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沟通艺术的研究
2021-11-28郭晓雪
郭晓雪
(舒兰市第十六中学校,吉林 吉林市 132600)
课堂沟通是教师运用激励、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锻炼学生主动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忽视课堂沟通,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指导,将会导致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限制了初中生的语文思维发展,逐步削弱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想提升自我语文学习能力,就要突破盲目思考,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要大胆想象,大胆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在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沟通现状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有效沟通策略,以供广大相关教师参考。
一、初中语文课堂沟通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选择多样的交流方式,及时鼓励,善于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现实情况是,语文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沟通教学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十分严重,学生不仅失去了表达的兴趣,而且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交流,不愿意表达,师生矛盾明显增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初中学生对教师还有一种“敬畏之心”,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一人的“专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沟通表达的热情度极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极少,因此,有效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沟通现状势在必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一)能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沉闷的课堂,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通过有效的沟通模式,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轻松交流,使课堂变得充满生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课堂教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不高,课堂教学无法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并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交流沟通模式,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需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知识点进行科学讲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单一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而不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是采取“一言堂”的形式。而采用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可给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通过大量实践表明,沟通教学质量会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如果学生置身于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外,还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建构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既能有效地营造教学气氛,充分活跃教学过程,缩短师生距离,又能使师生在合作过程中关系更加融洽。
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衣》一文中,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将段落分成若干段,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轻松活泼的情境教学,则可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通过参与表演,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语文学习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沟通式的角色扮演,能缓解教学的紧张,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体验文章角色的心理变化,最终形成对文章整体的全新认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促进课堂沟通教学开展的重要枢纽,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辅助者,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能有效地发挥思维引导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抑或遇到阻碍,老师都可以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摆脱困惑。另外,老师也要在生活的层面上,给学生以帮助,当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听者,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地思考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生活中的烦恼,而不会因其它事情而分心。与此同时,同学们对老师也会有更强烈的爱戴之情,愿意与老师积极展开交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每次写日记的内容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不限字数。而且老师还可以选择与学生交换日记本,用文字完成心灵交流。透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对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他们当前阶段究竟在想什么,同时又渴望什么,从而能够以此为核心,对教学活动展开调整。长期下去,师生关系将得到进一步促进,为以后沟通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联系实际,进行沟通指导
一般而言,学生比较关注真实的事物和事件。所以,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把课文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当秋天天气突然转冷时,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有什么感觉。有些同学觉得冷得发抖,有些同学则表示不在意,还有一些同学则表示家里会有父母来接。此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如对感到寒冷的同学试想一下当时的心情,如果此时还他同学将球打到身上,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雪上加霜;让家里有人来接同学,设想一下,如果碰巧有家长有事没有来接,会不会感到委屈和难过;然后老师再把学生的情绪与杜甫的心情联系起来,扩展杜甫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杜甫的遭遇产生共鸣,也可以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内心想法。并结合实际交流,帮助学生创设相似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四)巧设问题,为师生沟通创造条件
以问题指导的形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在此背景下,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空间,它会成为师生之间紧密交流的载体。巧妙地运用问题,可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如,在进行《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文章的主旨内涵是什么?描述藤野先生的话语又是什么?教师在进行“藤野先生”的教学时又是怎样的?在什么情绪下体现出来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地投入思考中。随后,老师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体现在哪里”,让学生思考“他对我有什么帮助?”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文章,在文章结构清晰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知识学习认识。于是形成了“藤野先生对留学国外的“我”没有任何民族偏见,并对“我”热心帮助、不倦的教导,为“我”增添了讲义,并纠正了我在医学甚至语法上的错误。这说明藤野先生是没有民族偏见的.”从师生互动中看到了希望和机遇,也最终实现了师生有效互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意识
为使更多的学生养成听、说的好习惯,学生们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还要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思考分析。并且鼓励同学互相提问,鼓励同学们理性地质疑别人的观点,给同学们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最优的沟通效果。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主题有许多想法。有些学生认为文章是用百草园的自由之乐来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揭露和批判封建私塾教育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有些学生认为文章是用百草园的自由之乐来对比三味书屋的枯燥,表现出儿童热爱大自然,享受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又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作者童年时期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这三个主题,各有根据,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言传身教,善于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沟通渠道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挖掘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从而构筑起切实可靠的沟通桥梁,成功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课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或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及相关图片或视频,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写作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如,在进行语文课文“乡愁”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乡愁视频图像。又透过乡愁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教学的氛围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离家的经历,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的乡愁情绪,并与余光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之中,了解余光中在文章中如何诠释乡愁,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结束语: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沟通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将其具体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沟通教学手段,发挥沟通教学对语文课堂的积极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