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的编辑活动及编辑思想
2021-11-29付冬生
付冬生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少年儿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团体。周恩来曾说“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的一支小生力军”,要通过“戏剧、音乐和各种社会活动,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组织起来”[1]。抗战期间,被誉为“中国儿童界三大明星(新安旅行团、政治部孩子剧团、私立育才学校)”[2]之一的孩子剧团肩负抗战使命,成为中共开展革命宣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学界更多关注孩子剧团的文艺成就,罕有研究其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以“抗战救国和联合抗敌”等为主基调,编辑《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儿童副刊》《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抗战儿童》等书籍报刊,不仅在沦陷区影响巨大,也有力促进了国统区儿童报刊书籍的发展,对当时全国儿童书刊的繁荣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五年间,孩子剧团“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抗战第一,团结至上”“反对独裁,联合抗日”的编辑思想凸显战时倾向和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孩子剧团编辑报刊的许多独到见解和编辑思想,对指导当前编辑工作仍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孩子剧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儿童武装力量”
“八一三”事变后,“吴新稼等十二个孩子在难民收容所里结合了起来,决定在难民所里开始讲演,贴壁报,演剧等宣传工作”[3]。1937年9月3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一支由少年儿童组成,以文艺为主要斗争武器的宣传队伍——孩子剧团成立。剧团成立一个半月内,“演出的次数超过四十次以上”[4],这是抗战时期上海的第一个儿童抗日救亡团体。上海沦陷后,孩子剧团辗转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9个省市,通过戏剧演出、编辑书刊等方式宣传抗战。时任南方局领导的周恩来用“救国、革命、创造”[5]勉励;军事委员会三厅郭沫若厅长称其“尽可以成为一部抗战的侧面史”[6];茅盾亲自探望,肯定其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7]。1942年9月,孩子剧团宣告解散。孩子剧团五年间行程两万多里,演出了“30部戏剧”达“500场之多”,唱了“80首抗战歌曲”[8], 除了用戏剧歌咏为武器动员少年儿童参战外,孩子剧团还编辑出版报纸杂志宣传抗战,效果明显且贡献卓越。
二、孩子剧团的编辑活动
抗战期间,“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9]。孩子剧团在坚持戏剧歌咏等传统抗战宣传样态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把报纸书籍刊物等现代传播媒介作为政治宣传和动员民众的有力工具,结合战时形势和自身优势,顺应时代潮流,出版书籍、创办刊物和编辑报纸,以扩大抗战宣传的效果。
1938年1月,因孩子剧团在武汉抗战宣传效果明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及武汉主流媒体的关注。其中,《新华日报》以《大时代的孩子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为题,登载《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孩子剧团宣言》《孩子剧团团歌》等文章,连续三天报道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的苦难经历。“《新华日报》副刊还连续三天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的5篇记叙文和孩子剧团的宣言等。”[10]36为鼓舞全民族的抗战斗志,进一步扩大自身宣传,在汉口大路书店编辑、作家宋云彬的帮助下,孩子剧团编辑并出版《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一书。汉口大路书店还收集“《新华日报》上刊载的文章和其他一些文章和题字、图片等”[10]36编辑成书,定名《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一书介绍了剧团成立及转移过程,对号召少年参加抗战起到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许多青少年在看了这本书后,离开家庭积极参加了抗战工作。”[11]67-68该书印刷精美、内容翔实,在国统区严峻的环境下一次性印刷三四千册,并发行一空,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也是最早出版关于孩子剧团自传的书籍,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此外,孩子剧团还编辑《抗战儿童》《儿童副刊》和《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1938年1月田汉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其子田海南担任记者并负责编辑《抗战日报》的《抗战儿童》周刊,郭沫若题写刊名。1938年4月10日,田海南在长沙成立儿童剧团,后在郭沫若的努力下与孩子剧团合并。《抗战儿童》周刊也是长沙儿童剧团与孩子剧团合并前编辑的有影响力的报刊。田海南回忆:“我便利用《抗战儿童》这块阵地积极地筹划起来。”[12]《抗战儿童》周刊登载《儿童剧团注意事项》《剧团动态》《团员征集令》《长沙儿童剧团联合公演倡议书》和剧本《中华儿童血》等,受到当地少年儿童的欢迎。《抗战儿童》周刊坚持“团结至上,抗战第一”的编辑思想,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抗战儿童》周刊成为发动长沙少年儿童参加抗日活动的一面旗帜。
1938年8月,孩子剧团转移至湖南衡山。当时,衡山办有《湖南通俗日报》《青白报》和《衡山日报》三种报纸。其中,进步文人孙伏园主办的《湖南通俗日报》影响最大。在孙的要求下孩子剧团负责编辑《儿童副刊》。《儿童副刊》占《湖南通俗日报》四分之一版面,每周出版一次。后主编陈模“因离开衡山而停刊”[11]68,《儿童副刊》出版六期后停刊。据编辑、团员张浣清回忆:“除了我们自己写稿外,也发表本县少年的稿件。”[13]期间,孩子剧团还积极与《青白报》《衡山日报》联系,商定每周各出版一期《儿童副刊》。因《儿童副刊》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鼓动性,在衡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成为湖南最出色的抗战副刊之一,而且成为《湖南通俗日报》《青白报》和《衡山日报》不可或缺的正刊补充。在衡山,孩子剧团还开展了系列壁报编辑工作。孩子剧团要求每个小组、每两个星期出版一次壁报。长期的壁报出版和报纸副刊编辑实践,让孩子剧团的编辑水平得以提高。
1939年9月3日,为庆祝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剧团编辑出版《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特刊还收录了蔡去非指导员和吴新稼团长撰写的《孩子剧团二周年纪念歌》。据主编陈模回忆:“团里除搞纪念活动外,让我编一本《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11]68当时,孩子剧团住在重庆金刚坡下,因出版条件简陋,团员们亲自刻蜡版并油印。《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的宗旨旗帜鲜明——宣传抗战、服务抗战,特刊特办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是一本重要史料。
1940年春,又一本重要刊物《抗战儿童》在重庆创办,孩子剧团成员陈模、吴克强担任主编。郭沫若应邀题写刊名。为办好《抗战儿童》,陈模专程向儿童报刊专家戴白桃、何公超请教,在其指导下确定刊物栏目为“时事图解”“历史讲话”“卫生知识”“工作经验”和“儿童消息”等。《抗战儿童》月刊每期刊登散文、语言、童话、小剧本、游戏等题材的文章,搭配合理,民间性、趣味性和儿童性特色凸显。在郭沫若的支持下,编辑部还向全国儿童团体征稿。为保障刊物质量,编辑还邀请特约撰稿人撰稿,邀请山人撰写《中国历史讲话》、丁月秋写《卫生常识》、冯玉祥撰写儿童诗、戈宝权和张企程翻译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何公超写寓言故事。郭沫若也时常为杂志写稿,据陈模回忆:“我先去找郭沫若先生。他听说我们要办杂志,非常高兴,连说‘好事,好事’,讲了文章要通俗、短小、有知识性、文学性。我请他为刊名题字,他拿起毛笔,写两个‘抗战儿童’,笑着对我说:‘你挑选一个吧!’我挑选了一个。要他为我们经常写稿子,他也答应了。不久他就写了一首歌词《我们向前走》;还写了一首儿童诗《大人物与小朋友》,都在四期发表了。”[14]《抗战儿童》月刊还出版特刊《儿童号献机特辑》,专门报道重庆儿童献机活动,反响强烈。此外,大后方抗战儿童团体活动、抗日儿童歌曲、儿童话剧剧本,以及国外小朋友二百余封给孩子剧团的信发表在《抗战儿童》月刊上,这对大后方抗战活动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也使《抗战儿童》月刊成为大后方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因送审稿及财力困难,《抗战儿童》月刊面临停刊危险,几经努力,最后与《儿童月刊》合并出版,刊名仍用《儿童月刊》,吴克强负责编辑工作,正中书局负责征稿和发行。合并后的《儿童月刊》出版了两期,因发行量少,正中书局无意再经办发行,改为孩子剧团独立发行。1943年10月,《儿童月刊》再次面临经济困难,办刊异常艰难。主编吴克强向郭沫若寻求帮助,郭沫若说:“你们到北碚去放电影怎么样?”我说:“好。”郭先生随即亲手写了两封介绍信,一封给苏联亚洲影片公司苏秘书,通过他借到两部电影拷贝《丹娘》和《保卫斯大林格勒》;另一封给北碚管理局卢子英局长,请他们同意在北碚放电影,为《儿童月刊》募捐[15]。1944年春,在社长曹孟君和重庆市市长夫人倪裴君的帮助下,《儿童月刊》获得部分办刊经费,1944年8月更名为《儿童世界》,出版十二期后停刊。在办刊的过程中,孩子剧团团员学会了组稿、编辑、画版式、拣字和排字等技术,甚至学会了如何对付国民党杂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除了出版刊物、报纸外,孩子剧团还利用“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平台,每周出版一期《重庆市儿童星期座谈会通讯》。该通讯刊登了大量抗日儿童团体的工作报道,这些工作报道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宣传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是孩子剧团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战儿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对推动大后方儿童抗日工作起了良好的作用[11]67。借助《重庆市儿童星期座谈会通讯》的有效传播,孩子剧团扩大了少年儿童抗日团体的宣传力量。由此证明,“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及《重庆市儿童星期座谈会通讯》是发动儿童联合抗日的一种好形式,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抗战意识,组织开展抗战救亡宣传活动都具有积极意义。于是,以孩子剧团为核心的各儿童团体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日救亡政治宣传工作,孩子剧团成为“‘小鬼’的核心”[16]。
三、孩子剧团的编辑思想
现代传播媒介为孩子剧团的编辑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孩子剧团创造性地将现代传播技术与传统的宣传方式融合,借助报刊书籍等媒介反映抗战,宣传革命者的政治意图,也推动受众的接受认知和理解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17]。五年间,孩子剧团制定的“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抗战第一,团结至上”“反对独裁,联合抗日”编辑思想,不仅与时俱进,还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是在上海、武汉时期,“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成为孩子剧团的编辑思想。抗战期间,“大人救国,小孩也要救国”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共同心声。孩子剧团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出版自传、纪念刊和书籍等,利用报刊书籍传播渠道快、发行范围广等优势包装和宣扬自我,确立了“集中精力,宣扬自我”的编辑思想,集中体现在《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一书中。该书由汉口大路出版社出版,包含《孩子剧团宣言》《孩子剧团团歌》《孩子剧团公约》《孩子剧团的组成及经过》《团员小史》《团员日记》,以及媒体采访和郭沫若、茅盾、冯玉祥等社会与文化界名人题词。其编辑思想的确立不仅赢得广大少年儿童的支持与拥护,也赢得了稳定的核心读者群,对促进少年儿童抗战文艺团体联合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在衡山、长沙时期,“团结至上,抗战第一”成为孩子剧团的编辑思想。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刊发《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8年,孩子剧团来到衡山负责编辑《儿童副刊》,在抗战形势和民族价值理念影响下,剧团围绕“抗战救国”主基调及时调整了编辑策略和编辑方针,明确“团结一致,抗战第一”的编辑思想,有针对性地编辑《儿童副刊》。《儿童副刊》刊发的文章因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和富于哲理而受到读者欢迎,并经常为外国通讯社所转载,这在当时报刊中少有。《儿童副刊》也日渐成为正刊的补充。此外,孩子剧团在编辑《儿童副刊》时主要围绕“团结抗战”主题展开宣传,并利用副刊的影响力宣传联合抗战思想。随着刊物发行数量、趣味性和时政穿透力的影响与日俱增,该刊成为抗战大后方发行量大、战斗力强的儿童刊物之一。期间,周恩来、郭沫若等亲自参与指导孩子剧团办报办刊并撰稿,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进了孩子剧团编辑思想的形成和转变。编辑陈模不仅长期领导孩子剧团办刊,还亲笔主政,编辑刊物和报纸,撰写数万字的稿件,这在艰苦卓绝的严酷环境下实属不易。孩子剧团编辑非常注重办报质量和办报理念,重视与读者互动,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核心读者群。细究起来,孩子剧团在编辑报纸和刊物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动态编辑思想,这对今天报刊的传承和创新仍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剧团成立两周年之际,孩子剧团编辑《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对剧团开展的抗战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扩大自身宣传,这也是国内最早出版的以少年儿童抗战自传为名的宣传书籍。
三是在重庆时期,“反对独裁,联合抗日”成为孩子剧团的编辑思想。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实施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针对国统区的艰难环境和实际情况,“反对独裁”和调动更多少年儿童“联合抗日”成为剧团这一时期的主要编辑思想。为践行这一思想,孩子剧团在重庆创办《抗战儿童》月刊。月刊向国内几十个抗日儿童团体提供抗战歌曲、剧本及《孩剧通讯》等,刊登联合抗日和反对国民党当局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的社评文章。这些文章对抗战形势分析和判断客观,见解深刻且渗透着正义的力量,因此《抗战儿童》月刊得到周恩来、郭沫若及大后方儿童的认可,甚至得到中共文化界编辑如茅盾等同仁的关心。因洞悉抗战局势,直面现实问题,探讨联合抗战,《抗战儿童》月刊在大后方备受儿童关注,成为号召少年儿童投入抗战的号角,孩子剧团日渐成为大后方少年儿童抗日团体的核心。
孩子剧团在办刊中坚持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和宗旨,精心策划组稿,设计排版和印刷发行,起到了成人编辑无法替代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团结了一大批少年儿童抗战文艺团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孩子剧团自身努力密不可分。孩子剧团编辑的报刊、书籍和通讯等成为少年儿童抗战宣传的一块主阵地。通过书刊、报纸等图文互现的方式,丰富了抗战宣传的形式与内容。孩子剧团创办的刊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宣传,对陪都重庆及全国儿童书刊的繁荣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孩子剧团不同时期的编辑思想也反映了抗战的历史进程,用郭沫若的话说,即“尽可以成为一部抗战的侧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