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2021-11-28图迪罕麦提赛伊迪
图迪罕·麦提赛伊迪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萨勒吾则克乡中心幼儿园,新疆 和田地区 848599)
幼儿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从幼儿思维习惯、学习和生理等方面掌握,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全方面地渗透美育、德育和智育,让幼儿情感不断丰富,增强幼儿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当前背景下幼儿教育生活化意义相当深远,每个教师都必须提高重视。接下来本文先是分析了幼儿教育生活化和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探讨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最后重点分析了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幼儿教育生活化和幼儿发展的关系
选择和组织幼儿教育内容必须全面考虑幼儿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确保选择的内容与生活有密切的关联,且提高对教育内容活动性和趣味性的重视,在幼儿生活以及游戏中贯穿幼儿教育[1]。由此可见,教师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应立足生活挖掘教育资源,科学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强化幼儿教育和幼儿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在多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获得优质的教育,发展幼儿智慧。幼儿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与生活实践有关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之所以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与生活中富含趣味的行为和事物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让幼儿无形之中在活动中领略生长的技能与知识。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必须重点激发幼儿兴趣,并于幼儿接受知识特点发展变化时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技能和知识。幼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积极准备教学材料,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幼儿善于活动、善于发现的天性。无论从教师发展还是幼儿发展角度分析,教育生活化意义相当深远,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情绪的教育观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这也是实现生活化教育目标的关键[2]。
二、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幼儿教育生活化对幼儿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激发幼儿创造力
幼儿具有丰富多彩的思维,有时可能想象到成人无法想象的东西,这幼儿而言这种思维创造力是相当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幼儿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幼儿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选择生活方式,确保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主动思考常识,以此调动幼儿创造力,确保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二)增强幼儿理解能力
和成年人比较,幼儿理解能力偏低。若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转换能力,且让幼儿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让幼儿学会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以此提高幼儿理解能力,有利于幼儿发展。
(三)提高幼儿探索能力
幼儿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若他们认真学习,则很容易掌握相应所学的知识[3]。因此,教师应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生活化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提高,如此一来幼儿看待问题时就会从异于成人的视角考虑,从中发现生活的精彩。
三、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幼儿教育是幼儿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幼儿心理和身体特点比较特殊,教师应在实施幼儿教育时将保育和教育有效结合,强化生活化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可从几个方面探究:
(一)选择贴近生活内容的课程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知只有同感生活发出的力量才能称为教育。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必须立足幼儿经验着手,确保符合幼儿生长,这是因为幼儿的生长发展主要通过生活中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经验,尤其是获得直接的经验,这也是提高幼儿能力的关键[4]。比如大班家长可能出现抱怨孩子做事动作太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穿衣服速度慢、起床拖拉、一边玩一边做事等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有魔法的一分钟》这个活动,活动过程中设置了这样的环节:给孩子1 分钟的时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折纸、搭积木、插花片和画图等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在1 分钟时间内可以做什么。但结果却让我们相当意外,1 分钟时间孩子们完成了很多任务,比如有的孩子用花片和积木搭建花朵和房子;也有的孩子快速画好一幅图并折叠出衣服、图片等,还有的幼儿拍皮球一共20 多次,就连平时动作较慢的幼儿也纷纷完成完整的一幅作品等等。紧接着,笔者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孩子们主动举手并骄傲地说出了自己一分钟做了哪些事情,笔者充满惊喜地表扬幼儿“孩子们太棒了,短短的1 分钟时间竟然能做那么多事情。”在之后的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幼儿开展与时间有关的训练,比如让幼儿闭上双眼思考1 分钟的有多长、1 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在翻阅日历、阅历中让幼儿了解到每天、每星期、每月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给孩子们说一说上午或下午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发自内心的形成按时做事的理念,从而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某个任务,不断培养幼儿责任心,使幼儿从被动向主动做事,确保幼儿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任务,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步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幼儿必须和周边世界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应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主动给幼儿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提供更丰富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在与师生、同伴以及玩具的互相作用下积极探索经验[5-6]。比如以“我找到了春天”这一主题活动为例,笔者在连续下雨一星期之后将幼儿带到操场上散步,并让幼儿找一找雨后春天变化的情况。有的幼儿通过操场低洼处发现了小水塘,走近小水塘时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调动了幼儿探索积极性。这时,笔者深受孩子们的感染,且从中深受启发:将幼儿的兴趣变成美术活动,使幼儿在体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创作,深受幼儿欢迎。紧接着笔者以中班幼儿对正面直立动物造型的经验为基础创编了充满趣味性的故事,科学设计了“奇妙的小土坑”这一情景,引导幼儿借助炫彩棒在宣纸上大胆地绘画,并借助水彩映画的方式将不同动物在水中的倒影印出来,使幼儿愉快地创作,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美术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述环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生活是“活”的,且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可见,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应以生活为基础,合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和人,借助其熟悉的环境,把握时机,借助生活化、条理化的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片段、零碎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系统化且整体化的课程,突出幼儿教育的价值,让幼儿从中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7]。
(三)开展角色游戏活动
儿童形成数的概念与多样的活动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角色游戏活动就是以生活为依据,给幼儿提供接近实践教育环境,使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人际关系原则以及文化知识,促进幼儿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银行游戏”为例,通过这一游戏让幼儿走进成人的世界,扮演银行客户、银行职员等不同角色,之后进行取钱和存钱等操作,不仅让幼儿正确认识数字,而且有利于其掌握银行办理业务的基本流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强化幼儿对生活的了解;又比如“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基本的数字计算等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数学意识。
(四)加强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阶段孩子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且缺乏独立意识,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8]。教师应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加强与幼儿家长沟通和交流,并以共同教育理念为依据制定更为具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幼儿教育逐步朝着生活化方向发展,促进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比如教幼儿前后左右时,笔者以其兴趣为基础让幼儿自主进行前后左右的判断训练。放学后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举起左右手”的游戏,让孩子在课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便于幼儿可以完全掌握前后左右。如此,通过家长的配合,强化幼儿与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教育中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其思维能力,完善幼儿独立意识和认知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教育中生活化教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均发生改变,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且不会破坏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为幼儿教育增添更多趣味和欢笑。因此,幼儿教师在生活化教育中应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幼儿教育生活化奠定基础,推动幼儿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