣。引《书》曰:“来就惎惎。”音忌。此皆前人有者,不敢并,而义相通者,必分之,故往往冗列。其引误,或后传写误耳,不则与“夕惕若”同病,无疑矣[1]418。(《通雅》卷十《释诂·重言》)

按:此条方氏辨析《说文》引文歧用之误有三例:一是“桃之夭夭”两引证义;二是“赤舃几几”两引明音;三是误“私觌愉愉如也”之“愉”为“愉,薄也”之愉。现分别论证方氏之说。

“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其文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孔疏:“夭夭言桃之少。”[3]46-47《说文》两引“桃之夭夭”,但“夭夭”一作“枖枖”,一作“”。《说文·木部》:“枖,木少盛貌。从木夭声。《诗》曰:‘桃之枖枖。’”[2]118又《女部》:“,巧也。一曰女子笑皃。《诗》曰:‘桃之。’”[2]263许慎两引“桃之夭夭”证义,而义各不同,必有一误。《说文》“枖”下段注曰:“《诗》曰:‘桃之枖枖。’按《韵会》引《说文》从木夭声之下,不言引《诗》‘桃之枖枖’,而云‘通作夭’。引《诗》‘棘心夭夭’,至锴注‘棘心夭夭’始援‘厥草唯夭’,‘桃之夭夭’等语。是黄氏所据锴本作《诗》曰‘棘心夭夭’,明甚。枖从木夭会意,故称‘棘心夭夭’,说从木夭之意。”[6]249《说文》“”下段注认为“桃之”是形容女子笑貌[6]622,是,与《诗》之“桃之夭夭”义形容女子少壮美貌相通。段氏认为《说文》“枖”之引文为“棘心夭夭”,可佐证方氏“必有一误”说。

“赤舃几几”出自《诗·豳风·狼跋》,其文为“公孙硕肤,赤舃几几”[3]536。《说文》两引“赤舃几几”,但“几几”一作读若“掔掔”,一作读若“己己”,必有一误。《说文·手部》:“掔,固也。从手臤声。读若《诗》‘赤舃掔掔’。”[2]254又《己部》:“卺,谨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读若《诗》云‘赤舃己己’。”[2]309此两处引文皆为“读若”表音。几,上古见纽脂部;掔,上古溪纽真部;己,上古见纽之部。几、掔上古声通,见纽与溪纽同组;脂部与真部阴阳对转。几、己虽声纽相同,但韵部不可通转。据此可知,“卺”下所引“赤舃己己”无明音读之用。

《说文·心部》:“愉,薄也。从心俞声。《论语》曰:‘私觌,愉愉如也’。”[2]220今本《论语》亦作“愉愉”,何晏《集解》引郑玄曰:“愉愉,颜色和也。”[8]19《2说文》引“愉愉如也”之“愉”不为“薄”义,无证义之用,故方氏说“许慎‘误以偷薄之偷作愉’”。他以为“愉”当作“偷”,训为“薄”义②段玉裁认为铉本《说文》“愉”字有脱文,《说文解字注》“愉”字下曰:“此薄也当作薄乐也。转写夺乐字。谓浅薄之乐也。”段氏认为许慎引《论语》文证义为是:“《论语》曰:‘私觌,愉愉如也。’《乡党》篇文。觌者,儥之俗字。愉愉,《聘礼》作俞俞。《论语》郑注云:‘愉愉,容色和也。’正薄乐之义。”段氏此论,可备一说。。《说文解字引经考·引论语考》“愉”下也认为引文之“愉”不为“薄”义,而是假借之用,其文为:“盖古愉与偷通。《说文·女部》云:‘偷,巧黠也。’引申之亦有薄意,许以偷薄为本义,是亦引经说假借也。”[4]980

二、《通雅》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

部分《说文》引文的词义不易知晓,方氏对此引文中的词予以训释。其例有:

(9)鞁具,犹驾具也。〇鞁车,驾车也。䩪,鞁具也,又谓之。鞁通作。《说文》引《易》“牛乘马”。《国语》:“两鞁将绝。”犹今言双肚带也[1]1071。(《通雅》卷三十五《器用·戎器》)

(10)荏即苏也,亦呼为䓊。〇《说文》:“荏,桂苏。”而毛、郑以为戎菽,则《管子》之“胡豆”,非矣。菽,豆也;荏,苏也。徐曰:“荏白苏,桂荏紫苏。”《方言》:“关东、西谓之苏,或谓之荏,周郑间谓之公蕡,沅湘间谓之,小者谓之䖆葇。”郭璞曰:“公蕡音翡翠,今江东人呼荏为䓊,长沙呼野苏为,䖆葇,荲葇也。”按《说文》引《楚辞》“䓊萧”,此其通名乎?[1]1272(《通雅》卷四十二《植物·草》)

按:《说文·艸部》:“䓊,艸也。从艸吾声。《楚词》有‘䓊萧艸’。”[2]26许慎于通名释专名,被训字字义不明了。方氏认为《楚词》之“䓊”即荏,是。《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疏证“䓊”义,说同方氏。

三、《通雅》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

《说文》引文中使用的被训字只是同音假借字。对此假借现象,方氏指出了引文中假借字的本字。其例有:

(11)滥耳、滥口,皆谓滥说也。〇《史记·邹衍传》:“始也嚂耳。”《战国策》:“横人滥口利机。”《淮南》曰:“不嚂于辨。”相如:“虚词滥说。”嚂即谓滥也。《说文》引《论语》:“穷,斯滥矣。”㜮、滥、嚂可通[1]234。(《通雅》卷五《释诂·古隽》)

按:《说文·女部》:“㜮,过差也。从女监声。《论语》曰:‘小人穷,斯㜮矣。’”[2]264方氏引作“穷,斯滥矣”,又说“㜮”、“滥”可通,则是指明了《说文》引文之“㜮”是假借字,本字应为“滥”。《论语·卫灵公》:“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正作“滥”,何晏《集解》:“滥,溢也。”[8]310可资佐证引文之本字当为“滥”。

(12)载发,即载斾。〇《荀子》引作“载发”,《说文》引作“载坺”,以斾叶拨也③依文义,此“拨”字当误,应为“坺”字。。[1]339(《通雅》卷八《释诂·謰语》)

按:《说文·土部》:“坺,治也。一曰臿土谓之坺。《诗》曰:‘武王载坺。’”[2]286该引文出自《诗·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毛传:“旆,旗也。”[3]1459方氏指出《诗》之“载旆”,《说文》引作“载坺”,并进一步分析了“旆”、“拨(坺)”的语音关系,则是指明了“坺”、“旆”为音近假借。

(13)濌濌,重沓也。〇《孟子》以“沓沓”解“泄泄”,而《说文》引《诗》竟作“无然呭呭”。《荀子》“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注引《诗》“无然詍詍”。《尔雅》“洩洩”注引此《诗》。《集韵》亦作、。此非《诗》有别本,直是前人以意通之耳[1]387。(《通雅》卷十《释诂·重言》)

按:《说文·口部》:“呭,多言也。从口世声。《诗》曰:‘无然呭呭。’”[2]32方氏以为引文之“呭”为假借,本字当为“泄”,许慎以意通作“呭呭”。《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正作“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3]1145

(14)沛沛,犹㤄㤄也。〇升庵引《说文》引《白华》诗:“视我㤄㤄。”即迈迈。今按:《说文》无“白华”字,而《韩诗》亦作“视我㤄㤄”,或以为《逸诗》。然㤄与迈近。其寔迈迈隽永,状去去而不相顾也[1]395。(《通雅》卷十《释诂·重言》)

按:《说文·心部》:“㤄,恨怒也。从心巿声。《诗》曰:‘视我㤄㤄。’”[2]221方氏认为“㤄㤄”即为“迈迈”的原因是“㤄”与“迈”近。此近是为音近,“㤄”上古滂纽月部,“迈”上古明纽月部,滂纽明纽同组,故此二字可假借。《说文》“㤄”下段注曰:“《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毛传》曰:‘迈迈,不悦也。’《释文》云:‘《韩诗》及《说文》皆作。’《韩诗》云:‘意不悦好也。’许云:‘很怒也。’今《说文》作恨,似宜依很。迈者,㤄之假借。非有韩、许,则毛诗不可通矣。”[6]511是可佐证“㤄”、“迈”音近假借。

四、《通雅》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

方氏认为典籍中存在大量异文的原因是古人以己意引用前人著作,他说:

古人称引,略得其概,则以意摛辞。“予乘四载”,孔注、《尸子》《淮南》《说文》《史》《汉》各异。孔注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楯,山乘樏。”《尸子》:“泥行乘蕝。”《淮南子》注:“泽行乘蕝。”《说文》:“山行乘樏,泽行乘辀。”《史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蹈橇,山行乘桥。”桥音蕝。徐广曰:“桥一作輂。”《汉·沟洫志》:“泥行乘毳,山行则梮。”瑚琏之制,《明堂位》与《论语》《春秋正义》《左传》注异。《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论语》:“夏曰瑚,商曰琏。”《说文》作梿[1]11-12。(《通雅》卷首一《音义杂论·古书参差说》)

《说文》引文与文献原文亦存在异文的现象,《通雅》每沟通之。此例甚多,兹举三例分析如下:

(16)沇沇,犹原原也。〇沇沇,水流貌。《集韵》作渷,古作沿。……《文选》:“沇沇溶溶。”孟坚:“原原本本。”学问如水之源,木之本也。《孟子》“原原而来”,《说文》引作“謜謜”。姚孝宁说:“犹‘沿沿而来’。”[1]398(《通雅》卷十《释诂·重言》)

按:《说文·言部》:“謜,徐语也。从言原声。《孟子》曰:‘故謜謜而来。’”[2]51此例方氏指出《说文》引文原作“原原而来”。因此可使读者由“原原”义知晓“謜謜”义。方氏此说《说文解字注》印证之。《说文》“謜”字下段玉裁注:“《孟子》曰:‘故謜謜而来。’《万章篇》文。赵曰:‘如流水之与源通。’据此,謜本作源。源古作原。盖许引孟‘原原而来’证从原会意之旨,浅人加之言旁。”[6]91

(17)育子、穉子、胄子。〇《书考异》“教胄子”,《史记》作“教穉子”,《说文》作“育子”。[1]652(《通雅》卷十九《称谓》)

综上,《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论述,有利于对《说文》的释读,对《说文》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从《说文》引文的研究历史而言,方氏的论述早于清代学者,故《通雅》之《说文》引文研究是值得一提的。

猜你喜欢

封禅许慎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许慎德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游许慎文化园
“有”字词义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