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媒体深度融合的长效创新路径
2021-11-28林翔
摘要:“数据—物联—私域”,可以视为5G技术在物质基础、能量关系、生态模式三个层面上对传播时空的解构。解构对应着重构,时空重构的媒体深度融合包括,基于“相关性”数据重构的时空拼接,基于“场景化”媒介重构的时空聚合,基于“用户+”内容重构的时空生态。其不仅是解决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的关键问题,也是符合实际发展情境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5G+ 媒体融合 数据
随着5G技术作为通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4K超高清、“云”传播、AR、X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特定场合的集中应用和展示,如大型会议、晚会现场,让受众从认知层面了解到5G传播时代的到来。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受众而言,这样的高科技,隔著屏幕,似乎离得还是很遥远,在视听感受上,好像与4G相比也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境,媒体融合,特别是5G+媒体深度融合如何向受众科普,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长效创新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5G对时空传播逻辑的解构
5G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技术范式,在于其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点,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前沿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成为可能。因此,5G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单纯信息传播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整个既有时空传播逻辑的解构。
1.“数据”替代“信息”:传播时空物质要素的解构。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认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在电子计算机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之前,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主体就是人类本身,因此,信息又可以泛指为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并没有能力关注到、甚至没有意识到信息背后数据的概念。电子计算机发明后,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和“1”的形式表示,才逐渐显性化。直到互联网的诞生,云计算与大数据概念的横空出世,数据所发挥出的作为生产要素的力量开始替代人类对信息的组织与控制,有用的信息在“信息—数据—数据整合—有用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因此,观照5G时代传播时空物质要素由“信息”到“数据”可以发现,数据已经成为传播时空的核心要素。
2.“物联”取代“人际”:传播时空能量关系的解构。5G技术推动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可信互联网、价值互联网演进,真正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也就是对麦克卢汉提出的“万物皆媒”观点的进一步具象化,称之为“物联网”。5G时代描述的物联网愿景,用户密度可以达到100万人/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间极限。因此,物联网中发生能量交换的主体可以变得复杂而多元,“人—人”交互关系正式被打破,进阶为“物—人—物”的交互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物”不仅仅指连通信息的专用有屏媒体设备,而且包括可以实现数据整联的通用设备,如汽车、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数据连接人和物,在数据场域里实现能量的交换,既有传播时空的能量关系被解构,一种以“物作为传播者”的时空即将形成。
3.“私域”赋能“中心”:传播时空平台模式的解构。互联网实质上就是平台,互联网的“网络”概念向“平台”演化的过程,反映的是更有效率和无限延展的属性,而这一点与5G技术的特点不谋而合。效率代表着时间维度,而延展体现于空间维度,可以说平台模式在传播时空中一直存在。信宿个体任何一个微小的行为,都以数据化方式进入媒体信息平台,这就是互联网基于去中心化的本质。5G技术赋予数据的生产要素属性,使数据资源无限挖掘成为可能,通俗地讲,就是使得网络流量从稀缺资源成为廉价的富余资源,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传播节点,都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中心。因此,用私域流量赋能平台模式“再中心化”的同时,又为平台发展逻辑提供新的思维路径。
二、时空重构的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路径
数据、物联、私域可以视为5G技术在物质基础、能量关系、生态模式三个层面上对传播时空的解构。解构对应着重构,重构的目标仍然是不断突破时空的限制去创造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媒介传播形态。4G技术对于传播时空而言,最突出的贡献是实现了视频流的无阻尼传播,而5G技术最直接的贡献是实现了视频流的实时无阻尼传播,即视频流加持直播的媒介传播形态。当一切可传播的信息形态都可以实时变为视频的时候,直播常态化成为探讨传播时空重构的切入点。
1.“相关性”数据重构的时空拼接。数据“相关性”概念源自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数据相关性的能量场域强调的就是互联网环境。一直存留于赛博空间的数据,取代信息介入传播时空,使得时间呈现出过去、现在和未来要素共现的多维形态,空间也成为虚拟和现实叠加的混合形态。传播时空特性的变化,让时空拼接的创新路径成为可能。时空拼接在数字信息技术研究领域表示数据轨迹点的时间维度分布规律和空间距离关系,同时定义数据轨迹时序概念和数据拼接点空间密度概念,对数据与基于技术逻辑的媒介形态演进过程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科学解释。因此,时空拼接不仅仅是媒体深度融合创新的实践举措,而且具备了对该创新技术实现的理论解释力。
定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5G新媒体平台”的央视频APP,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能量场域中诞生的媒体融合产物,原来分属不同平台的视听资源,都集中于同一网络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概念向网络视听概念演进。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内容资源本身的视频化传播形态,虽然在直播形态上具备天然优势,但在时空结构上与其他网络视频平台别无二致;而广播内容资源在可视化改造进程中,由于先天具备的伴随式传播属性,视频化加持的直播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在央视频APP上,可以观察的更多的是将广播节目直播间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上呈现出来。而且主机位前的直播间不再是唯一连接受众的传播时空,节目嘉宾所在的“虚拟和现实叠加”的环境成为对既有直播空间的拼接,同时拓展基于不同但具备相关性内容的其他直播空间,受众可以随时切换视窗进入不同的直播空间。APP上的直播节目就延伸出9轨直播空间,被称为“多轨直播”的创新举措,每一轨对应一个直播空间,每个直播空间的内容之间并不呈现严谨的逻辑关系,凸显数据相关性的特征。9轨直播空间可以视为时空拼接创新意识的具体呈现,勾勒出传播时空拼接的大致轮廓。
2.基于“场景化”媒介重构的时空聚合。伊尼斯在其提出的媒介时空偏向论中表达的观点可理解为,每种媒介都对应着传播时空的某种属性,媒介改变了社会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和态度。5G环境下的新媒介,从技术的角度,实现的是人与机器设备的智能交互;从时空观的角度,就是以物联和数据为基础,人与传播内容共生的时空、关系和心理的载体。这诠释的实质上正是“场景”这一概念。新媒介没有生产时间的能力,但却有生产场景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创造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媒介重构完成时空聚合,媒体深度融合创新路径的要义所在。
这样的时空聚合与时空拼接不同,它更强调媒介内容的融合,而不是媒介技术对时空的影响,也就是说,时空聚合改善或者优化了时空拼接中直播空间与内容之间并不严谨的逻辑关系。仍以央视频APP为例,它是基于4G技术应用的产物,在5G时代如何克服目前媒体融合的应用环境仍以“屏聚合”为特点的问题,使它能够成为常伴用户左右,是探索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之路的关键。“多轨直播”为营造整体性的“场景化”媒介做好了铺垫。用5G的技术语言表达,就是利用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技术制造“场景”,通过与“人”的能量交换聚合成一个既多元又整体的场景化媒介,试图让受众多方位进入直播空间情境中,达到沉浸式体验效果。当然,在实际直播中,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在APP多轨直播空间里,已经开始尝试围绕节目人员开辟出“气氛组”空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人”社会化媒介的元素应用;同时,将AR技术应用于镜头前,提供逗趣、搞怪的特效,隔着屏幕和观众亲密互动。现实情境与虚拟场景叠加已初具雏形,换言之,“场景化”媒介的技术实现已不是深度融合创新路径的唯一重点,“人”这一要素的媒介化产生传播时空的聚合效应成为未来内容生产创新的重点突破口。
3.基于“用户+”内容重构的时空生态。内容生产能力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做专业化、特色化内容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最现实的发展定位,当然这也取决于传统媒体在传播时空生态里的资源位。内容生产能力是我们思考媒体深度融合创新问题的立足点。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创新张力与网络媒体相比,不在于“用户”,而是“内容”。另外,传统媒体所擅长的中长视频内容生产,与目前风头正盛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实现错位发展,把节目打造成“意见领袖”,把频道打造成“目标社群”,用私域流量实现存量用户竞争向增量用户开发的路径转变。
传统媒体在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直探讨媒介发展的取向问题:是以内容本身为核心,还是以用户为核心。正值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之际,“用户”概念深入人心,传统媒体也参与到同网络新媒体争夺“用戶”的竞争中,注重其微信、微博平台用户规模的增长。但是,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作为第三方平台应用,只能成为节目内容发布的渠道,节目必须在平台上面对其他海量内容的竞争,用户规模往往受到公域流量的限制,存量用户竞争日益惨烈,因此内容生产始终停留于单向时空中,无法破圈。央视频APP上线后,传播时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时空拼接产生的9轨空间,让内容的多元化生产成为可能,时空聚合要求的场景化叠加效应,促使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先有优质内容,再拓展用户规模”的思路逐渐显现。于是,自制内容横空出世,站外资源进驻空间,从不同层面丰富整个直播内容。APP上的直播节目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节目,而是基于内容打造私域时空的传播平台。当然,用户始终是不能忽视的关键词,从直播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主持人们都在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去涨粉,让直播空间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这样的涨粉行为实质上也成了直播的内容之一,可以视为在场景化媒介中与观众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从2G到5G,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的迭代进步,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因此基于技术逻辑的媒介形态演进也是无止境的。那么在技术迭代更新的背景下,媒体深度融合的长效创新机制需要的是一种突破自我认知与固有思维的探索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突破点和创新点。回到5G环境而言,无论是虚拟现实所生成的虚拟世界,还是增强现实所构造的现实世界,受众的真实存在感和临场感,以及由此而生的超越现实的沉浸体验,由于需求端仍然受到屏幕二维时空的限制,目前都无法真正实现。因此,用时空重构去破题,以新媒介形态为切入点寻找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路径,去解决技术、内容、平台创新策略的三个关键问题,是符合实际发展情境的一种尝试。
作者系武汉工商学院广告与媒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计算技术范式下广告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BXW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邬贺铨.信息技术新时代与产业发展新机遇[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0(12).
[2]董超.以时空维度视角看信息传播规律[J].现代传播,2018(02).
[3]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J].探索与争鸣,2019(09).
[4]林翔.新媒介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论破题:平台概念和运作分析框架[J].新闻界,2014(17).
[5]曾琼.“泛在”与“沉浸”:5G时代广告传播的时空创造与体验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4).
[6]刘宏,周婷.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28).
[7]林翔,池薇.平台竞争:电视媒体独播策略的经济学分析[J].电视研究,2015(06).
[8]刘寅.以“四化”谋“四全”:广播的深度融合之路[J].传媒,2019(06).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