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析

2021-11-28胡湘敏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医学类心理品质医学生

胡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自2000年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以来,社会对个体心理的关注逐渐从“抑郁”“焦虑”等消极的症状研究转向对积极品质的探讨,更注重环境中的经验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积极心理品质正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1]。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有效帮助个体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生活质量,对学生未来发展尤其是医学生从业过程中医患矛盾的处理尤为重要。

二、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Macleod AK认为:人对生活的积极方面增加,相应的也可能增加他们抵御逆境的能力[2]。任俊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重点强调了积极体验在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增进个体积极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主要途径[3]。毛晋平的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品质与学习适应性呈正相关,即积极心理品质越好,个体学习适应性越好[4]。张娜的研究表明:除了年级、家庭教养方式外,体育参与度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5]。Haridas的研究则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等积极体验显著相关[6]。

有研究针对不同样本对医学院校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调查,刘婉露的研究表明:在校护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低于大学生常模[7];蒋蒙蒙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认知总体水平较高,仅自我管理和谦逊维度得分比较低[8]。各项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表明不同的院校之间学生样本积极心理品质差异较大,而这种差异的出现,则与学校的文化环境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关。

三、积极品质培养路径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完成很多角色和心态上的转变。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出,教育发展的重点应该更多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医学类院校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在基础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学技能的培养两个方面,而非医类专业的学生,则可能还面临着专业不理想、专业优势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偏差等。无论未来学生是否从事医学类行业,他们都不仅需要坚实的知识素养,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积极的心理素质是更为持久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满足、乐观等积极体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条件,也需要自我的积极成长。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的积极体验不仅由本能所驱使,更多的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也可以为校园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力量。医学类院校医学生数量较多,尤其注重“仁爱”教育,而这正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元素之一,学校应继续发扬,增大“仁爱”教育覆盖面,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仁爱”信念。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和美感教育方面的力度,帮助学生锻炼自己,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坚强、耐挫、乐观、从容等一些列积极品质。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活动育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之余,通过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紧张和疲惫感,减少负性情绪的积压;对于那些有突出特长的同学而言,也可以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同时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也避免了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参与文体活动还能够帮助同学主动走出去,促进人际交往,增加朋辈支持力量。

(三)注重不同类型学生间的差异

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面对不同的群体,应制定不同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医药类院校而言,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部分非医学专业同学对专业认可度不高,极易产生消极、颓废等思想,此时应注重提高其专业自信;对医学专业即将实习的学生而言,应帮助其角色迅速转变,为适应实习需要和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对学生干部群体而言,可能同时面临着老师和同学的双重压力,要及时关注其状态,从工作意义和服务的角度培养其内心力量。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面临的环境不同,只有了解群体特点,才能更好地为激发其积极心理品质做努力。

(四)增加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和家庭相处时间大大减少,家庭教育常被忽视,然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家庭更是要发挥其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笔者在临床咨询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心理困扰都或多或少与家庭因素相关。基于此,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进而接纳孩子的状态;其次要调整心态,合理利用作为父母的权威性,真正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能力,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三作为家长应该更主动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定期与辅导员老师沟通,积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应该由于距离的增加而弱化其应承担的职责。

四、讨论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解决实际上的情绪困扰有着极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三方之间应建立平等信赖的对话关系,学校和家庭应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积极认识自我,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医学类心理品质医学生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