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路径探究

2021-11-28胡洋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心理健康

胡洋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面对学习、就业和感情等方面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近年来,在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下高校中因为心理问题发生的一些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育人工作很是必要。

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问题

(一)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专业性较弱

新时代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育人工作,心理育人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相应专业工作者在数量和经验上还存在一定缺口,大部分高校仅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般由专业教师、专兼职辅导员两部分构成,一些高校辅导员一般只经过相对短期的培训之后,便上岗进行心理育人。然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进行心理学研究学习的精力也有限,兼职人员相对缺乏系统的专业化知识培训。

(二)心理健康教育灵活性不强

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或一门公共选修课纳入培养计划,最终给予学生学分认定,这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强制性。当下,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指定教材,教师从概念到原理进行讲授,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背诵、理解,最后目的也是顺利获得学分。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灵活性,且没有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对部分学生来讲还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

(三)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

在新时代国家各项政策的指引下,各地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也在迅速有序地开展,有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等,但利用率并不高,能够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全国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测试,然而这项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实效性,很多学生没有明确心理普查的重要性,抱着随意、应付的态度答题,无法保证测试的可信度。测试的结果多数只是用于关注高危人群,忽视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及各行业对人才吸取标准的不断提升,较大的竞争压力对高校学生产生了一定心理压力,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崭新环境与学业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学着独自面对崭新的环境,要离开家乡、父母和亲朋好友,遇到困难也不能再依靠父母,要独立面对、自己解决,同时还有培养新的集体生活习惯,学会和新认识的老师、同学相处。这些对从来没有经历过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的。初步入大学,教师们的授课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与高中差别很大,大学人才济济,高手云集,不少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有的学生积极学习,但还是达不到理想状态,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逐步显现。

(二)人际交往与就业方面的压力

高校学生们从全国四方来到一所大学,学生们之间的民族存在文化差异,同时日常生活习惯也存在差异,每个人在为人处事上也各有不同,这些因素就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往问题和压力。此外,高校专门对学生交往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影响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交往失败会形成心理压力,甚至会引起心理危机。1据调查,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之当下疫情来袭,很多行业面临着经营压力,提供给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少,就业岗位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况且,往年会留下一定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应届生竞争各个岗位,所以就业形势不乐观。大学生们对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有所了解,特别对于一些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讲,接受高等教育后,如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就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过大,进而导致心理危机。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路径思考

(一)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多元化育人环境

我认为,辅导员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国内外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拿来借鉴,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效果。辅导员可与学生在教室、宿舍、谈心谈话室等场所进行沟通交流,精心组织教育内容。辅导员可以定期为学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班会等,在班会上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通过班团活动、大学生先进事迹表彰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润物无声地形成良好的感染氛围,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热爱奉献的青年。我认为,辅导员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环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学习。为了更好地将青年价值观思想渗透在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辅导员可以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

(二)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育心、育德两者结合

在各种媒体资源发达的这个新时代,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与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育心、育德结合开来。辅导员可以开展与心理问题学生的谈心来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关怀和疏导。辅导员应明了自己的职责范围,科学应对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提高心理育人效果。同时,辅导员及时与家长沟通并获取家长支持,实现更好的家校共育。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育德和育心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辅导员可以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来进行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为学生筛选优质信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我认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明确自己的价值,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存在哪方面的不足,同时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过低自我评价的自卑;过高自我评价的失落;其次,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导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①,使学生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教育,不断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自我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以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困境和挫折,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坦然处之。

(四)持续提升心理育人意识,提高心理育人能力

我认为,重视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更新心理育人观念是心理育人意识的深入体现。作为高校辅导不仅需要关心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在提高其他无心理问题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下功夫,因此辅导员应更提升心理育人观念,扩大育人范围,提高育人质量。辅导员要想提升心理育人能力,就要随时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辅导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高校组织的心理培训,汲取和积累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技巧,辅导员之间互相汲取工作经验,互相鼓励,分享优秀心理育人成果。另外,我认为辅导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网络课程、阅读相关文学与著作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反思和总结心理育人案例,最好形成自己的心理育人工作笔记。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工作是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和实践经历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从学习到实践到再学习的一个成长过程,贵在持久坚持。

注释:

1.缪智文,何丽嘉:三本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才智,2011,(11):291-292.

2.邹增丽.论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心理困境[J]. 学校党建与教育,2016(7):86-87.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