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与处理策略
2021-11-28王廷宁
王廷宁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
引言
传统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缺乏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容易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环保部门需要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手段的精准性,以及完善环境监测流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并逐步提升和改善空气质量。
一、大气环境监测管理的必要性
大气环境监测是通过测定代表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确保公众能了解大气环境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定期监测大气环境,为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依据。环保部门也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同时,通过科学的大气污染监测,帮助执法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正确评估污染事实,找到事故责任人,并进行处罚,实现监督管理。大气环境监测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有助于环境部制定和完善当地法律,制定科学可行的大气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当地大气环境质量。
二、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一)工业生产废气排放
我国工业生产主要以煤炭能源为主,而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则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为受到技术水平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工业产业时,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在未经特殊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从而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污染和破坏,而这种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谋取工业产业发展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初衷。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汽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寻常老百姓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车数量和汽车尾气排放量持续增加的过程中,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颗粒物,不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其所产生的雾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作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三、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内容
(一)颗粒物质的监测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主要以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与液体颗粒物为主。由于空气中颗粒物的直径大多在0.1-100μm 之间,这些颗粒物不仅可以吸附在有害气体、重金属或其他化合物周围,而且成了长期飘浮在空气中引发空气污染的重要载体。目前,针对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测定,主要采用的是悬浮颗粒物监测仪、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仪、总悬浮颗粒物测量仪、大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实时监测仪等相关仪器设备。由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所以,环保部门必须根据悬浮物来源的不同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仪器和方法,才能保证数据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为后续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二)有害气体的监测
我国高居全球排放量前列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是导致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问题。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以及含硫物质等的燃烧不仅是空气中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造成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被人吸入体内后,会导致人的肺部机能受到严重的损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和空中水汽相结合后形成的酸雨,会严重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大气中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所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才能在有效控制和降低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产生的危害的同时,提高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效果。
(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监测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就是任何一种能够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由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具有活泼性较强且危害性较大的特点,所以相关部门在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时,必须充分重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中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化工生产、交通运输、燃料燃烧、涂装印刷、建筑装饰、家具家电、人体滋生等几方面。由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的眼睛、呼吸系统以及皮肤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影响,所以其对人体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工作的力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程度、污染源等问题,为环保部门制定和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数据依据,减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四、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大气质量监测管理不力,检测结果不准确
目前,我国大气质量监测网涵盖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国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5000 余个,在区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大气监测点,并实现了全国覆盖。但是还存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未受重视,如相关环境监测机构只在监测点周围,即人工喷水扬尘范围内进行大气质量检测,或应用技术手段更改检测数据,只是为了完成环境质量监测性能评估。另外,为减轻大气监测工作压力,许多工作人员在公园等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进行空气监测,因此得到的检测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还有许多监测设备长期处于故障状态,工作人员也未进行及时的更换、维修,造成检测数据出现偏差。这些监测管理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大气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大气质量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纵观国内大气环境监测和防治活动的现状,总体监测人员的素质偏低。一方面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跟不上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发展,不能熟练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相关技术、分析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监测人员缺少相关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没有制定科学的监测和数据分析计划,导致监测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监测技术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技术水平,是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最大障碍之一。
五、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优化措施
(一)培养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环境
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导致人们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过去70 年的快速发展中,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以及污染物不受控制的排放,都给大气环境的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带来了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气监测和污染的问题是无法弥补的。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深刻理解保护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流动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达到数万甚至数亿的阅读、回放以及传播。随着各种社交和网络平台的引入,信息得以快速进入公众视野。这是引导公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例如,国家环保部门可以利用光盘、画册和选集等一系列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来加大对大气环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解以及对保护大气重要性的认识。其次,为了达到预警和预防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的目的,需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对危害大气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制裁。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管理机制
环境质量管理机制反映了国家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于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而言,必须正确认识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的真实状态,将科学发展观有效融入大气质量监测管理制度中。为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管理,首先要根据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科学可行的质量管理机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其次,还应建立严格的监测机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大气监测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管控机制,了解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合理划分不同的工作领域,使人员各司其职,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另外,还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现有大气环境监测形式中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管理水平。还有就是要建立应急风险机制,环境监督部门应当加强隐患防范,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并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防止事态扩大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数据准确性
大气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会直接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开展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提高专业技术的培训效果,使监测人员都能发展自己的技能,同时要建立考核制度,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在员工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互相交流学习,以此来让监测人员真正掌握大气监控的各项技术,并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大气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打造智能空气质量预警监测平台
地方环境监测站在监测空气质量时,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同时与传统监测系统相结合,在满足大气监测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监测信息的实时上传功能,简化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难度,优化了工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空气质量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监测人员应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当地空气实际情况,能有效预测大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及时地反映大气质量实际情况,为环境监测和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五)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
为了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首先,环境监测部门要健全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查机制,明确检查监测标准,果断制止违法排污等现象。还要明确企业或个体的废气排放标准,加强企业废气处理系统的建设,确保废气达标后方可排放,如果发现有违法违规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并严厉处罚。其次,要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性能的监测和检测,对不符合废气排放标准的车辆,严禁进入市场。此外,秸秆焚烧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秸秆的二次利用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就地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大力度宣传环保理念和监督管理,防止秸秆焚烧,促进大气环境有效改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充分了解大气污染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的严重影响,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法规,不断加强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和防治,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严格落实防控措施。针对改善大气环境的问题,要加大环保投入,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