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接受到全程参与
——谈网络时代下观众身份演变对影视改编创作的影响
2021-11-28谢秋刘蒙
谢秋 刘蒙
(商丘学院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许鞍华最近的电影口碑罕见地“翻车”了,截止到上映的第二周,豆瓣评分停留在5.5 分。这位曾获得第77 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获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导演,曾经三度改编张爱玲的小说:1984 年的《倾城之恋》;1997 年的《半生缘》;还有这部2021 年新鲜出炉的《第一炉香》。许鞍华如此执着于改编张爱玲的作品,许鞍华讲到吸引力源自对作品的共鸣,并称自己“看事物越来越接近她(张爱玲)的态度。”但是此次改编依然未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一切早有预兆。早在2019 年《第一炉香》开机时,饰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员刚一亮相,就引起过网友的热议。
原著里那个“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脾气有点阴沉沉的,带点丫头气”的混血儿乔琪乔,扮演者是有着壮硕匀称的肌肉,还要健康的小麦肤色的台湾小生彭于晏;而有着“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眼睛长而媚”“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白净的皮肤”“腿太瘦了一点”的上海女生葛薇龙,扮演者是以骨架大、身材显胖而饱受争议的内地演员马思纯。
开机伊始,大众对于影片内容的改编、演员的演绎程度尚无观感,因此争议焦点就集中在了演员选角与小说人物的外形、气质是否契合上。
2020 年,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在威尼斯的展映,同时预告片也在内地亮相。这一年正好也是张爱玲诞辰100 周年,其第一次发表的小说《第一炉香》自然也备受中国大众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依然在于改编之后的情节是否符合原著设定,以及演员的外形和气质是否契合小说人物角色。
近日电影上映,票房与口碑却不尽理想。媒体人梁文道的对谈节目中,对于观众对人物选角的负面评价,梁文道指出:电影开拍就被网友骂,反而会被影响到创作过程,这种新情况会改变以后的电影拍摄。许鞍华对此说法表示认可,并说以前没有关注过网络,所以不知道网友反对的声音这么大,“如果我比较知道网友的Power,我就会换角,可是我没有意识到,除了老板跟自己跟创作团队,还要问准网友才能......”许鞍华的话并未道尽,但由此可见,这次事件展示出的文艺工作者与网络大众之间关于文艺创作的巨大分岐与争议,必然会对她以后的电影道路产生新的影响。
纵观《第一炉香》的改编和拍摄过程,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力自不必说,因此大众对张爱玲的小说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是对导演改编的功力,以及演员人选这些外在方面有着广泛的怀疑和关注。作为大众而言,他们并不十分懂得文学改编背后那些深层次的文艺知识,因此对于比较直观一点的演员外形及演技就会更加重视。也难怪对演员外形的吐槽一直持续到了《第一炉香》的每一次宣传,直至2021 年10 月23 号的正式上映。
虽然演员的外形并不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好坏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改编之后的剧情跟不上原著的故事架构,演员的演技也不能支撑起整个故事的内容,那么这样的改编作品就很难从大众负面评论中翻过身来。
尽管许鞍华曾在上节目前一天的采访当中表示:“并不觉得这个戏拍得很坏”,“我觉得,我是拍了一个具有职业水准的戏”,许鞍华选角给大众带来的视觉印象,和大众心中的文字形象之间难以融合,从而引起观众在选角之初就产生了抵触心理,对张爱玲作品本身的关注渐渐演变成了对演员外形的调侃与嘲讽;上映后观众发现演员的演绎也并未能很好地诠释观众心中对于《第一炉香》,甚至是张爱玲小说世界的期待。演员选择、电影剧情都与观众阅读体验及文学想象有偏差,这也是《第一炉香》评分一路走低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大众对于演员个人气质的认定,以及由阅读原著引起的对于故事人物和场景的体验及想象,对于票房和收视率来说,是网络时代下,影视改编和拍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因素。特别是张爱玲这样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作品改编,更是难以摆脱大众对此的注视。
应该注意到,从《第一炉香》开机引起大众争议,到其上映再次掀起争议热潮,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才得以迅速传播的。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的重要径。根据中国网信网2021 年2 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0 亿,占网民总体的46.5%。
正因网络的迅速发展,大众关注影视作品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改变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受到了大众全方位的实时关注,而大众的身份也从由现实中的个体组成的群众,变成为了更加现代意义上的虚拟群体“网友”。
静观近几年大火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斗罗大陆》《北灵少年之大主宰》(原著《大主宰》),《陈情令》(原著《魔道祖师》),以及《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系列等。这些原著作品本是随网络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在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网剧时,相对于传统写作的文学,更容易到大众的关注。
原因在于,这些被改编的热门网络文学原来的受众就是网民群体,改编之时自然备受广大网民关注;加上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原著书迷和被导演、演员阵容吸引而来的剧迷,以其超高的网络活跃度,成为了当下影视改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
以张爱玲为例的传统文学,虽然开始出版时以纸质形式发行传播,但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纸质书籍的电子化也已经成为一股明显的趋势。因此,传统文学的影视改编再创作也同样会受到网络活跃用户的高度关注。在重视网民对于原著改编的意见这一点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并没有本质不同。
网络时代下的影视改编,全民皆影评员,导演在遵循自身创作理念的同时,对于网络上群体的呼声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虽然影视改编属于编剧、导演、演员等人员的艺术再创造,外界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创作个性。不过影视作品最终的受众却是观众,创作者还是要接受观众的评点,以及票房或收视率的挑战。尊重“原著粉”的意见不是让小说改编纯粹的“媚俗”去迎合观众的趣味和审美特点;而是带着真诚和谦虚的心态,倾听观众的声音,了解他们对于原著作品一致或者多样化的解读。事实证明,原著书迷对于改编过程的不同的声音,往往也能成为一个影视改编作品成败的预兆。
网络小说家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被不同的公司购买了版权,出现了很多版本的同名改编作品。但是靳东、陈乔恩主演的《鬼吹灯●精绝古城》,还有潘粤明、张雨绮主演的《鬼吹灯》系列作品,无论是台词,还是情节、场景上都比较尊重原著,在主要人物选角上也注意演员与小说人物的契合度。
在2021 年最新一季的《云南虫谷》中,观众一再吐槽主演“胡八一”的演员潘粤明身材走样,和35 岁左右精壮退伍侦察兵的原著设定差别太大。对此,剧组并未置之不理,潘粤明甚至在微博热情的回应网友要减肥。这一互动,展示了依靠互联网信息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即使在改编时,也非常重视网友意见。潘粤明版《鬼吹灯》剧组道具、服装、选角和重视网友意见的举动,也赢得了《鬼吹灯》书迷的好评。制作精良,口碑一路飙升,形成了良好的小说影视改编的生态环境。
反之,其他《鬼吹灯》改编作品,如《鬼吹灯之牧野诡事》《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等,则由于演员知名度低、气质不契合,以及情节改动较大而评分较低;另一网络热门小说《盗墓笔记》的影视改编版本,鹿晗版“吴邪”、井柏然版“张起灵”,虽然演员本身名气很大,但因选角与原著书迷心中的人物形象相差太大,剧情的随意篡改,演员的扮相、演技均跟不上原著书迷的期待,在拍摄时期就备受诟病。以致后来,还出现了在《盗墓笔记》系列电视剧《云顶天宫》中,饰演主角“吴邪”的演员白澍在电视剧播出前,因为担新电视剧播出后的口碑太差,而提前写下《免责声明》先行道歉的事件。
而靳东版、潘粤明版《鬼吹灯》系列小说的成功改编,为广大影视改编剧作者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例子:在信息共享的网络大环境下,传统纸质文学的改编也应该像网络文学一样,重视专著书迷网友的意见,结合自身能力,共同进行艺术再创造。
选角恰当,符合原著书迷的想象是其改编的一大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演员不尽人意,但播出后由于演员的演绎,意外呈现出了和人物角色相契合的形象气质,从而颠覆负面评价的现象级作品同样存在。网络文学作家墨香铜臭原著《魔道祖师》改编的《陈情令》,其中一位主要人物“蓝忘机”的选角也颇受争议,当红流量明星王一博出演“蓝二哥哥”一度让众多喜爱原著的书迷难以接受。但是播出之后,王一博冷酷的表情与气质反而冲淡了其演技的青涩,意外契合了原著人物的清冷的性格特征,从而获得原著书迷的好评。如今电视剧《陈情令》也成为了网络作品改编的成功案例,成为原著迷心中的“经典”改编之作。
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时代,让电影艺术的一举一动也更多地暴露在外界面前,虽然是否能注意到网友的评价并反思其可行性并不能直接决定影视改编的是否成功。但是网友对于原著的整体印象,以及对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基本共识,确实有必要纳入影视改编创作者的眼中。因为网友的全方位关注并非只有对创作自由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可以成为促进创作者更好地把握观众接受心理的一把利剑。其好处在于以下两点:
(1)网络时代下,传统的观众身份转化为“网友”,网友身份几乎覆盖了影视受众群体的各个年龄段和阶层。倾听网友意见,有利于及时了解大众对于原著故事框架、人物形象的理解,扩大创作者对原著的多样化解读视角,避免改编作品与大众认识的过度偏差;
(2)网络时代下,观众不再是改编过程中后知后觉的、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和改编者一起共同参与了小说影视改编再创作的全过程。因此,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大众当下的审美趣味,增加影视改编成品与大众审美的契合度。避免出现既不符合原著描写,又不符合大众审美水平的“乱改”“魔改”现象。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影视作品的创作或者改编,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为创作者本身,要想口碑票房双丰收,就必须接受观众身份的转型。观众的声音不应该被后置,跟随网络信息的传播,观众早已化身网友旁观了影视创作的全过程。创作者可以坚持自我,但是不应该关闭自己倾听网友声音的渠道。像许鞍华这样成果累累的大导演,面对遭遇口碑“滑铁卢”的《第一炉香》,也不免发出要早一点知道“网友的Power”的声音来,对于普通的小说改编创作者来讲,更应该关注网络时代下,观众身份的转型,以及他们作为“网友”的意见对于改编结果的重要性了。