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生动性的策略
2021-11-29□李娟
□李 娟
时政新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治生活中近期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因为时政新闻关系到社会群众对政治生活的正确理解,以及对相关政策、规定的科学解读,因此在内容上必须确保真实准确。新媒体是一种依靠高速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信息传播形态。它利用无线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以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为载体,为社会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技术的交互性、实时性及大容量,架起信息和服务“高速公路”,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时政新闻要有所突破和发展,必须从增强生动性与吸引力入手,调整自身报道模式,实现报道效果的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困境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表现出了特有的优越性,涵盖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能够根据观看人群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对民众进行新闻推送。这样的环境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遭遇洗牌,面临发展困境。
1.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导致电视时政新闻暴露弊端
观众在收看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时只能被动选择,体验感较差。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态,一方面民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进行收看;另一方面,各大媒体依托数字化管理,形成了用户标签,可以根据用户浏览数据、输入的关键词、在某个页面停留的时长等信息为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推荐。因此,对比之后,电视时政新闻的弊端显露无遗。
2.互动方式的转变导致观众对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下降
在媒体行业发展初期,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电视,群众以收看收听为主,不需要参与其中。但新媒体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拓展了信息获取渠道,增加了群众参与新闻报道的机会,随着点赞、评论、收藏等功能的兴起,人们习惯于参与时政新闻的互动;同时,新媒体运用了丰富的展现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视听盛宴,更加吸引群众的眼球。由此,群众阅读和观看新闻的习惯逐渐改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观众市场因此缩减。
3.运作模式的转变令电视时政新闻缺乏发展动力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体,起步比较早,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新闻制作模式。新技术冲击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运作模式,在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播速度、服务受众群体方面都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既定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在信息处理上落入俗套,传播相对滞后。
二、增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生动性的建议
1.以表达的贴近性增强生动性
要学习新媒体服务群众、增强群众体验的做法,树立服务社会群众的意识,站在群众的角度开展时政新闻报道,引发群众的收看兴趣。同时,学习新媒体的语言方式,在新闻表达上要接近平民化,想群众之所想,用群众的语言进行新闻表达。回顾2020年疫情期间,各地防疫宣传中产生了不少“土味”标语或口号,尽管十分通俗,但又不失幽默,利于群众记忆和接受,这也为电视时政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既通天线,又接地气,才有报道的生动性可言。
2.以新闻细节的丰富性和新闻案例的新颖性增强生动性
过去,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缺乏事例的说明和推导的过程,较难在观众心中引发共鸣。但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在公众平台发表看法,爆料、揭秘层出不穷,有真实的内容,也有失实的内容。电视时政新闻等主流媒介应发挥引领作用,以正视听。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需要挖掘细节、补充实例,以事实服人,用真人真事说话。因此,要多采用叙述性的语言,客观报道新闻本身,用展现新闻事件的细节、丰富故事情节的方式来向社会传达信息。
3.以后期制作的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
就增强生动性而言,后期制作十分重要。当前,群众对后期制作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也需要后期制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审美水平,制作出更新颖的时政新闻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重视技术的组合运用,画面编辑要体现视觉冲击力,声音编辑要重视与新闻内容的协调统一性,把新闻人物的情绪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要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如可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运用特效,增强生动性,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后期制作人员要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并多学习同行优秀作品,从优秀作品中获得新思路。
4.以新闻工作人员的创新素养增强生动性
新闻工作人员转变思路,发挥想象力,才能制作出更受欢迎的新闻报道。电视台要壮大队伍,吸引掌握新兴技术、具备新潮思维的年轻人加入新闻工作团队,让新闻报道更贴近年轻受众。针对现有的新闻工作人员队伍,需要以提高创新素养为核心,加强培训,为新闻工作者赋能,从而为提高新闻生动性提供智慧支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时政新闻的弊端显露,观众的关注度下降,市场核心竞争力减弱。但新媒体时代也为电视时政新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电视媒体工作者需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生动性,从而实现更好的节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