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方法

2021-11-29□冯

记者摇篮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受众时代

□冯 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及综合职业素养,积极转型。

一、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

广播电视新闻的公信力特质是自媒体难以企及的。广播电视媒体应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稳固受众,开拓新领域。

一是深耕细作。

新闻采编工作要坚守“内容为王”,树立媒体融合发展理念,为受众呈现权威性强的内容。以“两微一端一抖”为主要传播形态的新闻资讯,带有碎片化、浅表化的特点,符合现代受众快餐式的资讯获取习惯。

对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要打造差异化内容,提供有影响、有深度的新闻产品,同时,可借鉴马克思新闻观中“报刊的有机运动”思维,推出系列报道,为受众提供最真实的新闻产品。

二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纵观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产品,迎合猎奇心理的产品比比皆是,作为有官方背景的专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一定要同庸俗新闻划清界限,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生产具有新闻价值、导向正确的新闻产品。

三是让创意持续迸发。

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不断推进,持续生产精品佳作。要让创意持续迸发,就需要在机制上创新,探索合作众包的共享模式,实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不断创造融合传播的新高度。

四是确保导向正确。

不管技术、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主流媒体都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全媒体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唱响主流声音,理直气壮同时又理直气和地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二、强化亲民互动

媒体融合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用语,要让大多数观众都能接受。

在新闻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生硬的表现形式,积极融合时代特色,充分实现与观众的平等交流、互动交流,进而整体提升新闻质量,提升新闻的关注度。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现受众最关心的最新热点话题,以展开采编活动,将竞争对手作为成就我们的“另一只手”。要畅通受众反馈渠道,运用微信、微博、QQ群、电话、调查问卷等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受众诉求,通过新媒体做好新闻的及时解读,为受众提供更具时效性的贴心报道。

三、采用新技术打造媒体矩阵

当融合与交流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时,媒体发展也无一例外地经历着这一历史进程。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都成为社会传播体系中的一分子,媒体与媒体间的互联、组合实现了媒介资源的再配置,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为实现某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和平台,努力迎合着人们获取信息时的不同口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因为哪个群体而停止奔腾,故步自封的结果只会是在无声无息中被时代抛弃,虽然要秉持专业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但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需要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格局变迁,及时调整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新媒体平台传播规律,利用新兴媒介借势而上,更新发展观念,实现角色转换,提高为受众群体服务的意识,顺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者的新要求。通过借助新媒体优势,积极进行“两微一端一抖”的实践探索,打造融媒体矩阵,提高传播力、影响力,为广播电视产品导流,获取最大化收益,提高传播效果。

四、加强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素养

新闻采编工作者的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素养、文化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

1.语言文字素养

语言文字素养体现在编辑记者对汉语言的深厚积累及精准使用上,就是要规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掌握最新知识。

2.文化素养

编辑记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新闻产品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受众的体验,所以,创新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3.职业道德素养

编辑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编撰稿件传播信息,所以要求其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纪律,确保编撰稿件的质量,让工作落到实处,最大程度减少失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转变思维模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提升新闻质量,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力,更加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学习提升。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胸怀全局,体察民情,培养强烈的宏观意识,围绕大局,围绕中心,围绕使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受众时代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