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经典的使用
2021-11-28张丽
张丽
(郑州市第九十四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及时优化自身教育理念,对于《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有较深的理解,确保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其中部编版的课本中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段落有多处,包括像《山海经》以及《红楼梦》等,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这样才能在讲解过程中合理的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目的,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一代青少年。
一、教师要对教材内的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的经典名言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对待父母孝顺,勤俭节约等等。在教材内充满了来自孔孟二老以及毛泽东主席的名句,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以及知识点的内容展开讲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教材内的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对于政治教师而言,不能拘束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创新,确保能够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保障教学质量,建立起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
比如,教师在对第三单元的“家的意味”进行讲解时,该单元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并用实际行动表达自身的孝敬,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的含义以及功能。其中,在探究五中就提出了要求学生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教师就可以先根据教材上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然后结合探究练习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名句,像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历,无以立。”以及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古代的很多家规家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提倡节俭,注重礼仪,教师要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保障授课过程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授课的进行。
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其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根据现如今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身教育方法的不足,没有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教师需要优化自身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展开授课,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师生之间平等地位的课堂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地肯定以及鼓励,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乐于与教师展开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出政治课程开展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对“少年的梦想“进行授课时,就要强调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敢于努力,不怕辛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授课变得活跃起来。在教材内就引用了《格言联壁》的著名话语“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简单的对该句进行领读,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人情感,没有建立起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授课体系,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充满困惑,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会让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像对努力跟梦想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梦想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保障教学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教师需要重视起学生的个人感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应用到知识点的讲解上,有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养成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及时优化自身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使其能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品的培养,而这与现如今的教学理念恰恰相符,作为学生的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有足够的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处事方式,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教育领域完善教学方案提供帮助,为我国培育更加优秀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