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2021-11-28于无恙崔聪颖张娜庞海龙
于无恙 崔聪颖 张娜 庞海龙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3郑州市惠济区弓寨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4南阳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4500)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个体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即针对人的行为规律而采取的某种能够几人奋进,调动人从事工作、学习,或在生活中的积极性的理论。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情况而言,多数教师、专家对激励理论十分重视,提倡在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用激励理论来鼓舞志气,进而对训练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日常训练,进而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目前高校学生的田径训练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励理论核心价值概述
激励理论在高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以积极性运动规律为依据,对学生施加一定影响,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内发性的动力,并向好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激励作用,不仅局限于管理职能,也包含鼓励、激发的含义,即借助某种外部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进而逐渐演变成内在的动力,向预期目标迈进。此外,激励也是行为的按钮,运动行为的钥匙,在高校学生的激励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学生挖掘内在潜力,发挥应有的力量。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得知,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能够指导实践,就激励理论的内容可以得知,人的实践行为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应把握这一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多种可操作性因素来激励学生,使其能够进入高动机状态,进而在激励作用下积极行动,在田径运动中,利用激励理论更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奋进。
二、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
田径运动是高校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扬体育精神的常见措施。但是,就现阶段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较多学校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的情况,未能够组间成完善的教练团队,并且,具有较多年轻教师担任田径训练的教练,缺乏一定的经验,致使多数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不能掌握相应的训练技巧,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并且,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在需要进行系统训练时需要较长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迅速成长。
(二)学生积极性不高
田径运动考验学生的耐力和体力,训练相对枯燥,在日常训练中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经常出现训练计划中断、改变等情况,经常使学生感觉的积极性高。此外,目前多数高校在田径训练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多,也严重阻碍了训练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中对田径运动员的招收情况持不同标准,尽管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就在田径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是具有超高水平的运动员仍然十分匮乏。同时,存在多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不愿意接受系统化的田径训练,或高校的田径项目设置不合理等。这主要表现在跳跃、短跨等项目中,对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造成一定限制。对于上述情况,高校应积极就现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有效的激励对策。
三、高校田径运动中应用激励理论的策略
(一)激励理论的角色训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角色指的是某个人依据他人的期望或自身希望,与社会环境扮演的在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的一种行为模式。在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立场上来讲,大学生运动员具有双重性的角色特点,因为大学生在学校进行的田径训练需要在学校的相关规定,或培养目标的模式下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同时,还对自身的训练水平提升具有一定要求。按照激励理论的内容,在高校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进行激励理论的应用,能够经训练在某种层面上促使大学生保持对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应保证激励理论的应用目标是促进高校学生刻苦训练。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树立团队目标的方式来激励大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训练目标和努力方向就不局限于个人的得失,而是更关乎集体的荣誉。通过集体目标的设立,能够激励荣誉感强、团队意识强烈的大学生为了征得集体的荣誉或不给集体抹黑而重视日常训练,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进而使其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有所成长,并在最终的竞赛中取得喜人的成绩。
(二)构建个体激励目标
在大学生日常田径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绪或训练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足够的积极性。有需求才有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有所需求,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进而通过自身行动去追求这种平衡。所以,教师在田径训练中,应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并能够尽量满足其合理范围内的需求,进而促进其主动进行训练,培养大学生的主动训练意识。当田径训练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效果,再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拥有更高层次的动机,进而使田径训练保持一个良好的循环。
此外,在田径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树立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化的行为目标,使学生明确训练的具体内容、方向和难度。但是,应把握好目标的难易程度,一旦目标过于简单,就会使学生携带,限制自身潜能的发挥,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若目标过大,则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心理,不利于构建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激励理论无的放矢。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合情合理的目标,对于较难实现的大目标,可以将其细化成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步的实现,这样不但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使激励理论收获最大的成效。
(三)选取科学化的训练方式
激励理论在高校大学生田径训练中的应用需要科学化的训练方法作为载体,激励不仅是一种训练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引导行为。在日常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等来进行训练方式的调整与优化。
比如,部分学生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成绩达标,能够进入国家田径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其训练时间或增加其训练的强度、难度。让学生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进而为自己的目标而刻苦训练。也存在部分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目的是单纯的强身健体,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丰富的训练内容,比如形体训练,游戏化训练等。
此外,在高校学生的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应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和谐的训练氛围,在训练活动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保证教育的公平性。针对学生的训练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自身掌握阶段性的训练情况,设立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且在测试的成绩中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激励理论是激人奋进,催人向上的理论内容,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在田径训练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明显作用。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应把握好激励理论的核心内涵,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做到因材施教,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优化训练内容,设置科学化的激励目标等,竭力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田径训练之中,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努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