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探讨
2021-11-28田有兰
田有兰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双语教育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双语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发生的一种现象,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双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事实上,使用双语是促进中国各地少数民族接触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一、双语教育界定
语言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们以各种不同的或相似的方式定义了双语教育的概念。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媒介作为教学的教育体系,其中一种一般是学生的母语,另外一种是学生的第二语言。应用语言学朗文词典中,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的外语教学中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内容科目的教学。中国的双语教育专家藤星认为,在教育的特定阶段,双语教育中母语教育和第二种语言教育应该是同时进行的行为,这样学生能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他指出,双语教育不是机械地将一种语言添加到另一种语言上,而是在教学行为同时进行的条件下形成的两种语言教育的实体。也就是说,双语教育的一种语言受到了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另外一种语言。
科恩认为,“双语教育”是指在部分或全部的学校课程中将两种语言作为一种儿童或一组儿童的教学媒介。人们也认识到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因此,双语教育这个术语包括了两种文化教育的概念。双语教育的基本定义是“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使用”,这是学者和非专业人士普遍认同的。换句话说,双语教育的过程是有共识的,但是当讨论双语教育的哲学和目标时,就会产生混淆。
鲵希等人对双语教育广义的定义是:在学生的学校生涯中,任何包含两种语言的教育和教学计划。双语教育被视为用两种语言传递的高质量教育,换句话说,双语教育包括建立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并行课程。
在学术界,一些专家怀疑儿童是否会受益于双语教育。在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和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一个人的母语语言中学习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并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据国家双语协会的说法:双语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使用儿童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从本质上讲,双语课程旨在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他们不会落后。
双语能力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双语教育包括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教授所有的科目,以及用母语教授孩子的实践。双语教育有很多种形式,在教育系统中实施这些项目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双语课程的设立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他们的母语学习中同时学习第二语言,并给他们提供用母语学习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科目的机会。双语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教授学术内容,一种是母语,一种是第二语言,每种语言使用的程度根据教学模型而变化。
所谓的双语人是指精通两种语言的人,而使用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被称为双语。双语者懂一种以上的语言并在不同程度上明确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双语人指已经具备了两种或多种语言能力的人,并且语言环境达到了他或她的语言能力所需要的环境程度。
布罗姆非尔德认为,无论何时,双语都是存在的。一个人学习并使用了第二种语言和母语,在保持流利母语的同时,也要讲一口流利的第二语言。传统上,只有两种语言完全流利的人才能被定义为能使用双语的人,而双语能力被定义为“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流利需要倾听、理解、说、读、写的技能,尽管在实践中,第二语言这些技能中的某些方面通常要比母语差一点。双语制不是一个语言现象,而是双语的一个使用特征。例如,通常是另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首先或更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意思。
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挑战狭义双语制的定义。他们注意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语言及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一个包含民族志、社会心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双语定义,认为双语儿童是法律、认知和学术上的责任。
人口统计数据表明,通过双语教育,有资格获得服务的群体将会扩大。然而,双语教育对不同的人来说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为了理解双语教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澄清一些术语。双语者和双语教育这两个术语经常出现在文献摘要中,但是关于这两个术语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能说两种语言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双语者。然而,当熟练程度纳入讨论时,就会产生混淆。一些权威人士声称,双语者在两种语言中都必须有母语的流利程度。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拥有两种语言的最低能力足以被称为双语者。霍恩比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双语能力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一种个人特征,可能存在于从最低能力到完全流利的多种语言的不同程度。
二、双语教育的目标
双语教育可分为以下四类: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语言成长和文化充实。布兰科指出,双语教育领域专家的共识是,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认知和情感发展,而不是语言和文化领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教第二语言,而是通过他们最了解的语言来教授孩子概念、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第二语言来强化这一信息。安德森和波伊尔在他们对双语教育的定义中强调了这一策略:双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对刚进入学校,母语是非主流语言的儿童而言。双语学习需要重新思考整个课程,从孩子最好的学习工具,学习各种科目的准备,到他自己的认同、成长和发展潜力。
虽然双语教育专家认为,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应该是双语教学的核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主要的目标。通常人们觉得语言应该是主要目标,认为双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教孩子们学习主流语言和融入主流教育,或者强调文化目标,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维持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习第二语言。在强调双语教育的语言和文化时,困惑和争议经常出现。虽然过渡到主流文化和维持本土文化都很重要,但这两者都不应该成为双语课程的中心主题。
一个具有过渡语言和文化目标的双语教学项目,是指学生的母语和文化,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掌握第二语言,从而在正常的学校课程中发挥作用。这个教学项目不强调孩子的母语,因此,不教学生用母语阅读或写作。
在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双语项目中强调了第二习得,但也促进了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孩子们被鼓励去学习他们的母语,并在他们的成年生活中发展双语能力。这种对双语教育的过渡方法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然而,许多学区超出了国家支持的范围,并利用当地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维护计划。
单语和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非常相似,尽管一些专家认为双语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特例。
在两种不同语言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尽管他们对每种语言的习得可能比学习一种语言的孩子要慢一些,但他们在两种语言中的发展与只会一种语言孩子的发展是对等的。双语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会经历语言和语言发展的相同模式。他们的第一个词通常是在一岁左右的时候说出来的,而他们大约在两岁时开始说话。即使两种语言在发音上没有相似之处,孩子们最终还是掌握了它们。
双语语言的发展有两种主要模式,都发生在三岁之前。当一个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会出现双语现象。在双语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一个孩子可能会在一个句子中混合单词、单词的部分和词形变化。有时这是因为一个孩子用一种语言知道一个词,而另一个却不知道。
一些双语儿童起初拒绝用两种语言学习同样的单词,但孩子们也尝试使用他们的两种语言。
在双语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四岁或五岁的时候,孩子们逐渐开始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分别使用它们,使用时取决于它们所在的位置。一种语言可能不那么正式地用于谈论家庭,而另一种语言则可能更正式地使用,也许是用来处理发生在家庭之外的事件。孩子们常常发现用一种语言表达一个特定的想法比另一种语言更容易。双语儿童也会经历一段时期,一种语言比另一种语言更常用。有些孩子可能会开始喜欢一种语言,特别是在他们的家里或学校里,这种语言的使用更频繁。双语儿童通常在两种语言上都没有同等的技能。他们通常用一种语言理解更多,但在另一种语言中说的更多。当孩子们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来快速获得第二语言时,就会产生连续的双语能力。第一种语言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方式,如果语言的声音、词汇和字形是相似的,学习第二语言对孩子来说更容易。
双语语言的发展通常在两种语言都被早期和同时引入的时候进展得更加顺利。当父母对孩子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孩子就不太可能出现语言混乱。研究表明,双语有许多优势。据报道,双语能力提高了以下技能:如语言和语言能力、一般推理、概念形成、发散思维、元语言技能,也就是分析和谈论语言和控制语言处理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儿童阅读发展很重要,并且可能是以后学习用一种新语言读写的先决条件。
三、双语教育的优势
根据多年的实验记录,双语教学中说英语的学生,不论他们的学术能力如何,也不论他们的种族或社会经济背景如何,都能在双语教学中达到高水平的语言熟练程度,而与非双语教育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用英语进行的标准化测试中在学术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同时研究也发现了更大的认知灵活性以及在外语学生中更好地解决非语言问题的能力的证据。
一些大规模的研究和对项目有效性研究的元分析揭示出,双语教育中的少数语言学习者从长期来看比他们只有通过英语媒介才能接受教育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好。研究进一步表明,少数语言学习者和多数语言学习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同龄人不相上下,但他们在各自的第二语言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成就。
首先,双语教育非常成功。从双语课程中出来的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语言水平,并且对语言学习也有积极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其次,双语教育方法有相当长的历史,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群体、课程和讲师的背景下证明了自己的存在。第三,在专业期刊上已经有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适时地报道了双语教学的结果。双语教学结果成功的证据不仅仅来自于非正式的观察和教师报告,也来自受人尊敬的教育研究人员严格详尽的纵向研究。第四,基于语言习得和教学设计的坚实原则,双语教学在理论基础上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最后并且最重要的是,双语教育方法传统上是相关的,双语的价值不仅适用于语言少数群体,也适用于单一语言的大多数人,因为双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语言能力,而且是跨文化的理解,它似乎特别适合语言教育中人文主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