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艺术编导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021-11-29孙家波
□孙家波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艺术编导的工作任务相对有限,而且并不复杂。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的涌现,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传统媒体电视艺术编导而言,首先要做的便是承认并顺应时代的变化,尊重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改变。其次要寻求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满足当前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对传统媒体电视节目提出的新要求,积极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迎接挑战,赢得发展先机。
一、电视艺术编导工作创新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部分受众开始一边倒地倾向于网络媒体,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逐年降低。作为艺术编导,面对这种现象,如果想提高电视艺术节目收视率,就得在工作创新上有所突破。
1.增强艺术节目的文化底蕴
电视艺术节目编导工作主要是在大众面前展示完美的艺术作品,增强节目的艺术性、文化内涵与底蕴,使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造诣有所提高,在观看艺术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2.加强艺术节目与受众的互动
受众人群不仅仅是节目的观看者,电视台也要让观众成为节目的参与者。优秀的艺术节目能够使场内和场外的观众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帮助观众迅速融入艺术氛围中,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到艺术意境,从而提高观众对该艺术节目的认同感。
二、电视艺术编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1.艺术编导自身欠缺艺术素质
受融媒体的影响,很多艺术编导在改革创新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很多艺术编导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如有的艺术编导欠缺文化修养,有的缺少历史文化素养,有的政治素养的敏感度不足,这些直接影响艺术编导的综合素质。艺术编导人员要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准确把握艺术节目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目,满足受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现阶段很多艺术编导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轨,这部分编导人员重理论轻实践,只钻研艺术创作,忽视社会大众的需求。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忽视了艺术创作的贴近性,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剖析生活,导致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与观看者产生共鸣。尤其是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有的艺术编导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节目出现抄袭雷同、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情况,产生恶劣影响,直接影响艺术编导的创新。
2.改革创新中艺术编导的压力过大
融媒体时代到来后,受众群体不再是被动接收各种艺术形式的节目,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艺术节目,很多艺术节目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引起群众的热议。在这种网络冲击下,艺术编导承受了较大的创作压力,很多艺术节目和作品还没完整播出,就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被网民批得一文不值。编导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才能承受直面五湖四海网民的评判。随着艺术展现形式的革新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受众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媒体环境下,艺术编导要敢于迎难而上。
三、电视艺术编导艺术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1.明确了解电视艺术节目创作需求
艺术编导创作作品的时候,需要考虑作品本身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还是只符合部分人群对艺术的需求。只有具有正确的动机,才能创作出符合受众要求的艺术节目,将创新意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据受众的想法实时调整节目创作,最终让创作出来的艺术节目被受众认可。
2.反复推敲,重视艺术节目的编排
艺术节目创作的过程离不开艺术编导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艺术节目的编排中,艺术编导思维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节目的价值。编导要反复对节目的效果及社会效益进行斟酌、推敲,使节目要表达的内容符合节目主旨。
3.树立创新观念并形成良好工作习惯
节目需要推陈出新,有的编导习惯了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主观上不愿意创新。因此,艺术编导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为了有效避免思维定式的形成,艺术编导应该主动将创新变成一种工作习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集合多方意见与建议,真正凸显出艺术编导在节目创作、编排、播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赢得良好的口碑。
4.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寻求艺术创新的发力点
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唐宫夜宴》一夜爆红,14名女舞蹈演员身穿用海绵加大加粗的仿唐三彩假体服装,用医用脱脂棉球放入嘴中重建“唐代胖妞儿”,那一种“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唐代风韵,跃然眼前,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之风穿越时空横扫牛年天地。该节目单个视频几天之内就在微博播出超过1000万次,被人民日报微博等多家媒体转载点赞。这些优秀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优秀中华文化是艺术创作加工的重要来源,艺术编导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寻求艺术创新的发力点,坚定走出中国艺术道路。
四、结语
在媒体改革的新形势下,电视艺术编导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创新势在必行。改革才会激发电视艺术编导创作热情。作为电视艺术编导,应当直面挑战,以积极行动迎接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