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记者做好新闻工作的策略
2021-11-29李婷婷
□李婷婷
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方式及途径比传统媒体更广。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的收视需求能够从多元角度得到满足。新媒体时代下,要求记者新闻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新媒体时代下记者新闻工作的问题
1.缺乏时效性
随着我国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的作用也越发凸显出来,各种媒体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某个层面上来说,谁可保障传播的速度,谁就能处在领先地位,甚至是产生主导作用。
如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新闻时效性主要指的是新闻记者迅速采访及报道新闻事件,快速地还原整个事件,并传播给受众,使受众群体快速获知新闻信息。而若想保障新闻传播具备时效性,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采用新型的采访设备,并迅速到达现场,在设备的辅助下,准确报道好新闻事件。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传统媒体采访设备更新较慢,限制了记者采访工作的高效开展,影响了新闻时效性。
2.信息质量待加强
对新闻记者而言,以何种方式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提取出关键内容以及以何种方式确保信息内容准确性,应作为新闻采访工作的关键,需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务必寻找和事件存在关联关系的重要人物。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可通过网络寻找人物的背景信息,为新闻采访及报道做好准备。
目前,新闻记者获知背景信息的途径通常为互联网,虽然比较快捷,但网络信息比较复杂,记者在进行关键词检索时,获得的信息并非绝对准确真实,信息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审核信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会加大记者的日常工作量。
3.职业素质待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记者的工作水平、态度及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发严格。新闻传播的过程不可脱离新型的传播设备,新闻记者要切实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在采访期间合理运用各种设备。
然而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个别新闻记者的素质及能力还有待提高,未能做到熟练掌握各种设备,工作停滞不前,难以保障工作质量。
二、新媒体时代记者开展新闻工作的策略
1.将新闻真实性放在首位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件发生后,各种报道非常多,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障,使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容易被谣言所掩盖。在传播过程中,碎片化的新闻信息会让受众难以掌握新闻全貌。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新闻记者务必认真查找网络信息的源头,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掌握新闻六要素。
除此之外,媒体要规范实施新闻信息审核流程,构建完善的新闻信息审核体系,为受众群体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2.增强内容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下,一些媒体为提高新闻传播速度,未能保障信息内容的深度、温度及质量。当前人们越发习惯于进行快餐式的新闻阅读,但碎片化信息片面性描述新闻事件,不利于受众了解事件的真相。
所以,对新闻记者而言,务必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信息内容的深度及质量,揭示真相,使新闻内容更生动、立体,为受众群体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拓展信息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新闻信息获知方式变得愈发丰富,所以对新闻记者而言,务必开阔自身的视野,进一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与方式。
记者要能够科学运用社会公众青睐的社交媒体,获得综合性的新闻信息。
热点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往往是大众讨论话题的重要平台。美国人安东尼·梅菲尔德2007年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中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用户可以广泛参与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制作、传播内容,与他人交流、对话。
如今,很多人利用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媒体阐述自身的想法,所以新闻记者需重视社交媒体。
此外,新闻记者也可从社交媒体上学习流行用语,确保新闻内容更“接地气”,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4.创新新闻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应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多采集音频和视频信息,增强新闻画面感和生动性,满足受众群体的观赏需求。记者应科学设置新闻节目板块,针对受众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素材。在制作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善于融入热点信息。
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主动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夯实理论基础,合理划分新闻类型,进行专题报道,确保新闻具备针对性,提高受众群体对新闻报道的总体满意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下,需把准时代发展脉搏,确保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受众的各项要求。新闻记者应提高对信息的敏锐度,具有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及创新意识,深挖信息价值,体现节目特点,把控节目节奏,在保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丰富新闻内容,创新新闻形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新闻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