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11-28蒋徐果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德育历史教育

蒋徐果

(沙雅县第四中学,新疆 沙雅 842200)

引言

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德育素质完善提升,各级教育部门都要以此为教育目标,教育部要建立德育学科来开展教学,以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德育水平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德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建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为此,应该将德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授课中,将德育贯穿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令历史知识和德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1]。

一、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当前社会中的校园打架斗殴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打架,欺凌同学的现象频发,而社会注重的大多是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可造成这种乱象的根本在于学生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缺失,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家长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学生的好坏,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也忽略了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学习和树立,没有正确的人生成长和价值观念,甚至少部分同学误入歧途,不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对此,在现阶段中学课程设置中,应添加德育教育内容,发挥其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树立中的重要作用,从源头遏制不良校园风气的产生,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目标

在当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的要求也愈加规范化,学校的教育观念也从育知到育人的转变,这是当前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其核心思想是把学生塑造为对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才,为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添砖加瓦。为此,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把思想品德的学习贯穿到九年义务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授课中,紧紧围绕新课改大纲进行传道授业,将历史知识理论和德育融合,保障学生学习课程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其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历史中的人物传记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目标,也契合新课改的要求[2]。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大数据分析说明,在初中历史授课中,教师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不是很到位,教师更加注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导致了在教学规划中更加注重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过于注重考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偏科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如,讲解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时,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上,而忽略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不能理解其产生的原因,不利于学生了解近代史。由此可见,部分老师的德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二)教学考评机制不合理

当前教育对于老师的考核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这就导致了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把为学生灌输知识点为教学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是一种严重扭曲的教育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德育素质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指导,学生也不能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甚至于可能造成性格养成不稳定,走向歧途。所以,应建立正确的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对老师的课堂德育教育进行合理考核,对学生成长进行相应帮助,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方法

(一)注重授课内容的创新

目前,我们的教育在内容上多以传授相应的用于考试的知识为主,应试思维严重,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学校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客观的评价标准,这种做法扭曲了学生的成长环境。为此,在现代教育的变化中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把德育落实在初中历史课程中。例如在讲解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历史中就可以借用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岳飞当时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局限于学习当时抗金的年代、历史背景等。同时组织学生形成讨论小组,探讨交流学习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要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去,通过为同学讲解相应的历史典故等培养学生的德育并对其进行渗透[3]。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当前社会网络化、智能化的日益普及,对于中国历史的德育渗透不应只注重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应走出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设备进行学习,升华课堂教学内容,把现代化的教学优势真正地发挥出来。如:在学习建国史时,通过播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纪录片,使同学认识到新中国的建设的艰苦卓绝,认识到我们现状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也可以通过观看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我国发展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和知晓我国的历史,从而树立起家国情怀,建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伟大愿望。

(三)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

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荣誉感的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习总书记也曾说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因此,我们对初中历史在学生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必须予以重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发挥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培养者、塑造者。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认识,在教学中能够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则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向他们渗透德育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教师,一定要学高身正,而作为历史老师,则必须从心底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治学,做一个感情充沛、学识丰厚、道德高尚的人。

(四)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渗透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进行课下交流探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感知,从而很好地配合,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只有在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中,才能保障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历史教师要在严谨的语句中进行教学,须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以爱立教,经常和学生交流,用情感的力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和其中的传统美德,并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此为准绳,使学生学会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准,进而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结论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时刻怀着一颗学习的心。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思想趋向成熟的起步阶段,是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引导和培育初中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个阶段的根本教育目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道理,个人、国家和民族都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得到许多启示。初中历史中许多内容蕴涵着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德育教育一定要和历史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将两者融合才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够形成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的评价,真正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猜你喜欢

德育历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