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舆论导向做好教育新闻报道
2021-11-29□王蓉
□王 蓉
舆论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教育新闻报道需要舆论的参与,但要做到正确把控舆论导向,让舆论这把双刃剑在教育领域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这样舆论才能够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推动教育政策方针的执行。新闻报道尤其是教育新闻报道不能躲着社会舆论,而要积极引导舆论,让舆论来监督教育的改革,让舆论来推动教育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及实用性。这样的舆论把控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育新闻报道更有价值和深度。
一、教育报道要把握舆论导向
教育是强国之本,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积蓄人才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民众的关注,教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及新闻观,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让社会舆论成为监督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教育新闻报道才具有推动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新闻报道不同于其他的新闻报道,其本身具有十分强烈的政策性,教育作为强国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各种相关会议、政策及文件很多,一旦报道不实或者报道与会议、政策及文件内容不符,就会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舆论浪潮。因此教育新闻报道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基调,要研究和了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针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角度及深度,不仅要报道相关地区一年的教育工作方向和思路,还要宣传相关政策及教育成就、关注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写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报道。
二、充分发挥教育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教育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教育领域大的改革,还要关注受众身边的细微变化,在突出正面报道的同时还需要强化新闻报道本身的舆论监督作用。
一直以来,教育领域受到的关注度很高,改革创新多,成就也十分明显。对这一点,教育新闻报道不能忽视,要积极去赞美和讴歌教育方面的改革创新及所取得的成就,要给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有助于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对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育领域也并非完全是一片净土,教育领域也存在着贪污腐败、消极不作为等情况,这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教育新闻报道的时候也要敢于针砭时弊,让新闻报道成为舆论监督利剑。这对推动教育改革、净化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报道应在摸清教育政策、了解教育方针之后,找到教育存在的问题,顺着问题找到根源,进行准确客观的报道,通过有力的报道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教育问题往往跟社会问题有紧密的联系,教育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三、教育新闻要提高丰富性、实用性
新闻本身就是舆论的一种反映,而教育新闻除了要有指导价值之外,还需要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教育新闻报道终归还是新闻,新闻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能够增强新闻本身的宣传作用。
对教育新闻而言,教育工作者、学生及社会人士愿意去阅读,其本身的内容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让人看得进去的新闻才能对受众有所启发。教育新闻本身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革新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提高报道的实用性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闻报道内容要全面细致,教育新闻记者要深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群体中,真正去观察和了解,让教育新闻报道有深度,使问题得到解决,使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把握好舆论的方向,让舆论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利器,而不是阻碍。在报道形式上应该多元化,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四、教育新闻报道要把握好度,讲方法讲策略才能把控好舆论
新闻报道要讲究“四度”,即角度、深度、力度及速度。以速度为例,速度指的就是时效性,需要记者注重时效,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尺,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新闻发生时要用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对重大事件迅速发声、对突发事件及时反应,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教育本身就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更需要处理好正面宣传及舆论监督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主要和次要的关系。把握好“度”,就是把握好教育新闻宣传的尺度,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不隐瞒、不夸大、不歪曲,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就要求教育新闻报道不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背离,不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相冲突,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只有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让教育新闻报道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力量。
五、结语
教育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门类,其本身跟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新闻报道更需要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对教育的舆论监督作用,注重内容的可读性,提高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