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021-11-29刘玎琳副教授博士孟玲玲

商业会计 2021年21期
关键词:理工会计学专业课程

刘玎琳(副教授/博士)孟玲玲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财务部山西太原030024)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与此同时,“大智移云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在医疗、电子、金融等多个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会计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戴琼海,2020)。工作环境的智能化、工作方式的无纸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工作重心的管理化,促使传统会计人员向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转型升级(徐经长,2019)。如何适应新技术快速渗透和赋能带来的变化,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实现“传统财务-共享财务-智能财务”的高质量转型和突破(徐晨阳等,2017),成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又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面向未来,满足新文科建设新要求,适应会计发展新趋势,必然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在重构培养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建设交叉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培养多元、跨界、创新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课程作为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刘鑫等,2021),其课程改革应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教育部“双万计划”“打造金课”和“课堂革命”为契机,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以课证融合为着力点,以交叉培养为手段,以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落脚点。地方理工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往往面临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就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深化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不仅是支撑和打造特色专业的重要突破口,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对“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发展和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特征分析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地方理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地方理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要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市场化进程,深入挖掘地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结构与特点(姚凯,2020),充分利用地方理工高校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构学科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速推进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形成特色学科,培养适合新时代,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强化价值引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根本要求。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吴岩,202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积极融合国家和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周毅等,2019),结合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规划与优势特点,推动和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师资、融入课程、融入课堂和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与“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三者的同向同行,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

(三)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新需求是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提质的必然选择。“数智财务”转型变革,要求会计人才由“传统账房会计”向“合作人和行业专家”的角色转变。如何适应社会新变化、新标准,满足新需求,对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设置的及时更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建设等,已成为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适应学术研究新范式是推动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改革创新的发力点。随着新技术的推进,会计专业领域知识更新的快速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学科知识的交叉化,使得高校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前沿,接受和适应学术研究的“技术化”和“跨学科性”,充分发挥学科团队、课题组等作用,建立跨学科科研平台,以科研反哺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优化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

(五)高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理工高校会计人才培育的新使命。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的根本动力(陈凡,2020)。“十四五”期间,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交叉学科知识、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复合型“卓越”人才,是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开展融合创新实践,加强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守正创新,提升其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三、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根据《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的要求,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必修课程与学分。同时,根据必修课程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与学分。根据该标准,太原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图1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基础课。通识教育基础课包括必修、素质选修和外语选修三个环节。必修环节包括思政、外语、体育和高等数学等学校统一安排的必修课程;素质选修环节要求学生从艺术体育、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开设课程中,选修至少8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环节。必修环节包括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和计量经济学等8门课程;选修环节包括经济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学等19门课程中,要求学生至少修读28学分。

3.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两个环节。必修环节课程在参照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选修环节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会计制度设计、财务与会计理论专题、会计学发展前沿讲座等11门课程,要求学生至少修读9学分。

4.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除了学校和学院统一安排的实践课程外,按照会计学专业实践要求,设置了包括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践环节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2.1%。

四、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时代性不足。会计学专业现有课程设置较为零散,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不足,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特别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的需求提高,现有课程既缺乏智能财务、财务转型发展、跨学科交叉型课程,也没有体现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课程。此外,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之间还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现象。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现有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关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仍以教师PPT讲授为主,缺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法的应用。尽管慕课、微课等线上教学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但是翻转课堂、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授课等方式运用严重不足。

(三)教学内容整合更新慢。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尽管多数课程已经采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实现了“课证融合”。但仍有部分课程,例如《项目评估》等课程,在教学内容整合和更新速度上较慢,并在具体教材选择和教学大纲编写上,没有有效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无法在兼顾会计学专业新特点和新需求的同时,有效融合学科发展前沿,没有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鲜明的时代性、跨学科性和创新性。

(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尽管现有实践课程和环节设置较为多样化,并且拥有多个实习基地,但受到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会计实验室建设不足等影响,学生运用“云会计”“财务云”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此外,在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价值创造大赛、税务实操大赛等赛事上力度不够,造成本科学生学科知识应用、跨学科知识学习及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深度挖掘和培养。

(五)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现有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仍是重考试,轻技能。其中,考试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的80%,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等仅占20%。尽管学校和学院已经关注并着手开展评价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但进展较慢。此外,学校和学院均设有教学督导组,进行不定期听课,但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对于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效果指标的设置不完善,标准设定不清晰,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不能及时反馈现有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五、地方理工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因时制宜重构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秀会计骨干和会计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重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强化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其中,在学科基础课方面,增加碳中和碳达峰、优秀传统文化——晋商文化、大数据与财务决策等课程;在专业课方面,基于国家标准,优化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从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和审计、法务会计、税务会计、金融会计等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学生可以真正做到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学习相关课程。

(二)多元互动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为主、单向互动”的传统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理念,参考已有精品课程、公开课、慕课、微课等优秀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教学成果与经验,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建设的全新智慧教室,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一个适合教师启发性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交互的研讨型教学新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双管齐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变更速度较快,且相关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在教材选择上,一方面应尽量选择会计资格证书的配套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以及“马工程”教材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所授课程,科研项目推陈出新,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形成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和编写“十四五”规划教材。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新动态,学科知识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档案。

(四)建立交叉培养基地,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融入新技术,以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心,建立和完善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会计实验室、管理会计实验室、税务实操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研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与百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联系,建设交叉培养培养基地,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统筹兼顾,健全培养质量动态评价机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做到事后评价,更要加强过程监控。结合现有评教环节和评价机制,围绕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素养提升、毕业就业等,从事前计划预防、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评价反馈,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健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机制,并根据评价结果反馈,进一步改进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形成螺旋式上升发展通道。

猜你喜欢

理工会计学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一个理工男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