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态德育,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1-11-28纪艳艳
纪艳艳
(山东省莱阳市白龙路小学,山东 莱阳 265200)
大自然是我们生长的摇篮,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常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融入生态德育的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生态德育的理念
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逐渐跃入人们的眼帘。环保,是当下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也影响到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学生的教育环境也需要得到保护,生态德育就是应运而生的德育理念,也是小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仔细探索并融入实践的重要教育内容。生态德育需要围绕着“和谐”“绿色”“人文”等多个重点,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讲解,以及科学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小学阶段就获得正确的德育教育,并在一个安全、民主、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生态德育中的“生态”和“德育”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生态与“绿色”相仿,主要是指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强调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和自然发展的重要性,也指明了了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气氛。德育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引导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能够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生态德育需要教师为学生阐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守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与自然相处,与教师相处,与朋友相处,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教师在生态德育的过程中,可以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者一些概念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生态德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面培养。其中,“德育”所占据的比例较重,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且不够清晰,在行为举止以及生活习惯,与人相处等多个方面都急需获得教学指导,而教师就承担着这样的教育责任。生态德育是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在传统德育中融入生态教育的概念,并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等行为,来促进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学生能够受到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语文课作为小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阅读材料更是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学科融合教育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教师将生态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应用教学素材,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渗透,就能够为学生带来较高质量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生态德育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也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多元化,学生能够体会到更多的趣味,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锻炼。从整体上来说,小学语文阅读和生态德育的融合是一种双赢的教育手段。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教材内容之上,进行生态德育拓展
语文是文字的艺术,阅读课堂中所展示的素材具有多种形式,且有深刻的内涵,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知识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成长。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教书和育人两手抓,尽可能地兼顾教学和德育,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并设计好相应的授课比例,做好教育准备工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以诗词、散文或者歌曲等形式展示,其中不乏名言名句和好词格言。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课文出发,从中寻找一些好的德育插入点,在做阅读理解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教育理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也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爱上语文课堂。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村居》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教师借助于古诗中所描绘的意象,能够进行生态德育的穿插,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关自然的知识,也让学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背诵记忆时会更加方便快捷。诗词以春天为主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将诗词的大致含义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想象到画面,体会景色的美妙。而后,教师再以春天为拓展点,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对春天的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春天的美好景物,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起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耐心引导学生树立自然观,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好之处,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呵护之情和珍惜之情。在这样的融合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一定的迁移想象,学生之后看到类似的场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村居》,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和拓展,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自然生态美好
针对小学生展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规划与进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跑神、发呆、说悄悄话等行为。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阅读课上,实际上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塑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途径,生态德育中所表达的和谐友爱的学习氛围,以及多姿多彩的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活跃起来。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下,教育的趣味性就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的目光,再以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找春天》这一课时的教学准备时,考虑在之前的授课中,教师已经围绕着春天进行了多首古诗的讲解,学生对于春天这个话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渐渐产生了不满足感。教师可以另辟蹊径,以音乐作为这一节课的导入,让学生先进行歌曲跟唱,调动起班级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在一个活跃的激情状态。而后,教师再将歌词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并配以一些画面和景色,让学生能够将文字和景象快速匹配,形成一定的联想记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一个舒心的状态中进行了阅读理解,教师以学生的喜好为切入点,鼓动着学生进行了感悟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生态德育的教育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所居住的空间越来越现代化,同时,学生与自然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于一些野生的植物或者农作物知之甚少。教师在进行生态德育的时候,需要拉近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去接触观察动植物,将书本上的文字和实际生活中的物质进行联系比对,从而得到更多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的生长发育更符合规律,也让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更为全面。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时,课文中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正是保护生态环境,体会自然和谐之美,与生态德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教师在讲过课文中的内容之后,可以带领着学生去到本地的动物园,去观察鸟类生长的场所,了解自然景观的生命之美。叽叽喳喳的鸟儿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也会看到更多样的动物生活环境,观察到动物园中的生活百态,增长一定的见识。除此之外,教师除了向学生展示正面性的内容之外,也可以带领着学生去观察一部分生态恶化的场地,让学生有一定的警惕之心,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拓展生态阅读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真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知识见闻,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自学,去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学习更多的阅读资源,才能够真正地攀登进步阶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可以把握在课外阅读这一途径,为学生推荐一些生态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将生态德育贯彻到教育的始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
阅读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推荐小学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需要做好筛选工作,以保证阅读学习的正面性,也让学生能够得到正向的道德教育。面对低年级学生时,教师可以推荐一定的绘本,绘本以童话为主,有教育意义优先。学生在阅读一些有关动植物的童话故事时,会跟故事里的主人公产生共情,从而设身处地地为它们考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的理念。而面对中高年级学生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科普性的杂志,以国家出版社或者省级出版社为主,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融入生态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之路上的必要举措,只有从小为学生传达生态保护,环保节约的理念,学生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环保意识,从而建设系统又完善的生态文明环境。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生态德育,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尽可能地挖掘教育切入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