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余韵——定州子位吹歌的保护和传承

2021-11-28张加梦王琴郇乐婧李伊宁郭春晓解玉杰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定州艺术

张加梦 王琴 郇乐婧 李伊宁 郭春晓 解玉杰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子位吹歌起源于秧歌和吹歌发祥地冀中平原的定州,因其产生与发展的中心地在子位镇而得名,约有两百年的历史。子位村的吹歌,在当地被人民称为“吹歌会”,由于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曲目和风格特点不同,又划分为“北乐会”与“南乐会”等形式,现代则习惯地称之为“子位吹歌”。子位吹歌是把管子作为主奏乐器,配以唢呐、笛、二胡、笙、钹、鼓、锣等。尽管演奏时乐器较多,但多对乐器进行增减组合,从而使演奏出来的声音效果高亢洪亮,旋律起伏,变化不一。比如,“南乐会”风格活泼爽朗,速度较快,“北乐会”风格古朴端庄,速度较慢[1]。另外,子位吹歌的曲目包括传统民歌曲牌、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冀中的风土人情,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子位吹歌从二十世纪中期产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前期比较曲折,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扶持下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逐渐深入的多元化趋势。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子位吹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需要不断创新以实现更好的传承。

一、子位吹歌的研究发展进程

20世纪40年代,民间管乐演奏家杨元亨来到子位村教习吹歌,一时间使子位吹歌人数多达二百人。1952年杨荫浏等音乐家通过整理乐曲,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1966年至197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子位吹歌的研究陷入低谷,这一阶段传承者较少,留下的可供后人查询的资料也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民间艺术,子位吹歌演奏者在全国各种比赛中屡获殊荣,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子位吹歌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价值,如王铁锤的《深受农民欢迎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等文章,还有一些关于子位吹歌传承者的探索,如王俊、王铎的《记双簧管演奏家王小寿》等。尽管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人才断档、实物资料流失的状况,政府和有关机构对此展开了紧急的抢救和保护工作,1996年文化部将子位镇命名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以此促进子位吹歌的重振。

21世纪以来,学界对子位吹歌的研究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继承了前人对其在音乐艺术角度的研究,包括对其演奏乐器和传承人的关注,这些可从张振涛主编的《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 —音乐会》等文章书籍中知晓。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如何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学界不少学者也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展示研究成果的书籍文章有刘亚辉和杨梦来的《让子位吹歌吹遍五湖四海》等。

为助推子位吹歌这一文化瑰宝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定州市建立了以培养子位吹歌传承人为目的的“子位民间吹歌艺术学校”;2011年定州市吹歌文化研究会成立;2020年,在定州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共同支持下,以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为基地的子位吹歌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子位吹歌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

二、制约子位吹歌发展传承的因素

(一)传承人减少

定州子位吹歌之前一直采用师徒相传、口授心记的方法,并加以严格训练,使练习者能够完整继承吹歌的技法和风格[2]。但受时代背景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子位吹歌无人练习,传承人减少。后虽又有几十人学习子位吹歌,但子位吹歌的传承有所遗失。况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相对落后,法律体系很不健全,保护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21世纪以来虽创建了子位吹歌专业学校,录制了传统曲目光盘,但遗失的传承无法寻回,仍只有小部分年轻人学习子位吹歌。

(二)表演场所固定,无法市场化

定州子位吹歌产生于子位镇,原是用来庆祝红白喜事。每到喜庆盛会节日盛典时,人们总会聚在一起互相竞技表演,子位吹歌艺人还到附近的村庄、城镇、市区和县城传授吹歌技艺[3]。这就导致目前子位吹歌的表演场所固定,主要出现于农村的红白喜事,市场化水平低。若想将子位吹歌大力推广,就要提高其市场化水平,拓宽国内外市场,增加可以在剧院演出的剧目。

(三)宣传力度较小,缺少青年观众支持

定州子位吹歌来自民间,常用于红白喜事时演奏,其听众多为老人。由于子位吹歌的宣传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民间歌会等形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条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力度较小,造成年青一代观众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未曾耳闻这一民间曲艺艺术,缺乏年轻人的支持。

三、子位吹歌的保护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于定州子位吹歌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2008年,定州子位吹歌就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河北省第一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吹打音乐。可以看出,我们在保护子位吹歌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但是,过分着眼于已取得的成绩则会踌躇不前,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新一代的青年人手中,我们应该加深对于定州子位吹歌的认识,通过新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子位吹歌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要保护子位吹歌就要了解其价值所在,在守住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子位吹歌不仅仅是一种民间音乐,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它有其独特的乐器搭配和演奏形式,以及高亢热烈又极富生活气息的传统曲目。它的传统曲目、经典乐器以及其特有的风格和传达的情感应该被保留下来。同时,我们可以结合时代内容、时代精神创作新的曲目,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这一门艺术传承下去,不仅要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更要将它所代表的精神一并传承发扬。

其次,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继承人,我们一方面要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传承。培养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激发艺术爱好者投身于艺术传承事业,只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并热爱这项艺术,才能使它得到长久地发展。目前,子位吹歌的受众人数较少,需要培养一批能够传唱子位吹歌的人才,并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艺术。可以开展子位吹歌进课堂的活动,聘请会演奏这门艺术的老艺术家,让曲艺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培养他们对本土艺术的热爱,并学习一些演奏的技艺,让他们成为新一代子位吹歌的传承人。

此外,传承需要媒介,过去的媒介可能较为单一,通过搭建戏台等方式来展现这一艺术,传播范围小,受众人数少。如今,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信息传播平台,展现子位吹歌的风采;还可以建立线上虚拟体验馆,使更多的人来体验子位吹歌的演奏方式,增加受众人群,提高知名度。在这一过程中,听取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对子位吹歌发展的感受和相关建议,生成报告,反映给有关部门。

我们应该看到,子位吹歌这一艺术形式中有一些已经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其加以改造。传承子位吹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全面调动政府、群众等群体的积极性,多方参与,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子位吹歌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传承,使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定州艺术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想念定州
纸的艺术
千年古县 魅力定州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定州石刻馆碑刻之精选
定州开元寺塔历代维修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