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2021-11-28贾占利
贾占利
(山东磊金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 252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概述
为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在给排水工程竣工后,严格根据试验结果对给排水工程进行验收,以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符合建筑规范标准。施工人员必须按照当地法规和施工方案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设计师必须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因素,严格遵守建筑规范,采用合理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全面分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细节,保证施工各环节紧密衔接。除此之外,还必须坚持环保理念。
二、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一)加强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质量,如果采用的是存在质量缺陷的材料设备,那么必然无法及时弥补、纠正施工中的问题。为此,工作人员在采购和选择设备材料型号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材料设备质量。在使用材料前,施工人员要严格落实质量控制方法、仔细检查材料质量情况,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货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按照原材料和设备要求抽样检测设备材料质量,并且保证每批材料具有配套的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此外,通过认真验收和复试明确管材产品质量,杜绝在施工现场出现不合格产品。
(二)控制超压出流现象的发生
在运行给排水系统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水压控制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超压出流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会调整的话,可能会影响给排水的正常运行工作。甚至还会对一些基础设施和设备造成损坏,那么就会造成整个供水网络和系统出现瘫痪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建筑工程的承包单位,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可能没有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给予水压控制工作充足的认识和重视,因此,这就会造成他们没有投入系统运行必要的成本,造成许多工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运行,甚至会造成一些水压控制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排查。设计单位应当到达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结合目前的建筑工程需要来调整水压,同时还可以模拟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和优化。
(三)提升设计人员的技能水平
要想实现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优化升级,那么首先要提升的就是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在模拟试验后,应用到实践中。如在设计管道排水方面时,在管道的铺设和选址方面要科学决策,坚持管道的铺设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不能造成通道出行的困难,对管线主要路由及空间引入BIM 设计,合理选择给排水系统的重要节点的相关参数引入BA系统。采用科学管道设计方法,从一开始就解决对应问题。在排水问题上采用固态和液体分离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对应废弃物的利用率,也更加方便对废弃物的排放和重复使用,以免难以分离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四)加强BIM 技术的应用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应用BIM 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项目成本,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应用BIM 技术,施工单位可以有效监控建筑给排水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应用BIM 技术设计给排水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碰撞检测、综合管道空间布局上。应用BIM 技术,可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基于BIM 的成本控制需要以管理规范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BIM 技术具有优化性的特点,在BIM 的基础上可以不断优化成本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
(五)做好管道噪声处理工作
管道噪声处理工作是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考虑管道内部流体的影响,根据物理学理论,采用先进的给排水技术,解决流量控制问题,从而减少流体对管道内壁的冲击,把管道噪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还可以采用消声器等设备来降低管道噪声。
(六)承压管道的水压试验
不同材质和部位的给排水管道所承受的压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灌水试验能够明确非承压管道安装质量情况,而检验承压技术管道质量时,应当严格以建筑设计要求、管理标准中的具体规定要求完成水压试验,并且以国家试验标准为基础,明确复杂环境中给排水管道使用性能是否达标。当前,在开展水压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标准给予排水管道一定压力并且保持至少 15min 的观测时长,而塑料管的试验时间更长,通常需要维持在1~2h,明确给排水管道是否存在渗漏问题。在压力试验过程中,不同管道所选用水压试验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检查管道质量,明确是否出现渗漏问题。通常采用多次压力试验方式检验 PP-R管道。在管道进入建筑室内前开展第一次水压试验,主要检查管道熔接性和密封性;第二次管道水压试验主要是检查管道室内给排水管道系统连接效果。
(七)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依照建筑给排水工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职责,明确各个环节各个项目施工质量的负责人,层层监管,逐一落实,将施工质量问题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以绩效决定员工薪资,督促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提升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流程,明确各项施工工艺要点,以干管、立管安装施工为例,应加强与设计、土建施工单位的交流,提高镀锌钢管套丝质量,提升各管道的连接强度,安装立管前吊设垂线,确保立管垂直度达标,调节管道伸缩情况,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完工后进行管道井内隐蔽管道的验收,达标后,遮蔽、掩盖管道端口。
(八)加强监管力度和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给排水交工之后的问题与建筑方以及建筑环境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有关,我们要做到不仅是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管理质量更是要切实的深入其中,坚持相关政府政策,采用最优质量最好的材料来施工。具体来说就是要设定定期的监管机制,要设置相应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并且积极的对相关的问题苗头预防,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建筑方要统一选材,在于一些承包商合作时要选择信誉最好的承包商,并对其提供的产品进行检查或者抽查,并不能因为所谓的信任就盲目相信,不去进一步的核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严格把关对产品的材料质量,避免不合格产品被应用以及导致施工建筑出现不可逆的问题,造成十分重要的巨大经济损失。
(九)解决管道堵塞问题
想要有效解决管道堵塞问题,就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提高管理能力,防止杂物进入管道。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工作,对堵塞严重的管道进行疏通,并且检查堵塞原因,定期派专人检查、维护,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设计人员在规划给排水管道时,必须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选用优质建材,提高给排水管道的运行效率。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保证管道焊接质量,及时清除焊接处的残留焊剂和杂物。由于直径小的管道出现堵塞的概率较大,必须根据管道的运行条件,合理选择管道布置方式,以保证建筑给排水管道正常运行。
(十)干管和立管安装与施工
在开展干管和立管安装施工作业与预留孔洞和套管预埋工作时,施工人员需要在制作支吊架,制作安装立管、干管的过程中加强与施工单位、设计方沟通,实现干管、立管安装质量整体水平优化。同时,需要加强干管和立管实际特点分析,结合工程项目具体要求落实技术方案。首先,施工人员需要以施工标准和质量标准为基础,严格控制镀锌钢管套丝质量,确保在施工中实现牢固地连接各个管道,避免发生渗漏问题。其次,在安装立管前,通过吊线明确立管垂直度是否达标。再次,应当以排水管立管安装规范为基础,严格检查立管安装质量,施工人员在制作和安装立管后还要严格检查管道井内隐蔽管道安装情况,做好验收工作。最后,施工人员要掩盖或者遮蔽好安装完后的管道端口,避免杂物进入,并且加强当地地质条件分析,利用抗震支架等固定管道,避免在发生地震时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
(十一)车辆、人的通行道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城市建筑面积中马路和人行道也占据了相当的一部分,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要充分利用马路和人行道。在传统的建设中,马路采取沥青或者水泥进行铺建,人行道铺设防滑的水泥板砖,这样的设计在雨天时导致雨水因无法渗透地下而在地表汇集,形成路上河流,构成城市在雨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严重造成城市内涝灾害。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要创新设计理念,在眼下不能够改变路面材料的情况下,对路旁人行道采用渗透性强的砖块,增加人行道的渗水性和路面的雨水滞留性,同时,在人行道上保证行人畅通,要增加路面的绿化植被面积。
(十二)合理规划建筑管网的压力,采用自动收费系统
水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之一,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生产活动提供的能量,需要一定的供水系统和给排水系统,这样才能够有效支撑城市得到长远的运作和发展。在这个时候,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对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做出的管控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三)规范给排水工程施工环节
想要解决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缺乏规范等问题,就必须实现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标准化、规范化。在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必须要求施工承包商提出施工规范,在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同意后,即作为实施的标准。建设单位需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理机构的专业监督作用,避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
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建筑领域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目前存在的给排水工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大力应用智能技术,来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供水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构建科学的供水系统,推动给排水工程得到顺利地运行,从而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得到更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