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研究

2021-11-28汪超高明有郭华伟刘金生张瑜

科技资讯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群众体育

汪超 高明有 郭华伟 刘金生 张瑜

摘  要:该文主要围绕“六个身边”工程分析探讨榆林市群众体育开展的特色,在共生理论基础下分析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路径分析将转型能力6个要素作为自变量,组织健身活动作为中间变量,转型绩效作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组织健身活动对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绩效的影响最显著,其他依次为建设健身设施=举办健身赛事>完善健身组织>讲好健身故事>提供健身指导,这表明各因素在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中的重要性和突显作用。然后,提出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行动路径包括:一是调整共生单元价值取向,注重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动态协调性;二是激活共生模式,理顺结构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建立相互依赖的共生模式;三是化共生环境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联动治理格局。

关键词:体育强省   群众体育   共生理论   体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7(c)-0185-0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ix arounds" projec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sports in Yulin,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ymbiosis theory. Firstly, through path analysi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six elements of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organiz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as intermediate variables and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z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mass sports life, the other order is to build fitness facilities=hold fitness events>improve fitness organization>tell good fitness stories>provide fitness guidance, 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and prominent role of various facto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of mass sports life.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action path of mass sports life in Yulin, including: first, adjus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ymbiotic uni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coordination of mass spor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econd, activate the symbiotic model,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within the structure, and establish an interdependent symbiotic model; third, we shoul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symbiotic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build a tripartite governance pattern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market.

Key Words: Sports power province; Mass sports; Symbiosis theory; Sports in life

1  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及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任务分析

2020年上半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意见》具体就以坚持体育设施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支撑、体育文化为内核提出了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其中,对体育强省建设战略目标表述从整体到具体,具有阶段性和相对定量的特点,表现出时空发展的特征性[1]。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就是固本强基,即以“一个目标,四个翼”为理论支撑框架,在新时代发展实践中着力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提升陕西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见图1)。

其中,对于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指出要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场地设施、持续完善组织网络、广泛开展健身活动、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方面逐一推进并完成任务。从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中对战略目标和对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任务进行分析,认为陕西省各地市应抓住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部分比赛任务,加快推动体育强市建设,从全运惠民的角度,深入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研究。现根据《陕西省体育局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榆林市全运惠民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析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任务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看,在分析探讨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榆林市全民健身生活化任务中,从《陕西省体育局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到榆林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再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六边工程”表述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所以,该研究探讨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应以此为遵循,分析其发展路径选择。

2  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中榆林市群众体育开展特色分析

2.1 实施全运惠民工程

陕西省在体育强省建设进程中,结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的要求,榆林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榆林市全运惠民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开展的重点任务。在工作目标上对体育设施、体育场地、赛事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类协会、俱乐部、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制动服务水平提出了努力方向,在重点任务的完成上主要开展4个方面惠民任务,即体育设施惠民、组织服务惠民、科学指导惠民和智慧平台惠民工程[4]。

2.2 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县创建

在全面健身示范县的创建上,榆林市对各县精心打造的赛事进行了分级分类,按照金、银、铜牌赛事积极培育。现阶段已形成了“一县一品”赛事,该赛事将坚持“常态化、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办赛理念,为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增加新动力。现阶段已形成神木市汽车越野场地锦标赛、子洲县“四大名山”山地自行车(全国邀请)环山赛、榆阳区沙漠汽车越野赛、米脂县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佳县白云山登山越野赛、绥德定向越野挑战赛、定边县环“千年盐湖”山地自行车越野公开赛、清涧红色山地越野赛、吴堡县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靖边西北男子篮球邀请赛等各具特色赛事。榆林市积极开展“一县一品”特色精品赛事旨在贯彻落实陕西省体育局“1155”发展战略和体育强省建设中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

2.3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上,榆林市积极组织并创新发展。其中,2019年榆林市共举办各类规模性群众体育赛事243次,2020年全市共举办群众体育赛事132场次。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榆林市积极落实体育强省建设中对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的要求,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推动打造了一系列群众体育赛事,让群众体育喜闻乐见的如健步走、游泳、球类、太极拳、广场舞落地生根,积极培育冰雪、高台滑沙等时尚休闲项目等。现阶段,榆林市群众体育重点打造沙地系列赛事和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各县精品赛事,不断扩大着赛事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2.4 落实市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

近年来,榆林市加大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指导。积极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落实科学健身指导上注重体育人才的培养,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以此营造文化氛围,增强群众体育健康健身的意识。大力开展了健身秧歌(鼓)、舞龙舞狮、健身瑜伽、广场舞等教练员岗位培训和技能考核,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在滑雪、滑冰、健身系列项目(如健身秧歌、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新功法、八段锦、柔力球、散打、跆拳道、轮滑、门球、瑜伽、健美操等)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在落实市民体质监测上加强体医互补培训,积极推广运动处方,已连续开展4届榆林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达标赛,今年又开展免费体质监测等活动,组织开展体育健康行服务。在落实市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上榆林市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探索健康榆林建设。

3  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榆林市群众体育存在的问题

3.1 共生单元价值偏离导致了群众体育发展良莠不齐

榆林市群众体育共生单元价值,主要表现在城乡群众体育共生系统中。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价值偏离:一是表现出城市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普遍优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因具有优越感,摒弃对小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的帮助。二是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产能的能力,导致小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名存实亡,农民对体育的需求淡漠。简言之,共生单元价值偏离导致了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各自为阵,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基本满足群众需求,而小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显然名存实亡。

3.2 共生模式内部结构僵化阻碍了群众体育互动

榆林市群众体育共生模式是城乡群众体育共生单元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由于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共生单元之间价值偏离,所以共生模式内部结构必然是僵化的。城市群众体育自成一体的办赛组织、经验和机制,基本上顾及不到中小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致使现阶段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的开展呈现出城市欣欣向荣、农村每况愈下的现状。榆林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一方面是在城鄉群众体育中夯实体育硬件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出发点在于打通城乡群众体育共生模式,实现互惠共生这一最理想的结构模式,让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多些交集,协同校城镇和农村群众体育进入快车道发展。

3.3 共生环境资源差异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均衡和全面发展

榆林市群众体育共生环境主要表现在城乡群众体育的保障机制。城乡群众体育的共生环境主要又受到政策法规、经济水平、自然资源、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从政策法规看,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有的政策法规基本上能保障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是借助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政策法规上给予了最大的保障;从经济水平看,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且表现出较严重的失衡;从自然资源看,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开展了特色活动和品牌赛事,但表现出参与人群少、受众面小、发展的不全面性;从人文地理看,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不够,培育不重视。从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共生环境看,因多方面存在差异,制约着城乡群众体育的均衡和全面发展。

在共生理论基础下,其出发点在于强调互惠互利以促城乡群众体育共同发展,但从共生理论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方面分析[6-7],现阶段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集中表现出需求种类居多,差距明显的现实(见表2)。

4  研究假设

4.1 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与转型绩效

健全协会组织让其成为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开展落实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的有效手段。积极推广“4+X”体育组织体系模式,让榆林市全民健身指导落到实处,让全民健身的服务日趋完善。进一步加强各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更是主动在全面健身服务体系上发力。通过完善群众身边健身组织为全民健身提供有力组织和科学指导,不断发挥好健康促进作用,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一: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4.2 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設施与转型绩效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各地政府提高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围绕打造形式多样的“15 min健身圈”榆林市组织实施了130多项城市社区路径配送工程。在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和设施上现已完成35个体育场馆的新建和改造,全市12个县市区实施市级全民健身亮点工程。在市内改建体育公园加强健身设施配套、修建健身步道增加必要的体育设施;各县区也根据地形特点规划修建了登山步道、骑行步道等健身场地。将体育设施惠民中的健全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和完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落到实处,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二: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4.3 组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与转型绩效

持续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培育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开展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能引导群众自觉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进而满足群众对健身健康的需求。如:进一步传承陕北秧歌的人文艺术魅力,在社会层面上通过“扭”起来,带动群众对健身的需求,在学校层面挖掘健身秧歌带来的价值功效,形成健身秧歌进课堂,创编健身秧歌广播体操,在校广泛开展等。组织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有利于激发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众参与程度,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三: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4.4 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与转型绩效

群众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和开展,需要有相应的健身赛事去激发群众参与健身健康的热情。如举办届、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通过筹办、开展、完成相应赛事能够优化在赛事准备过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和提高的问题。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不仅带动了向上向善的运动健身风潮,还能将部分赛事培育成具有特色鲜明的赛事IP。现阶段,榆林市每年承办国际、国家级赛事10场以上,以此带动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四: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4.5 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与转型绩效

群众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和开展,需要有专业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指导。

积极完善市县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每年新建一定数量的体质档案,依据对不同年龄、水平、需求推广运动处方,统筹市、县每年举办运动处方师资培训,推进体医融合工作,发挥体育运动在疾病预防、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不断将健康端口前移,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五: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4.6 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故事与转型绩效

群众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和开展,需要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故事。通过平时群众体育健身素材收集、传统项目溯源挖掘、群众体育文史的编撰都为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故事提供鲜活的素材和影像资料。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有利于实现榆林市群众体育开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丰富,实现群众体育生活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跃升,从而保证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的成功,使转型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提出假设六: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故事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通过围绕“六个身边”工程构建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影响转型绩效,如果这6个方面都存在对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绩效的影响,那么就可以提出研究假设七: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5  结果分析

5.1 数据采集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采集。调查问卷采用10分制评分等级,受访对象包括在校学生、社区群众、高校体育教师。该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实际回收224份,其中2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71.8%。总体看,样本容量大,具有广泛代表性,样本其他特征也与该研究相符合,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数据来源相对比较客观[8]。

5.2 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的关系分析

为检验研究所提出的榆林市群众体育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研究中将转型能力作为自变量,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绩效作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统计模型研究变量“六个身边”工程之间相关关系程度、结构状态和做出模型预测,结果见表3。R2和调整R2在数值上相差不大,说明在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构成的6个方面都具有意义,可以作为相应的变量进行研究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12,显著性为0,所以假设七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关系得到验证。

5.3 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各构成要素与转型绩效的路径分析

为检验研究中其他假设,研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检验转型能力各构成要素与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该文采用SPSSAU对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关系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对构建的结构方程中所拟合后得到的各个指标,进行整体模型适配度分析。该研究整体模型的绝对拟合优度测量指标中,卡方自由度比X2/df=4.979;拟合良好性指标GFI=0.855;与理想值1较接近;渐进均方根误差RMSEA=0.323,因而该模型绝对拟合可以接受,模型中的路径系数能够较好地揭示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和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可利用它的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如表5所示。

由表4、表5可知,从标准化系数U、t值可以看出:围绕“六个身边”构建的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路径,都是影响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绩效的因素所在,且各路径系数权重不同。其中完善健身组织能力U=0.195,t=3.393>2,P=0.001;建设健身设施能力U=0.202,t=3.287>2,P=0.000;组织健身活动能力U=0.214,t=3.120>2,P=0.029;舉办健身赛事能力U=0.202,t=2.916>2,P=0.002;提供健身指导能力U=0.133,t=3.328>2,P=0.001;讲好健身故事能力U=0.166,t=3.719>2,P=0.001。结果表明:组织群众身边健身活动对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绩效的影响最显著,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各因素在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中的重要性。所以,其余假设1~6均得到了验证。

5.4 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各构成要素与转型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合前面对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关系的路径分析,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将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6个要素作为自变量,依据之前路径分析将转型能力构成要素组织健身活动作为中间变量,将转型绩效作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模型,所得实证数据如结构方程模型图2所示。

6  陕西省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行动路径

6.1 调整共生单元价值取向:注重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动态协调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陕西省体育强省战略目标的提出过程,印证了体育强市、示范县的建设,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的共生发展能够缓解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加强小城镇、农村群众体育建设,提高共生单元关联度,是实现城乡群众体育融合的关键。因此,着力打造榆林市农村生态体育,拓展生态体育的体验维度,将是榆林市农村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在其发展进程中要紧扣“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的新风貌,要围绕群众体育生活进程进一步搭建农村体育开展的平台和体育文化氛围,让乡村对接现代文明,让城市受惠传统文化,就应该在小城镇、农村和城市之间打通多元化共生界面,以此提高多个共生单元关联程度,其发展的价值取向就应是呈现榆林市群众体育多类别、多层次、多需求的现实。

6.2 激活共生模式:理顺结构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建立相互依赖的共生模式

榆林市群众体育共生模式是城乡群众体育在“六个身边”维度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其影响和相互作用模式大体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3种模式。研究中通过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能够清晰看出,在开展榆林市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存在偏利共生和寄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激活共生模式中要理顺“六个身边”要素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依赖、互利共生模式。通过完善群众身边健身组织构建榆林市群众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形成官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的全民健身机制;通过建设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为群众体育提供亲民便民的健身环境和条件;通过组织群众身边健身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休闲化、个性化、生活化、科学化特征实现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发展要求;通过举办群众身边健身赛事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和参加相关体育赛事;通过提供群众身边健身指导将健康关口前移,体医融合,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讲好群众身边健身故事形成体育生活化,社会充满活力的新风貌。

6.3 优化共生环境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联动治理格局

积极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在构建三方联动工作治理格局中,要调动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兴办群众体育赛事和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涵盖个人、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模式,将共生环境资源配置更加趋于合理化。在实际过程中,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六个身边”工程各要素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进一步满足榆林市群众体育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健康诉求。同时,在优化共生环境资源配置中要做好示范引领。通过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示范工程。如:榆林市李宁体育小镇打造,通过创建运动休闲城市、创建体育强市、示范县,形成全民健身继续助力扩大内需,服务构建榆林市全民健身工程热潮,让群众体育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陆丹,朱传耿,车冰清.我国体育强省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29-35.

[2]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EB/OL].(2020-06-3).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zfgb/2020/d10q/202006/t20200603_1728468.html.

[3] 张金桥,李英杰.围绕“六个身边”构建全民健身发展的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5):41-49,95.

[4] 榆林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通知[EB/OL].(2020-11-24).http://tyj.yl.gov.cn/InfoDetail.aspx?mid=7712D45C-1A42-4134-9CE2-49F2EE780364&id=d723d47737af46a3a9e2aabd2eb54046.

[5] 孙玲,徐晓仪,刘渂航.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山东群众体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3):54-58.

[6] 程宇飞.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生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4):6-9.

[7] 赵慧娣,吴明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助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生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1,37(2):22-26.

[8] 汪超,高明有.榆林市群众体育生活化转型能力与转型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5):34-38.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群众体育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身体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