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
2021-11-28高俊晗林可晨
高俊晗 林可晨
(珠海科技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一、国内网络舆论发展研究
然而当下立足高校,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较少,特别是在疫情下如何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以往研究多基于网络社会这一大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及其培育展开论述。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对于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具体展开研究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缺乏系统的书籍论著,涉及相关案例缺乏典型性等问题。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正确导向是核心和灵魂。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伴随着大量的网络谣言,如 2003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13 年人感染 H7N9 禽流感、2016年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等。研究疫情下网络舆论的引导路径对政府、卫生部门、大众传媒和公众都具有实践操作的参考作用[2]。舆论导向本身至关重要。“舆论导向正确,则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则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3]。大学生群体年少好奇且置身校园,社会阅历较少,思想波动性较大,辨别力和判断力有待提升。他们热心关心时事,追踪热点,却易受不良言论影响。在全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如何科学的引导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二、疫情之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现实审视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已适应在安静校园安心求学的大学生在“战疫”初期对“战时状态”还并不理解其“全面性”“全民性”的内涵。随着疫情发展,当“封城”“限行”“居家学习”成为常态时,当确诊病例逐日递增,学生们对“战疫”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渐有了全面了解。随着“战疫”进入关键阶段,各高校陆续制定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的教学计划,大学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居家学习、投身志愿,在“战疫”中贡献青春力量,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守则奉献、守望相助和进取担当的情怀。由此可见,疫情期间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特别是舆论引导,宣传“战疫英雄”,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正能量,鼓励做志愿,则有助于营造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良好舆论环境。
与此同时,焦虑与恐慌情绪伴随着身处疫情中的大学生群体,而这恰恰成为谣言传播的土壤。在猝不及防的疫情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实消息加剧着学生恐慌,根据艾瑞数据显示,民众在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在线时长具有明显的增长。而在疫情发展早期,由于民众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不够深入,易起争议易生谣言,容易给民众造成混乱。此时,部分缺乏正确舆论引导的大学生轻信网络谣言,甚至传播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恐慌。这时政府、医院、学校、权威专家和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辟谣,则有助于缓解学生恐慌,增强学生“战疫”信心。由此可见,疫情之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显得迫切且关键。
三、疫情之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路径
(一)官媒先行及时回应
1.信息发布 及时权威
当下网络信息传播节奏愈发加快,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官方媒体,必须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特别在疫情爆发初期,官方权威媒体担负着指导民众防疫,消除民众恐慌,增强民众信心的重任。反之,倘若此时官媒未能及时有效的发布权威信息,民众信息需求便无法从官媒一方得到满足,这将加重民众焦虑紧张情绪,给各种不实消息可乘之机,最终导致网络舆情分流多、难管控。特别是当下被称作“互联网新生一代”的“00后”大学生群体每天接受着大量信息的冲击。在这信息洪流之中,官方媒体及时发出权威、准确、正能量的信息极为重要。
2.以人为本 弘扬正气
新时代的新闻传播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以人为本,心系人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新闻素养,坚持“人民中心观”,践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重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忧民之所忧,以免受众对疫情防控掉以轻心或对疫情趋势的预测过于乐观。其次,针对网民大众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4]官媒报道要权威准确,弘扬正气,以小见大,高屋建瓴,为舆论注入暖调,坚定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所有患者都满足中医的中风诊断要求以及西医的脑出血、脑梗塞诊断要求[2,3]。入选条件:(1)年龄35~75岁;(2)病程不足半年;(3)初次发病,且伴有单侧偏瘫;(4)主动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条件:伴有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不全、重度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患者。
3.与时俱进 乐于创新
当下的在校大学生是一群阳光自信、乐于创新的“00”后群体,官媒要与时俱进,擅于创新,从大学生受众的视角出发,对信息进行合理化、生活化的解读以及适度的再加工,使政策能够为其所理解、接受。在传媒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宣传方式愈发难以吸引“00”后大学生的目光。宣传方式更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鼓励百花齐放,各式各样。“00”后群体乐于接受多元化、订制式的信息,倘若宣传方式仅仅停留于办讲座、发传单、挂横幅、贴海报,已难以得到其热情响应。官媒的信息发布力争内容要准,速度要快,方式要新。
(二)学校作为 思想引领
1.高校媒体 主动作为
疫情袭来,消息混杂,高校应抓住时机,主动作为,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更要从信息筛选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方式转变。首先,校园媒体要及时转发政府相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最新通报和要求,让学生第一时间知晓落实,及时公布学校各项防控措施和师生健康动态,让师生安心放心。同时及时解疑答惑,对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内容,及时回应并深度报道。
其次,校园媒体要定期推送本校学生参与社区的抗疫事迹,树立朋辈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推送时事要闻、校史校情、学生赛事,使学生走出疫情的阴霾,放眼看世界。最后学校要在线上线下有效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如重读经典名著阅读活动,组织“我为战疫加油”系列微视频、诗朗诵等比赛;引导学生居家学习的同时积极承担家务,开展“劳动能手”等趣味竞赛活动并广泛宣传报道,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2.党团共建 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在抗击疫情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引领最终服务于实践动员。首先高校的各基层党团支部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鼓励大学生加强日常学习,了解国家政策、重要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
其次,基层党团支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开展“网上支部会”,引导党员、团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组织师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发布正能量的评论或文章,传播主流思想,强化正向舆论,引领大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以积极的心态为一线的医务人员加油打气,或是将青春梦想扎根在祖国大地,积极投入到社区防控的工作中去。
3.宣传榜样 加强疏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转作风、改文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要高度重视讲好“战疫”期间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先进故事。多角度挖掘“战疫”期间投身前线的师生真实典型,如通过前线医务人员、学生志愿者、高校教师、记者、党员志愿者等代表性人物,用小切口展现大视野,以小事件体现大情怀,弘扬真善美、增强正能量;校园媒体要定期推送本校学生参与社区的抗疫事迹,树立朋辈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
其次,疫情期间高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防控、学习压力。高校应组织班主任逐一对班级学生进行“线上家访”,在谈心谈话中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鼓励其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疫情,把疫情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自媒律己 缓解恐慌
1.自媒自律 勇于担当
在当下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飞快,自媒体更要自律,自媒体的报道要基于事实、正面引导。自媒体信息平台不应被动地规范,而应主动地律己,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底线,避免谣言导致的恐慌。自媒体运营者中大学生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自媒体在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巨大。这要求自媒体在严于律己的同时更要勇于担当,引导大学生群体文明上网、理性发声。自媒体运营者要利用好青年学生乐于关注自媒体的特点,积极宣传科学的防疫理念和方法,构建绿色有机、健康互动的舆论场。
2.加强监管 实名注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国家层面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推动全方位舆论监管常态化;应在流量较大或留言较多的站点首页设置权威网站链接;全面实行论坛用户实名制,消除网民匿名心理造成的责任感缺失现象;版主及相关负责人应对所在平台的信息进行严格把控[5]。其次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用户管理,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实名制”注册方式,使信息发布者感受到无形的约束力;同时切实落实自身监管责任,在做好舆情监测的基础上,加大对谣言散布者的惩罚力度。
四、结语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神州,面对复杂的疫情和多变的言论,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舆论的影响。在爆炸的、碎片化的、极速更迭的信息面前,为坚定大学生群体对抗疫工作的信心,凝聚成“网上网下心连心,风清气正战疫情”的合力,各方须以主要影响大学生舆论的主体为切入点,官方媒体应坚持先行引导、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自媒体应加强自我管理、缓解社会恐慌,高校应因势利导、统筹把握思想定力,对疫情之下大学生的舆论加以引导,三管齐下,以提高思想引领的实效性。有效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勇担历史使命,与国家并肩作战、同频共振,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