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探讨

2021-11-29吉海霞

记者摇篮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图书互联网+智慧

□吉海霞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是为了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加充实的知识与丰富的信息。互联网时代,需要通过“互联网+”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更加完善。

一、“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意义

1.体现智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纸质资料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变成数字化资料,存储于虚拟图书馆内,再通过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这就需要围绕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运用,从而带动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高效运转。同时,通过“互联网+”与用户进行连接,使高校图书馆与用户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从而使用户信息获取与知识交流的需求得到满足。

2.重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

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崭新的服务理念。在“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库的支持下,信息数字化服务更加丰富,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系统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兴趣,使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各类运行数据、读者文献的智能分析,可以有效建立智慧化信息空间,对服务系统进行重构,使资源、服务、技术、读者实现融合。通过对业务服务、数据的智慧化改造,使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智慧化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窗口,提供学科服务、统一检索、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服务,优化了高校图书馆业务,并增强了图书馆数据的服务和应用能力。

3.移动服务完备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可使用户更便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伴随移动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智能设备的大量应用,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得到了推进,满足了用户24小时使用的需求。依托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使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信息进行移动浏览与阅读。

4.智能化推送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加快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可使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更加节约化、人性化,跳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为用户营造出更加舒适的阅读空间。通过“互联网+”对数据的融合分析,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一个有思维的整体,按照用户的需求、喜好及认知等数据,智能化地为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未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未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图书馆纸质资源中,文学类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最高在72.7%左右,而其他类型的图书资源利用率均小于50%,一些专业性的图书资源利用率甚至只在15%左右,数字化资源整体的利用率也小于40%。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无论数字化还是纸质类资源因为共享性的不足,利用效率都明显过低,这就使图书资源被严重浪费。

2.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足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而目前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后勤人员转岗从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这类群体对新技术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都不强,这就使得一些深层次、高技术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3.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小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仅服务于校内教职员工与在校学生,校外人员很少能够享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这就使高校图书馆无法真正意义实现“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服务范围十分有限。

4.新技术发展较快,服务内容落后

高校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参考咨询服务、图书借阅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及个性化服务等,但以上这些服务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检索方式单一、服务主动性不足、缺少个性化的资源、无法保证用户的满意度等。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创建了公众号、微信群等“互联网+”的服务载体,但还是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使得对用户的服务不够深入。

三、创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有效措施

1.增强用户隐私保护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平板、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虽然使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更加便利,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用户实现交互,从而对用户的工作与学习进行渗透,再通过云计算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这样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大数据与云计算对用户数据的收集越来越多,但同时也使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如果想使“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真正被用户所接受,就必须先解决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笔者建议,在用户进行网络阅读时,应当通过密码进行登录,在用户结束阅读后,再将用户的登录记录与浏览记录进行注销,从而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同时,在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应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对用户信息与数据都应进行加密处理与安全防护,从而避免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2.创建学科专业数据信息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可使学科专业教职人员通过互联网创建学科专业性的数据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科专业教职人员共同对学科专业数据进行管理,面对在校学生不断扩大的需求,各学科专业应得到一定的修改权限,由各学科带头人进行修改,使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专业数据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满足在校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科专业的专题跟踪与情报推送等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专题咨询,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源与参考资料直接推送到学生面前。

3.增强数字信息化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广大用户查阅资料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用户的数字信息化图书阅读与查阅资料、文献等的次数已经大幅超越了对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与查阅资料、文献的使用,目前广大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进行智慧阅读与资料查询已经成为主要方式。在这一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就必须加大对数字信息化服务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数字信息化服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开发手机APP、掌上图书馆、在线阅读等服务;也可推出纸质图书查询、预约、续借等线下与线上联合服务;还可以对有声读物、多媒体播放进行推广,使用户可以用耳朵进行“阅读”,视力得到保护。

4.创建“图书馆+”服务模式

互联网技术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并创建一个“图书馆+”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及总结,从而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智慧、便捷、有序。例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专有的ID与卡片等,使用户的存储、借阅、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实现自助。这样不仅可以使用户安全、有效地利用好图书、资料、信息,同时还可以及时保存相关信息,最终为用户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合,使高校图书馆向着“智慧服务”模式发展,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形态。“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用户、工作人员、智能设备协作,发挥图书馆传统优势,使用户的多元化阅读、查询需求得到满足。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应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建设,使高校图书馆实现整体智慧化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建设应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实现引领驱动发展、创新学科服务。通过学科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的提升,承担起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图书互联网+智慧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