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泄泻病名的演变

2021-11-29王彩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谷内经痢疾

杨 丽,王彩霞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沈阳 110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泄泻又称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腹泻为主症者。一般以大便稀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势急者称为“泻”,合称为“泄泻”。从简帛文字开始,就有泄泻病的记载,其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病名有:泄、泻、溏、利、痢、肠垢、肠澼、肠僻、注下、遗屎、遗矢、遗粪等。

1 “泄”与“利”的名称并存

1.1 殷商甲骨文中的“腹不安”包括泄泻

殷商甲骨文在卜辞篇内有“腹不安”之病,有学者认为,这一病证包括了腹胀、泄泻、腹痛等症状:“酉卜,争,贞王腹不安亡延” ,意思是酉日问卜,希望贞王的“腹不安”不要继续拖延下去了,此处的腹不安包括了消化不良、腹胀、泄泻、腹痛等腹部症状[1]。

1.2 马王堆汉墓中出现“泄”与“溏”

马王堆汉墓秦简中有关于泄泻的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言“足厥阴脉:循大指间……溏洩恒出,死”[2]200-205。《阴阳十一脉灸经》言 “足泰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溏洩,死”[2]246-249,论述了“溏”与“泄”分别属于肝经和胃经的病证,其结果为“死”,即预后不良,推断此处的泄泻应指泄泻的重症。

1.3 《内经》中以诸泄命名为主

《内经》中出现与泄泻相关的病名较多:泄、飧泄、疟泄、溏泄、濡泄、鹜溏、泄利、洞泄、注泄、肠澼、注下、后泄等,以诸泄命名为主,并且根据病因、大便性状等的不同冠以其他修饰词。

飧泄:《内经》中对于飧泄的症状并没有描述,根据《说文解字》中飧的解释:“飧,晡也,从夕食”[3]247。推断飧泄应该与饮食有关。《黄帝内经太素·顺养》解释为:“飧,音孙,谓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饭也。冷气不下,故多胀。肠中冷而气转,故肠鸣也”[4]2。飧泄泻下的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像以水和饭的状态,王冰亦言:“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5]9(《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飧泄即为完谷不化的泄泻。

洞泄:《说文解字》中“洞”的解释为:“疾流也,从水同聲”[3]552,“洞”是水流急的意思。《黄帝内经太素·调阴阳》:“洞,大贡反,疾流也”[4]73。也将洞解释为水流急。因此洞泄是指泻下急剧的暴泻。

濡泄:“濡”本身有湿的意思,《韩非子》:“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6]。此处的濡衣是指湿的衣服。《内经》中的“濡”字也有湿的含义:“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7]69(《素问·痹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胜则濡泄”[7]139以上两处的濡均为潮湿的意思,因此可推之濡泄是指湿邪引起的泄泻。

溏泄:溏字有不凝结、半流动像泥浆一样的意思,是指大便稀薄。笔者认为,《内经》中的溏泄应该是泛指泄泻,是泄泻一词出现之前最接近泄泻的总称。

肠澼:杨上善对“肠澼”的解释:“澼,音僻,泄脓血也”《黄帝内经太素·调阴阳》[4]73,肠澼即为便脓血,相当于后世的“痢”。

1.4 《伤寒论》中将泄泻称为“下利”

《伤寒论》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六经病中均有下利,太阴病的主证为下利:“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8]85(《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此处的下利即为泄泻。其他经病亦可出现下利:“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8]91(《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利”可以指大便也可以指小便,而“下利”通常是言大便。

2 “泄”“利”“痢”同现

《内经》《伤寒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泄”与“利”作为泄泻的名称共同存在,之后又发展出“痢”这一病名,但是这一时期的“痢”并不是专指“痢疾”,而是与“利”相通,既包括泄泻亦包括痢疾,此时的“泄”“利”“痢”并无差别。

2.1 《难经》之“五泄”

《难经》以“泄”命名,并将其归纳为“五泄”。《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9],按脏腑分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与大瘕泄,其中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为普通泄泻,而大瘕泄相当于现代的痢疾。

2.2 《脉经》以“痢”言泄泻

《脉经》中开始出现“痢”,通“利”。“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10]39(《脉经·肾膀胱部》),脾主水谷,脾气虚弱则水谷不化,而下痢不止。此处的下痢伴有水谷不化的症状,而未见赤白相兼等症状,是指普通泄泻,不是特指痢疾。“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10]129(《脉经·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这里出现的“下痢”也是腹泻的意思。

《脉经》中还出现了其他泄泻的名称,有“下利”:“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为宜熬木盐熨之”[10]120(《脉经·病可火证》)。有“鸭溏”:“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状,其脉浮。肺水者,其人身体重,而小便难,时时大便鸭溏”[10]84(《脉经·肺手太阴经病证》 )。有“遗屎”:“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屎、尿,胁支满烦也”[10]25(《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另外根据寒热的不同,分别称为“鹜溏”与“肠垢”:“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10]85q。

2.3 隋唐医书将“痢病”作为泄泻和痢疾的统称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痢病”,将其均列于《痢病诸候》下,分为冷痢、热痢、赤白痢、久痢等,这些痢病中既有泄泻也有痢疾。水谷痢是泄泻:“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11]347(《诸病源候论·水谷痢候》),水谷痢是由于虚人腠理开,风邪由腠理而入,侵入脾胃大肠而成之泄泻。赤白痢更接近于痢疾:“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于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11]351(《诸病源候论·赤白痢候》)。赤白痢是指色白之脓与色赤之血相间的泄泻,更接近于我们今天便脓血的痢疾。

唐代医书《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中“泄”“痢”的划分基本遵循《诸病源候论》,统称为“痢”,其下分为热痢、冷痢、赤痢、白痢等,并没有区分痢疾和泄泻,痢病中既有“痢”亦有“泄”。

3 出现“泄泻”之名

3.1 《太平圣惠方》始见“泄泻”

宋代医书始见“泄泻”:“治脾劳,胃气不和,时有泄泻,食少无力,宜服松脂丸方”[12]728(《太平圣惠方·治脾劳诸方》),脾虚胃不和时会出现泄泻、食少、无力等症状。虽已见泄泻,但书中是作为症状出现,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病,也未列泄泻专章。而所载水泻一章,所描写的病证更接近泄泻,水泻之病名更接近于腹泻的统称:“夫脾与胃为表里。脾未消于水谷,胃为水谷之海,其精气化为气血,以养脏腑。其糟粕传于大肠也,若肠胃虚弱受于气,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水谷不消,大肠虚寒,故成水泻也”[12]3123(《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由于脾胃虚弱,水谷不消,大肠虚寒而引起的泄泻称为水泻。所载治疗水泻的方剂有龙骨散、相连散、缩砂丸、厚朴丸、赤石脂丸、诃黎勒散、吴茱萸丸等。

3.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始将“泻”与“痢”加以区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论泄痢症候》一章对“泻”与“痢”进行了区分 “暴泻、水泻,此二证秋、夏间多有之,皆因饮食所伤,及食生冷之物,暴泻不住,须用仔细询问”[13]34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论泄痢症候》),泄泻分为暴泻、水泻,水泻是指普通的腹泻而言,水泻是轻症,暴泻为重症。“论痢疾证候,皆因饮食失调,动伤脾胃,水谷相拌,运化失宜,留而不利,冷热相搏,遂成痢疾。冷气相搏其色白,热气相搏其色赤,治之法,皆用温药调和脾胃,次随证治之”[13]348(《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论泄痢症候》),赤白相间,冷热相搏,便脓血者是痢疾。首次比较了“泻”与“痢”的区别,将“痢”从腹泻中独立出来。

3.3 《圣济总录》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出现泄泻的专篇

《圣济总录》中《泄痢门》有“泄痢统论”“水泻”“濡泻”“飧泄”“洞泄寒中”“鹜溏”六篇,并且将“产后泄泻”作为专篇。其下有水泻、濡泻、飧泄、洞泄、鹜溏、冷痢、热痢、赤痢、白滞痢、血痢、脓血痢、赤白痢各章,其中水泻、濡泻、飧泄、洞泄、鹜溏更接近于泄泻。寒证泄泻称为水泻:“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14]904(《圣济总录·水泻》)。湿证泄泻称为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埤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14]907(《圣济总录·濡泻》)。 风邪而致泄泻称为飧泄。“飧泄,论曰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浊交错,风邪之气,得以干胃,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14]908(《圣济总录·飧泄》)。洞泄为飧泄的重症:洞泄谓食已即泄。乃飧泄之甚者。此因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盖当春之时,阳气在表。为风邪所中。入客于经”[14]910(《圣济总录·洞泄寒中》)。脾虚泄泻称为鹜溏:“若脾胃气虚弱。为风冷所乘。则阴气盛。阴气盛则藏寒。糟粕不化。故大便色黑。状如鹜溏也。又大肠有寒。亦曰溏”[14]912(《圣济总录·溏泄》)。这种分类法虽与《内经》最初的概念有区别,但分类明确,也是当时大多数医家所认可的分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设泄泻专篇:“方书所载泻利,与《内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水谷注下等其实一也,仍所因有内外不内外差殊耳。《内经》云:寒甚为泄;春伤风,夏飧泄。论云:热湿之气,久客肠胃,滑而利下,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其如饮食生冷,劳逸所伤,此不内外因。以此类推,随证主治,则不失其病源也”[1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对泄泻进行了定义,泄泻包括方书中的泻利与《内经》中的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水谷注下等,泄泻作为腹泻的统称出现,而又因病因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的腹泻。

4 “痢疾”从“泄泻”中分离出来

4.1 《景岳全书》区分“泄泻”与“痢疾”

《景岳全书》分设《泄泻》与《痢疾》两章,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进行全面的区分。“凡《内经》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泻也;有言肠垢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于泻,此泻之与痢本为同类,但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痢;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痢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此泻痢之证治有不同,而门类亦当有辩,然病实相关,不可不兼察以为治也”[16]《景岳全书·泄泻》)。认为泄泻包括《内经》中的飧泄和濡泄,其病轻,表现为水谷不分,病位在中焦脾胃。痢疾是指《内经》中的肠垢,是泄泻的重症,其病重,表现为脂血相间,病位在下焦肝肾。

4.2 《证治汇补》对“泄泻”详细分类

明确了泄泻作为此类疾病的统称出现后,《证治汇补》中将泄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按脏腑分可分为:脾泄、胃泄、肾泄、肝泄、大肠泄、小肠泄等;按症状可分为:大瘕泄、飧泄、肠垢、鸭溏、濡泄、滑泄等;按病因可分为:痰泄、火泄、气泄、虚泄等。自此泄泻不但病名明确,其分类也更加完善。

发展到明清之后,受当时朴学影响,很多医者致力于古医书考据,古医书中泄泻之病名广为应用,但作为主流之“泄泻”的定义、分类及其与痢疾的区别都已明确,而且与现代中医学的泄泻与痢疾也基本一致,泄泻之因机证治体系也已基本完备。

猜你喜欢

水谷内经痢疾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猪痢疾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关于羔羊痢疾的综合防治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