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德育困境及对策

2021-11-28邱涛

魅力中国 2021年35期
关键词:困境德育传统

邱涛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2181)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面对的德育困境问题,既能在不同教育阶段中以及教育种类差异中显现出共同性特点,亦能于特定阶段内以及特定种类中显现出其特殊性特点。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所面临的德育困境问题在许多方面均有所体现,比如在德育现实中存在的指引性问题、在德育历史中存在的持续性问题以及在德育载体中存在的多样化问题等。因此,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从而将问题逐一的击破[1]。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德育困境

德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更高。但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来看,德育工作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反而还进入了困境之中,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一)在德育现实中存在的指引性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以及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及技能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目标及要求,则会极大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但是针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德育学习的看法却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普遍认为该知识华而不实的同时,并不能为其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较大作用以及影响。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职业崇高性相关教育过程中,通常会以一些较为典型的比喻表达法从而进行相关讲述。

例如,将教师比喻成燃烧的蜡烛或是渡船等,而这种类似的比喻方法则会导致学生们认为教师职业中的崇高性需要将自己完全奉献才可实现,所以致使许多学生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过于悲哀或者需要消耗自身全部热情。除此之外,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并未获得较深层次的理解及理性的思考,由此造成德育思想以及方针仅处在片面化以及形式化的层次上,无法将其真正贯彻并应用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得德育在实际生活中缺少指引性特点。

(二)在德育历史中存在的连续性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因此以往的价值体系正在进行逐步的重塑以及消散,但是新型价值体系并未彻底形成,导致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并未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将自身优势以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如此,部分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无法获得学生们的认可及肯定,最终致使目前的德育内容出现了脱节,甚至存在冲突性问题等现象,针对德育历史中存在的连续性问题,不能将传统德育思想观念全部收纳其中,而是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开展,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却难以有效进行下去。

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部分学生存在自我为中心、任性且不喜交际等问题,而当前针对这些学生一般都是通过集体主义思想精神从而对其予以教育及感化,但是众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对此观念并不认同或是了解甚少,因此实际实施起来存有诸多困阻。

(三)在德育载体中存在的多样化问题

1.德育灌输性。通常来讲,课堂教学可助于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升,而在当前背景下,教学双方之间的关注点仅仅只有学习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达成,而怎样有效满足任务以及目标却被忽视,从而造成灌输式教学问题普遍出现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实行灌输式教学针对教师而言,实现效率高且质量佳,由此诸多教师仅仅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却对怎样掌握知识有所忽视,而在德育中,怎样掌握要远远重要于是否掌握,主要是因为怎样掌握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所涉及,并且对于学生之后的道德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2.德育无差别性。德育课堂的开展所面向的群体为全部学生,但是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难以遵循学生个体化差异而进行,且无法顾及课堂中每位学生。因此,不管就作业亦或是考试而言,都是以统一标准而对学生展开考核评价工作的,难以实现个别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实是每位学生自身德育观念及行为都各不相同,加之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同步式的德育教学难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2]。

3.德育智育化。德育以及智育两者均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双方存在各自的塑造方式,并且双方培养规律均有所不同,可是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将德育以及智育合二为一,并未遵循双方之间的差异实施区别化教学工作,从而导致德育教学变得智育化,使得学生只能了解以及掌握现有的道德相关知识,却未大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德育的原则

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状态来看,教师想要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原则的应用。

(一)因材施教

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状态来看,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德育,就必须要做好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内容进行德育内容的融入,实现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开展,由此做到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例如舞蹈教育中,有些学生会因为怕疼而出现胆怯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渗透德育内容,让她们实现自我突破,提升自己的意志力,让自己在舞蹈能力进步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意志品质的提升。又或者在幼儿教育理论中,教师可以在“爱幼”的基础上,引入“尊老”的概念,让学生可以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道德素质水平的进步,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带来助力。

(二)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德育内容,争取做到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引导,由此来实现道德素质与职业能力并行的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基础道德素质的掌握,在了解他们特点和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科学的德育教育与指导。针对学生们参差不齐的道德水平,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学生作为班级模范代表,让他们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去引导、感染自己的同学,人让大家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与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德育困境的对策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而言,道德素质他们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为了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水平的职业教师,做好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解决存在的德育困境刻不容缓。

(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

一位国外著名的哲学家说过“教育即生活”以及“学校即社会”观点,该观点对于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德育困境问题而言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由于德育不仅仅是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其还是无限升高的一个过程,所以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困境中存在的德育现实引导性较为薄弱的问题来讲,该问题的根源性因素主要是因为当前德育无法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契合,这种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德育根源问题,其二是德育指向问题,其三是德育根源问题以及指向性都与学生实际生活所脱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将德育有效融入学生实际日常生活中。

(二)充分显现我国传统德育魅力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展开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古为今用”的思想及方针用来对待中国的传统德育观念,因此,首先需要在学校师生中大力推广师生双方都去学习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以及学习,才可以促使学生良好的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观念,其次,应该对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予以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理论解释,只有如此才可使传统的德育思想不会受到历史的局限从而难以实施,最后,需要将传统德育思想紧密对接并融入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当中,其也是对于德育教学更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同样也可实现对于传统德育的再一次加工及重塑,以此确保传统的德育思想既可有效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亦能正确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给予指导之效。

(三)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用德育

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孤立化、形式化以及片面化等问题,为尽快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其一需要将校内以及校外的全部德育资源予以整合,从而促使德育资源中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被充分的激发以及调动。其二是德育载体需要以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原则下发展,不仅应该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还应该促使其他德育途径教育职能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终达到德育、美育以及智育等思想得以互相渗透的目标,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思想及行为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背负着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重任,但是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及建设工作,还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及不断努力所提升,教师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并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令学生的情感获得熏陶、令心灵获得启迪且道德获得成长,继而将学生学习热情予以充分的激发,为将来我国教育贡献自身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困境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困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