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研究
2021-11-28麻秀忠
麻秀忠
摘 要: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及科学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完成任何思想层面的交流,均无法脱离语文。本文笔者认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定位清晰程度不足、观念陈旧、模式传统、缺少课外延展性等问题,因而提出明确语文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入多元教学模式、适当向课外延展、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等有效路径,希望有助于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趣味性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3-0113-02
Research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 Xiuzhong (Xinglong Township Education Management Center,Jingyuan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language ability of students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sciences. At the same time,the Chinese subject is also an importan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ubject. People can't get away from language when they complete any 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ositioning,outdated concepts,traditional models,and lack of extracurricular extension. It proposes to clarify the value of Chinese in the moder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system,give full play to the status of students,introduce multiple teaching models,and appropriate orientation. Effective ways such as extracurricular extension and organizing interesting teaching activities,ho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Teaching concept;Teaching mode;Interes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在很多教師和家长乃至学生自己的眼中,语文课属于“成绩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特别差”的学科,他们认为相较于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无须在语文学科上投入大量精力。这种认知不仅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对于语文的定位,还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品格及价值观。基于此,如何明确语文教学的定位、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慎重考虑。
1.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1)对语文教学的定位清晰程度不足
提起“语文”,人们都觉得十分熟悉,但若进一步提出“语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则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出明确且统一的回答。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主要内容为: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如认识的汉字达到一定数量,能够对特定词语、句式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时,才能以此为基本,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从教学层面的定位来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他们并未帮助学生打牢语文学习的基础、明晰语文科目的定位,从而使学生在思维模糊的状态下,较为盲目地学习语文,由此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长期无法得到提升。
(2)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与其他学科一样,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教学观念相对陈旧的问题。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应该完成角色转换,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不二人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方面问题予以指导,促使其健康成长。尽管很多初中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探索教学观念转换的可行性方式,但受人口基数大这一客观事实的影响,短期内无法在整体范围内取得有效成果,以教师为主体控制课堂进展情况的形式依然会长期存在。
(3)教学模式依然传统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还应注重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提高综合素质。早在数千年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便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制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停滞不前。此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与课堂环节脱节的现象并非个例。
(4)缺少课外延展性
学习的最终目的为“学以致用”,如果身怀“屠龙之技”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则学习过程即可被视为“失败”,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无法有效提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很多学生并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甚至提到“做阅读理解”“写日记”等事情,绝大多数学生均会感到厌烦甚至是恐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缺少课外延展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1)明确语文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价值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广大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进而将相关认知和理解转述给学生,使学生从内心认可语文。语文究竟是什么?通俗而言,语文指代说话的艺术,包含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各种用语及文化(涉及文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如“听”“说”“读”“写”“译”“编”等均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及表达能力。综合来看,语文是多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决定一个人身处社会时,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获得成就。比如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理解,如果初中生在做数学、物理题时,无法对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充分理解,甚至未能明确题目究竟描述了什么,则无法针对相应题目做出正确的解答。由此可见,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语文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具备深入学习其他学科、获得良好成绩的“资格”。
(2)扭转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经常根据自身的理解或教辅材料中给出的标准答案,教导学生,导致学生错误地形成了“定向思维”。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章节,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其中记载了沈复孩提时代的一些趣事。一些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了生僻字的认识、了解沈复的生平主要经历后,即开展对文章内容的解析。但在讲解的过程中,这些教师过度地以成年人的视角分析文章。如果仅仅将此类观点视为“一家之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判断相关说法是否合理则无可厚非,反而还有可能使学生获得启发,进而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但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观点或是标准思路作为唯一有效且准确的“答案”,当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出解析时,只要与标准答案存在“偏差”,则教师均会认为学生的回答存在“错误”。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作者本人早已作古,针对其文章进行理解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学生给出的答案言之有理,且并未在思想价值层面出现偏差,教师就应该予以鼓励。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扭转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3)引入多元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相较于其他学科,初中语文课堂的“声音”较小,课堂整体氛围十分沉闷,导致“困意十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引入多元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针对八年级下册课后十首必背古诗之一,诗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学习赏析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文化节目,使学生在旋律的伴随下,对该诗进行深入理解。李白被称之为“诗仙”,源自于其洒脱、浪漫、狂放不羁的性格。而正因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理解均充满悲凉的意味,认为该诗是李白仅有的几首具备消极心思的诗。但在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舞台上,著名彝族歌唱家阿鲁阿卓与山风组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进行演绎时,歌曲全程保持乐观和昂扬,将重点放在“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上,强调李白的豪迈,凸显“惆怅”之余,依然尽显隐藏在诗人骨子里的潇洒。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并在音乐的影响下,提高理解的程度。由此可见,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备可行性。
(4)避免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内,应适当向外延伸,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
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汉字,能够较为顺畅地运用词组、句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日记。此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是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增长见闻的同时,可以积累更多修辞方法,掌握更多正确运用修辞的方式,通过量变引发质变;二是促进“读”与“写”的結合,可帮助学生将“他人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但此种模式的也有其弊端,其在于,初中生的课业日趋繁重,每天撰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很多学生宁愿做更多的数学及物理试卷,也不愿意完成“冗长”的文字记叙。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将撰写读书笔记和日记视为一种“很麻烦的事”,如果教师强硬地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则学生在压力之下,只能被迫“做到”,无法理解语文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寄希望于学生自主完成,则从整体上无法达到教师希望的程度。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策划更多的语文课外延伸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地运用课外时间,提高阅读与写作练习量。
比如,数学、物理等理科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原因在于,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如果班级内的多数同学均缺乏有效解题思路,而少数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最终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成功求解之后,不仅自身会取得成就感,也会刺激其他学生,进而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语文课同样可以如此。比如针对课外名著、古诗词学习时,教师可以围绕作者生平年代中,发生的特定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知识竞赛,使学生相互竞争,重点比较对谁的知识面更广,谁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以此类活动为基础,学生将会自觉投入课外阅读中。至此,“读”与“写”的结合会进入新的阶段,具体体现在:积极性得到激发的一些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名著时并无难度,面对一些生僻的词汇及历史事件,也能够利用互联网及智能设备自行查阅。难点在于:如何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以简洁、有效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讲述。因此,在“写(读书笔记或是日记)”的过程中,逐渐凝练自己的语言,并通过多次校对,改正错别字和病句,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3.结 语
语文的教学目的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点:其一,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作为教学媒介,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高效性;其二,启迪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以“词语、句式”为主,锻炼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其三,以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必须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采取必要措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陶秉章.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0).
[2]王文谅.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索和相关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03).
[3]王桂玲.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