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8韩坤曹靖赵立强
韩坤 曹靖 赵立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新工科的建设目标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多元化、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是作为新兴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要从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这几个方面展开,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产业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跨领域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
2012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以计算机、电子、通信、物流等多专业学科为基础的新工科专业。为了适应我国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并培养具有跨学科领域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中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在当下工科教育中,各高校普遍引入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环节,但存在创新创业型师资匮乏的问题,该问题又导致“讲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不懂专业,讲专业课的老师不懂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普遍存在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善。
(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案例引用和实施虽然具有通用性,但是无法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新工科特征,导致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脱节。
(三)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缺乏可实施方案和实践空间
依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在培养具有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时,不但需要有跨学科的师资、综合知识背景的团队和各方企业的支撑,还需要搭建跨学科的平台,以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长效支持。
(四)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可行的评价机制
高校评估、审核等各项指标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重结果,轻过程”,使得高校盲目追求获奖数量、获奖等级、孵化数量和盈利指数,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指导和评价。
综上所述,物联网工程的教学应坚持“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以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体系构建方法;探索提升学生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案;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开拓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机制;总结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重新定义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课程标准与质量控制机制
(一)明确提出物联网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四个转到”、“四个对接”
切实把专业定位转到适应本地及周边人才需求上来,转到校企深度合作、跟踪IT技术上来,转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转到增强学生职场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上来;努力实现专业课程与市场技术需求的对接,实践能力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知识化教学与能力化教学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专业办学的优势和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标准
在教育部 “四个回归”的要求下,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对标国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标准,完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覆盖率达到100%。对标新工科建设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周、学科竞赛、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在本科学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构建质量控制机制
同时打造金课建设团队,精确到一对一的专人专课牵头,同头课相互辅助支撑的课程团队,建设一流课程,淘汰水课。解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标工程能力目标建设工程化全栈案例。
(四)实施工程性课程考核与评价
新工科的课程考核不再适合笔试知识点的方式,其考核目标更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设计能力、创新程度、报告撰写和交流,将考核环节分散在教学进程中。因此,工程性课程考核标准应根据课程目标合理设置,不仅限于项目完成结果。评价的侧重思路创新、设计方案、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实施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面向企业,面向行业,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要从企业中来,人才创新城野的成果要应用大到企业中去。
1.举办校企合作论坛,为校企进一步合作打开新局面。
2.主办IT科技节,邀请企业参与到科技节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建设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3.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合作项目,在新工科建设、创新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4.创新学生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新工科建设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案,比如“1周(第1-6学期)+1月(第6学期)*1学期+1学期(第7学期)”模式,根据大一至大四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制定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实习内容,让学生逐步提高工程领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校内师资的国际化水平:聘请国外知名创新创业专家、学者和工程师来校授课;每年选派几名校内专业教师到国外企业或高校接受职业课程培训和交流访问。
2.引进校外创新创业专家团队:聘请优秀创团队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以把握服务地方办学方向,凝聚科研与技术协作力量。
3.支持校内教师学历提升:通过博士在读、国内外访问学者、专业培训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学历、专业知和科研水平。
4.鼓励校内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从而保证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更新。
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全体专业教师在创新实践能力,完成由单一的专业导师向创新创业导师的过渡,发挥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积极作用。
(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1.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个性化定制学生兴趣小组,由校内和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创新基地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内专业教师的垂直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举办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团队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和技术的共享。
3.为基地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促进为学生提供向企业展示的平台。
4.校企深度融合双向驱动。一方面积极引入企业入驻校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企业成立品牌工作室,另一方面促进基地入驻企业的项目孵化空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增效赋能的双赢。
5.将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教育融合,鼓励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研发。
(四)实施“以赛促学、以证促改、以赛促创”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对学科竞赛细分,引导学生参加在行业领域有认可度高和影响力强的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
2.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明确教学内容围绕竞赛主题设定,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扣住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
3.不断完善基于竞赛的评价体系,根据竞赛参赛情况和获奖结果置换学分和绩点,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开辟最大的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五)布局课程思政教育于创新创业教育新赛道
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实践活动内容围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科技、公益、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之中。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五、结论
首先,本文提出的新工科课程标准与质量控制机制经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试点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017级毕业班的创新创业学分取得率达到100%,考研率达到16%。同时本文成果在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多个计算机专业教学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多门课程中进行推广,教学效果良好,取得教学成果奖1项。
其次,以海联创新基地为抓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活力明显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并在近两年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基地480名学生累计取得奖项300余项,参与人数占比达到100%。以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果统计结果为例,海联基地队员占全校人数比率为2.29%,但是海联创新基地的获奖率为4.92%。
最后,未来将进一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校内、校际之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成立校内协同创新中心,校际创新创业联盟,打造跨学科、跨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库,实现创新创业团队互助、师资共享、软硬件资源共享。
综上,新工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物联网专业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主动学习、系统思考,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新型的卓越人才,发展新工科势在必行,需要我们携手同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