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探析

2021-11-28李梁成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李梁成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全媒体所呈现的融合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在认识、把握和利用全媒体融合的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在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有效改革,从而回应全媒体时代挑战,积极发挥全媒体融合对思政课的促进作用,变革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其教学方法,提升其教学实效,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强其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

一、全媒体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的机遇

(一)丰富了信息来源的渠道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大多局限于报刊、新闻和文件,网络新资讯和新信息有限,并且内容以宏大叙事和政策解读为主,大多采用平铺直叙和命令式的口吻,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关注,这是传统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痛点。然而,全媒体融合所承载的超大信息容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包含了声音、动画、影像、图片等在内的各样媒介,同时其信息内容生动活泼,富含表现力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因此,全媒体融合所承载和传播的高容量高密度的信息资讯能够帮助思政教师突破这种困境,为思政教师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讯材料和内容素材。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全媒体融合发掘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获取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典型事例、新闻素材和理论成果,邀请“名师”、“名校”、“名课”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全媒体融合及时了解时政新闻、热点资讯,还可以将这些资讯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联系,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载体

思政课教学的实质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信息在师生间传播的活动,即,思政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的活动。全媒体融合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趋势和新载体,它有助于更好地连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使教育双方充分体验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人格培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借助全媒体融合下信息资讯多元化多样式的表现方法,思政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融合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传播力。思政教师通过议程设置和话题交流以全媒体融合的交互性沟通方式构筑师生间沟通的新渠道,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观照其心路历程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思政课从生硬而单向的灌输模式中解脱出来,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突破了信息传授的限制

传统思政课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但因教学课时紧凑、教学内容庞大的缘故,思政课主要以课堂集中讲授地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但这使得思政教师很难全面、深刻、透彻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受教育者,同时也加大了受教育者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的难度。然而全媒体融合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局限,扩大和延伸了思政课的教学时空,从而给思政课教学创新带来了冲破时空藩篱的便利,给受教育者提供了高效获取知识的便捷,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吸引性。思政教师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微信和小程序等平台,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在交流思想和解答疑惑之间使传统思政课教学走出固有的时空局限,增强思政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全媒体融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在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当下其去中心化、扁平化和互动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思政教师的主导权威和支配地位受到挑战。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资讯超过教师,并对全媒体融合的运用和经营能力高于教师,思政教师并不具有此类优势,进而使得思政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地位正在逐步淡化,甚至处于劣势地位,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凸显和主体性意识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浅层化和碎片化阅读,即,基于大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使其求知欲增强,但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使自身的注意力分散于茫茫资讯而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和辩证思维,并沉湎于如此浅层化和碎片化阅读,因此导致在全媒体融合下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挑战。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将思政教师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学科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与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下多元流变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体特征之间的冲突予以引导、调整和完善,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

(二)课程教学内容受到冲击

媒体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因使用人群数量庞大而得以快速裂变,但也因人群庞杂而使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难以得到保证,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着各种媒体平台。同时新媒体平台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念攻击的主要工具和渠道,他们依靠其在新媒体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和主导权威对我国进行社会舆情干涉,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攻击,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达到其颜色革命的目的。当前00后大学生们正处在自我建构和价值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在全媒体中传播的新事物有着极大的接受欲望和接受能力,但对信息的筛选和评判能力较弱。同时,思政教师虽然在全媒体融合的运用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并积极承担起守门人角色,但出于信息庞杂和流变迅速,师生年龄差距较大,教师新事物接受能力弱等原因,思政教师未能完全履行好守门人职责,未能完全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未能形成有效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政课教学创新。

(三)课程教学方法受到影响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教师讲授和灌输式的方法进行集中教学,如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政教师更多关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材知识的传授,无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内心需求,因此,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削弱大学生对思政课进行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在全媒体融合下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其习得的高于思政教师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获取渠道,获取海量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甚至连教师都未曾获取过,并通过全媒体融合将其传递给教师,从而打破教师的信息优势,这迫使思政教师学会适应全媒体融合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备好课、上好课,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迫使思政教师做出改变,突破原有教学方法的局限,不再固步自封,不断提升自身媒体媒介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和话语创新能力。

(四)课程教学理念受到冲击

“以教为主”的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正在全媒体融合发展下受到巨大冲击,传统思政课教学创新主要围绕思政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进行,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处在正确的方向,保证大学生接受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这种教学理念的最大缺陷在于忽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原创性。以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和满足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由参与的意愿,但是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的最大缺点在于难以把握大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程度,容易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发生偏离。因而思政教师在把全媒体融合引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教学相结合”和“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既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大学生的自主性。

(五)大学生个体特征发生转变

全媒体融合的新发展使得00后大学生们更沉溺于虚拟空间的感官刺激和诱惑,更沉湎于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但面对现实冲击却时常显得茫然无措,无所适从,并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中,产生心理脆弱、人际关系淡漠的现象。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意识冲突,更加剧了大学生在道德养成和价值形成中的复杂性,并且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和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造成冲击,对其引导功能产生巨大的侵蚀作用,因此,面对大学生在全媒体融合下所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政课也面临着新考验。

三、全媒体融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变革教学理念,提升创新力

首先,思政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从“师生主客二分”转变为“师生双主体协作”,从单纯的知识理论传授者转变为大学生自我意义建构的指引者和协助者,积极探索大学生所喜欢的资讯和内容,深入思考大学生所喜爱的兴趣和价值,以平等、开放和探索的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其次,思政教师要转变“重灌输,轻渗透”,“重说教,轻交互”的教学方式,以大学生的视角看待授课内容,调整授课方式,以大学生的角度转变自身角色,真正地弯下腰、贴近心,走进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思政课既具有价值和理性,又具有温度和情感,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认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接受思政课的价值影响,从而提升思政课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获得感。最后,思政教师应当秉承“内容为王”的思想观念。在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当下,其不变的本质仍是内容生产,因此,思政教师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素养,广泛汲取各类知识信息,形成强大的知识储备,准备好每一堂思政课,另一方面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信息洪流中把握好自己的航向,筛选、管理和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还有情感温度,更有视野广度。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引导力

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当下,内容生产至关重要,它是吸引大学生、增强用户粘性、提升教师形象和完善教学效果的核心。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离不开优质的内容生产,而这需要以优质的新闻资讯、教学视频、舆论话题和议程设置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并辅以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融合各种新媒体技术平台,及时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思政课中,例如,运用“学习强国APP”、“云班课”和“微信”(QQ群),将学习理论、学科素材、时政新闻和热点评论引入教学课堂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块,这既能够让大学生自习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新闻动向,又能够让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第二,将大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社会热点、舆情评论和时政新闻引入到思政课堂中,以其喜爱和接受的叙事方法与语言风格转换思政课教学话语,并在全媒体融合的技术支持下通过课堂教学及时传播给大学生,由此展现思政课的引导力和吸引力;第三,通过微信、QQ、云班课、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聚焦大学生的现实问题、理论困惑和思想动态,并将其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思政教师的耐心倾听与细心讲授,实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使之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进而为自我成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和人文关怀。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传播力

首先,以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为导向,以信息资讯效用为手段,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把握全媒体融合的特点,转变原有思政课话语表达,通过立体式和沉浸式的教与学的转换,实现课堂教学中重点问题解析、热点时政解读和教学知识解释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关照其现实需求、内在思维和价值诉求相结合,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次,思政教师应当积极借鉴“拇指课堂”、“云班课”、“雨课堂”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开展全媒体融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充分运用“情景设计”、“头脑风暴”、“讨论答疑”、“小组协作”等教学手法,利用多元生动的素材(表情包、图片、字符等等)和及时有效的交互(群讨论,课后作业评论),实施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并使这些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得到进一步深入运用、挖掘和发展,从而调动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唤醒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最后,思政教师应当不断尝试网络教学、隐性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大学生就社会热点、时政新闻与理论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讨论,既增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提升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效帮助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养成。

(四)延伸教学过程,拓展影响力

首先,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公众号、云班课、易班和学习通等媒体平台传播具有思政教育理论内核和价值意蕴的文章,或是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理论和方针,或是新闻时政、热点评论。同时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积极吸收和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时政素材和语言方式,塑造一批品牌效益好,理论价值高,传播力度优的全媒体融合思政课精品教学平台,使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内容性为一体,达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思想深邃高远,互动畅通有效。其次,思政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索“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有效机制,打通线上育人与线下教学、课堂讲授与课外引导的节点、难点与痛点,使两者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综合运用“云班课”、“学习强国”、思政QQ群、“穗芽”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既进行思政课理论困惑解答、作业布置点评,又进行时政新闻解析、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引导,从而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并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话语权。最后,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全媒体融合将思政课教学过程予以延伸和发展,它包括教学时空的延伸和教学渠道的拓展。在时空上,把思政课教学拓展到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前的预习、测验;课中的知识点讲解,练习讲评,问题讨论;课后的作业布置,复习巩固,资讯收集等。在渠道上,利用全媒体融合积极有效地吸收海量资讯,使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相融合,并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受教育阶段,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增强教师素养,完善吸引力

首先,思政教师在面对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过程中,应当熟知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精通全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自己成为全媒体融合的行家里手,从而优化思政课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选择,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筛选。其次,思政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积极形成设计思维、交互思维、系统思维,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良好的信息辨识能力、信息批判能力、信息评估能力,提升思政教师信息收集与教学内容相整合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学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能力。最后,思政教师应当从全媒体融合中挖掘和创造蕴含思政课教学价值的素材,变革传统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专业背景、生活环境、网络生态,形成以全媒体交互沟通为渠道、人文关怀为内容、生活学习为背景、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主导的话语体系转换,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维护国家的政策方针和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承担者和圆梦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