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怀伦理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探究

2021-11-28李鹏飞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关怀伦理关心

李鹏飞

(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个人角色定位、身份特征及工作理念等异于学科教师,极其容易引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误解与冲突,加上管理对象的复杂性、纪律约束等因素影响,增加了辅导员德育工作难度与压力。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为更好开展德育工作,需要以关怀伦理为基础,通过营造辅导员与学生的良性伙伴关系,促进辅导员成为助力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开展的核心主力。

基于关怀伦理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理论基础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将研究重心放在了道德教育领域,认为教育蕴含了强烈的道德特征,提出将学生培养为“有道德的人”,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相吻合。在关注学生成长个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理念与德育规范指引下,积极探寻关怀伦理中适宜于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理论内容、观点方法,对优化育人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念启示。关怀伦理中蕴含了丰富、鲜活的德育思想,强调关怀是一种基于互动关系的情感表达,需要综合具体情境中的特定需求、特定反应和独特体验来推进关怀实践。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认为关怀是道德取向的关键主题。内尔·诺丁斯(Nell Noddings)认为关心是一种双向、平等的互动关系,也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相互交流、有效接触的流动状态。基于此,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以关怀伦理为基础,通过从高校学生学习、成长的内心实际出发,积极向“关怀德育”升级。此外,辅导员在关心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真正关心学生,通过为学生提供被关心的“榜样”,构建平等对话关系,引入真情实感,使辅导员与学生共同追求理解、欣赏与同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1]。

方法启示。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注者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满足被关注者具体需求的能力,在开展关怀实践时,需要充分关注道德情感,通过回归生活,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利用关怀伦理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合理设置德育情境,通过回归学生日常生活,构建具有情感化深度和个性化差异的德育模式。首先,应全面提升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合理认识。辅导员应坚持以德育工作为核心,统领学生工作,通过真心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内在感受。辅导员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真情实感的关怀关系,通过及时回应学生的具体需求,引导学生在具体德育实践中,体悟德育工作的多元价值。最后,应将心理学理论及方法融入辅导员德育工作。辅导员需要以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起完整的德育认知,进而实现学生道德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理想成效[2]。

基于关怀伦理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价值

在关怀伦理指引下,辅导员通过尊重学生,倾听学生感受,加大情感投入,收集学生对辅导员关怀的真实感受,构建“育德”与“学生管理”有机融合的德育工作机制,积极回归育人本真,突破传统、单一的德育工作方式,塑造更加人性化、更能触及学生内心实际的德育工作形态,有效解决传统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管理化”倾向与“功利化”思想,切实发挥德育工作的育人优势。

构建“关怀型”德育范式,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良性构建。关心关系是关怀伦理的核心,是指关怀者需要以注意、接纳和关切的心理感受来关注具体关怀的对象,关怀对象既要切实感受关怀,更要予以及时、必要的回应。一方面,在关怀伦理指引下,辅导员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通过以“关心关系”为基础,以助力、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目标为育人导向,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真情关怀的关心关系,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协同共赢的德育工作模式,切实推动高校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指导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使关怀理念全面渗透、深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增加了师生交流与对话的亲切感,营造了全新的德育范式,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3]。

构建“成长型”共同体,实现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关怀伦理以“关心”为核心,以真情实感为前提,注重构建平等、真情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成长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的“完整的人”。其一,在关怀伦理视野下,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通过以关怀学生成长为育人取向,积极达成育人共识,凝聚高校德育工作合力,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加深“辅导员—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化解传统“管理—被管理”的矛盾冲突,切实纾解了师生沟通障碍。其二,在关怀伦理指引下,高校辅导员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采用示范、对话与实践等方法,建设“共情、共生”的育人共同体,充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关怀学生的真情实感,营造关注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生活的全新育人生态,分挖掘德育要素,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能。

构建“良师益友”关系,实现辅导员管理育人的理想效能。关怀伦理认为,关怀并非单一由照顾者完成的行为,而是在照顾者与关怀者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第一,辅导员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通过以真情关怀为基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成长道路、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真正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理想成效[4]。第二,在关怀伦理指引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仅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通过以“人性关怀”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本位出发,积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复归人性”的德育工作目标。第三,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通过以关怀学生为核心,以正确的育人方向为指引,采用无微不至、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关注学生道德践履状况,从而实现管理育人、才能育人与品德育人的理想融合。

基于关怀伦理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策略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参与者,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相伴关系,直接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质量。在全面育人场景下,要坚持以关怀伦理为基础,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蕴含真实情感、充满爱心和有效包容的育人环境,采取有技巧的倾听方式,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场景,真正体现高校辅导员的“关怀之情”。

复归人性:以“关心”为主题,全面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关心”是高校辅导员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素质,学生德育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做好德育工作,需要辅导员投入真情实感,通过构建师生共同成长体,采用“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润泽学生、关爱学生,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第一,高校辅导员要以关怀伦理为基础,积极创新德育工作,超越简单的“工具式”关怀,营造具有真实情感的关怀氛围,使学生在充满真实情感的环境中,掌握关怀技巧。第二,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真诚关怀作用,构建新的“关怀型”关系,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真诚、真实的沟通机制。教师通过塑造真诚关怀的榜样,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关怀能力,全面助力德育创新[5]。第三,要以“关心”为主题,重点发展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怀关系。在关怀理论指引下,不仅需要辅导员关注学生成长,也需要学生对辅导员的关怀及时作出回应。比如,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及时回馈辅导员的真情关怀,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效能度。

回归生活:以“关怀”为重点,全面优化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任务,面对新的高校德育场景,需要辅导员利用自身工作与学生管理之间的融合性,通过关注“生活之真”,积极回归学生成长环境,鼓励学生认知德善、汲取道德素养,助力学生形成完善人格。首先,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坚持以关怀学生为起点,通过与学生构建新的关怀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关怀能力,构建“辅导员—学生”两元互动、共赢的德育工作模式。其次,辅导员要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通过为学生创造时刻“被关怀”的成长情景,关注学生的道德践履过程,引导学生明大德,促进学生真正关怀他人。最后,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通过以良性的关怀与被关怀关系倾听学生心声,并以相互理解的平等对话关系,使学生充分理解辅导员的工作立场与育人理念,真正化解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障碍[6]。

润物无声:以“服务”为延伸,持续完善高校德育场景。以关怀伦理为基础,开展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需要辅导员以“言传身教”为基础,通过践行“服务学生”的德育工作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健全、完整的人。其一,要细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依托辅导员“独特”的岗位优势,通过关心学生、观察学生和关怀学生,构建新的“关怀”关系,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丰富学生服务内容,从而有效感召学生、感染学生,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想成效。其二,辅导员应重视优化、重构德育工作环境。通过汲取关怀伦理,构建全面覆盖、层次化的德育工作网络,塑造“大德育”工作格局,全面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其三,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关怀为价值导向,尊重学生道德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通过把握学生道德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关注学生道德生成的情境性,全面整合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消除“道德迷失”、走出“道德危机”,促进学生在“润物无声”场景中,建构良好的道德认知[7]。

德育是高校推进全面育人任务的核心内容,也是立学、立教的关键基础。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推进“立德育人”工作的关键责任主体。在关怀伦理指引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通过尊重学生意愿,建立平等协商的对话关系,树立良好的“关心榜样”,为学生营造持续关心体验与示范氛围,指引学生体验关心、学会关心,从而助力学生真正去关心他人,形成普遍关心的责任感,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回归“育德育心”的价值初衷。

猜你喜欢

关怀伦理关心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如何面对“贴上标签”的关心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开心与关心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关心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