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对策
2021-11-28古力沙哈提希尔扎提
古力沙哈提·希尔扎提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学生身心将会经历着很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心理上存在一些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大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是时代对人才素质培养要求的体现,同时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业问题
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上感到有压力、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大学主张自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部分大学生始终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总是在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习,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玩游戏等,从而感觉到学习难度大,会感到很苦难,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面对考试焦虑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二)情绪问题
稳定、积极良好的情绪不管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是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主要的负性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情绪失衡等。
大学期间学生因受考试、情感、恋爱和挫折的影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正常心理。
(三)人际关系和适应问题
大学交往相比中学更开放,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交往形式,处于新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大学生,对学生人际交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从高中被动的交往到大学主动交往,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出现焦虑,陷入困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和勇气,不愿意参加一些活动,产生人际关系障碍,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进入大学,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打破旧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平衡状态建立之前会产生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当中。
(四)手机、电脑、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社会的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这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某些大学生当中形成对手机、电脑和网络的依赖综合征,并危害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一是无限制的使用电子产品的产生的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长期的不良的坐姿会得紧追病,另外产期看电子产对眼睛不好。二是学习中表现为:大学生直接从网上查看作业答案,不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大大降低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三是长期依赖电子产品,熬夜刷朋友圈、刷抖音、网络游戏等会打破正产的生活规律,一旦离开就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变化。
(五)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是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父母不能出去上班,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庭收入减少,激化家庭中各种矛盾出现,包括父母争吵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争吵,这种争吵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再加上,延期开学,父母和孩子时间也会出现些问题,长期在家庭矛盾和争吵中的孩子的健康心理容易受到影响。二是由于不能外出,在家上网课的同学,课余用大量时间玩手机看抖音视频等,长期玩手机会成瘾,导致学生自控力下降,作息时间完全会被打破,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长期的玩手机,同学们的愉悦感只来自于手机中的短视频,大量时间的精力被投入到手机上而不是学习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大部分学校执行封闭式管理,对习惯于自由生活的大学生们很难适应,这种无法适应的状态前期会略少,时间越长越受不了,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
(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在预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的心理观念。
1.针对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报告、公众号、板报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社团,举办多种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宣传月等,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同学主动关注个人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等压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2.加强防疫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倡导心理自救与疏导。全校范围内向学生公布心理咨询疏导电话、QQ群及中心网站,加强防疫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倡导心理自救与疏导。
(二)日常的思政教育中,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于各学科教学之外的,而是和各学科紧密相连的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外,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学科当中。
(三)建立心理健康预防工作机制
1.新生入学之际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在测试基础上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班主任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谈话等方式进行摸底摸排,不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从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工会总学科性和针对性,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班级-系院-学校”三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班级——每间宿舍设立一名宿舍阳光使者;每班设立一名班级心理委员。关心宿舍、班级同学,尤其是那些近期生活中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同学,如亲人故去、考试失利、失恋、受处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对于同学的情况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上,将相关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汇报。主任并联合任课教师,通过上课、班会、下宿、与学生日常接触等环节,深入学生,走进学生,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不留死角。
系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召开系院工作例会、班主任会议、查宿走访、“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等方式,深入学生,及时发现、关心关注心理异常学生个体,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或转介等工作,并根据工作内容建立相关档案。
学校——第一时间与系院对接,了解学生情况,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估,给予合理建议,提供心理辅导。对确定属于咨询范畴的学生,心理中心开展一对一专业性咨询辅导工作,根据学生个案情况制定咨询计划,明确咨询目标和阶段性心理咨询方案。做好学生个案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跟踪等相关工作。对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心理中心应提出合理建议,积极协助系院做好学生转介相关工作。建立专业的个体咨询和辅导档案。另外,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心理中心、心理咨询信箱、咨询电话热线等形式的倾诉平台,一方面学校不用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辅导和干预,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排忧解难。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是辅导员队伍的配备,应配备专职辅导员或者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够让辅导员长期做心理健康工作,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经验,将会对后期做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议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干预的知识。辅导员能够用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三是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交流会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老辅导员讲授经验、好的做法等,带动去他辅导员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得到及的时解决,辅导员们也能对自己的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五)做好学生疫情防控期的心理健康工作
疫情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学生干事等深入课堂、餐厅和宿舍,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引导。针对需要心理干预疏导的学生,及时报告心理中心。
可以组织学生可根据自身心理需求,开展线上自助心理测评和心理调试。建立相关心理档案,并根据情况进一步提供校内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