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2021-11-28温伟珍
温伟珍
(广东省兴宁市图书馆,广东 兴宁 514500)
随着全球的发展都在趋于智慧化、智能化,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理念在国内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未来的新型模式,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实践、新理念必将以智慧图书馆作为其基本模型,向着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以及转型发展的方向努力。
一、智慧图书馆概述
IBM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这一新型的概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智慧地球”即Smarter Planet,直接翻译过来则为“更加聪明的地球”,这一理念是将物联网作为其运行中的主要载体,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总称。“智慧地球”将透彻地度量与感知,高度智能与互联互通作为其主要特征。其中“智慧地球”的一个微观方面的延伸就是“智慧图书馆”,虽然在国外图书馆中,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理念早于“智慧地球”出现,然而目前全世界对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都处于最初的起步阶段,我国国内的相关学者在研究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大多是在数字图书馆、物联网、复合图书馆、云计算的概念基础上。
我国的王世伟教授于2011年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分会场上,以“智慧图书馆初探”为题进行了演讲,就智慧图书馆所具备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只有在一个公共图书馆不仅给予了信息技术以足够的重视,并且给予了公共文化的环境与社会担当以及用户的知识服务担当以足够的重视;不仅给予了对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完美地融入了将读者参与其中的互动服务和管理,还将以上每一项要素均作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一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追求品质更高的图书馆服务的时候,这样的公共图书馆才可以满足“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定义。智慧图书馆将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作为其信息技术的基础,将物与人的互联互通、一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作为其精髓与灵魂。
二、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
(一)书与书相联的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将书与书相联的图书馆作为其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技术基础。想要做到书与书相联,就需要图书馆建立一个感知文献的服务系统以及集群整合的管理系统。这里说的“书”并不是具体的书本,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了网络型、印刷型以及数字型的不同载体的知识文献。书与书相联,即将S馆中的每一类文献之间均建立起跨部门的信息共享、跨媒体的深度融合、跨系统的应用集成、跨库网的转换互通以及跨馆际物流速递的管理和服务的新形态;即将P馆、X馆以及S馆中的每一类文献均建立起相同类似的联系。例如,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的图书馆中,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实现网络型、印刷型以及数字型的复制传递、文献检索以及书刊阅读;再比如,在上海图书馆的237个分图书馆中,读者可以使用同城一卡通进行文献的借阅,从而实现了单一集群系统跨越空间的书与书相联,读者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地实时掌握书籍文献的流通与储存的状况。
(二)书与人相联的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将书与人相联的图书馆作为其管理与服务的关键。书与书相联是在书与人相联的激活下实现的,书与人相联地体现出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发展实践和理念。这里所指的书与人相联,不仅包括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与文献之间的互通相联,还包括读者与文献之间的互通相联。例如,深圳图书馆推出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理念,就是建立在服务机与服务机之间相互联结的基础上,即书与书相联的基础之上,他们还做到了将位于前台的服务机和负责后台的信息化管理、集群网络化布点以及人的一体化物流的管理相互联系起来,即书与人相联。如果没有后台高智能化书与人相联的集群控制,那么处于前台的服务机就会被孤立起来,没有了自动控制、感知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以及机械传输的支持。没有预先实现书与书相联和书与人相联的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转型,没有预先实现敏感度与及时化的管理提升,服务机一哄而上的操作最终都会变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还可以将书与人相联延伸为物与人相联。
(三)人与人相联的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将人与人相联的图书馆作为其管理和服务的核心。人与人相联不仅包括了图书馆中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得相互联系,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得相互联系,还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得相互联系。自21世纪初起,中国在各大图书馆开设的网络联合知识导航中以及各种类型的易懂服务中,均开创了人与人相联的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这种图书馆中工作人员的人与人相联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咨询平台,使其不仅整合了图书馆内外的人力资源,乃至拓展到了境内外的人力资源,并且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专业、便捷地互动。这种人与人相联的图书馆理念还在专项的读者服务和图书馆内部的管理等时间中得到了体现,也在图书馆管理向社会化步入的过程中,为其创造了非常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三、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途径
创新在图书馆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图书馆以服务作为自身的本原,需要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对自身的服务模式进行改进,将图书馆服务进行创新化的改造,是智慧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学习互联网的信息推送功能,为读者推送有用的个性化信息
信息推送技术是在一定的技术协议或者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地在互联网上传送给用户所关注的信息,以此来筛减信息过载现象的一项新型技术。由于推送技术可以将信息自动传送给用户,因此为用户减少了很多在互联网中搜索信息的时间。这项技术可根据不同用户的兴趣查寻、过滤信息,并定期地将这些信息推送给各个用户,为用户高效率地搜索有价值的信息。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用户越来越青睐这种定期接受自身感兴趣信息的方式。为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越来越成为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技术极大地拉近了用户与图书馆内各项资源之间的距离。智慧图书馆利用推送技术,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图书馆内各项服务与资源,这很大程度地节省了读者搜索信息的时间,非常适合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二)学习用户体验的理念,延伸用户体验的内涵
传统图书馆在向用户开放图书馆网络平台时,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网站内容是否全面地覆盖了图书馆内所有的服务范围、是否详细地介绍了图书馆内的所有服务功能,却忽略了用户对网站建设的参与。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用户对移动图书馆地体验,关注读者在进行阅读时的心理感受、捕捉读者对阅读的期待,确保读者顺利地进行首次使用;整个体验过程都贯穿着对易用性的关注;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及时修补用户受损地体验;借助可用性工程、用户研究等多学科知识,挖掘智慧图书馆中读者的获取行为与信息需求,将用户体验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在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中体现出来。
(三)将图书馆建设打造成为联络公共关系的平台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工作,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他读者交流信息,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社区、学术圈子,互相分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与学习经验,这种学习方式推进了读者进行自主学习的渠道,促进了整个社会知识的共享与共建。
四、总结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就是将用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不单是把用户定义为服务的对象,还要将用户列为组成图书馆的一部分,用户也可以为图书馆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建议,将用户的作用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也要更加突显出图书馆内工作人员的重要性,用户给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工作人员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将其提升为有价值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繁琐与复杂的过程,要有一个智慧提取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时代,图书馆内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共同发展将会成为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角色转换与技能学习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